返回列表 发帖

户外装备放毒贴(服装、帐篷更新完毕,防潮垫更新开始)

最近很中毒,所以开这个帖,准备无事时给风行的各位兄弟姐妹放放毒


都说户外最重要的装备是包和鞋,那我就从背包先放起吧。基本上在户外界,公认的一流背包品牌有Arc'teryx(始祖鸟)、Gregory、Osprey和那个已经消失了的Dana Design
,而这四大品牌全部出自北美,其中鸟是加拿大品牌,户外界的劳斯莱斯。而其他三个都是来自美国。欧洲的品牌其实也很多,但目前在深圳见到比较多的就是Deuter和Vaude
,其他的如Lowe Alpine、Karrimor和Ferrino等似乎都没有大举的进入中国市场。

先从我最熟悉的O包讲起
Osprey.jpg


这是Osprey背包的大致分类图,但已经是上一代的产品系列了,新的产品系列我在O的网站上查询了下,是按照如下分类的

BACKPACKING ~ DELUXE CUSTOM FIT,男款 Argon(氩气)系列110\85\70L,女款Xenon(氙气)系列85\70L,儿童款Sprint系列Ace48\Jib35\Imp23
Argon70.jpg
这个系列是O记里容量最大和负重能力最强的系列,采用Recurve 双弯曲背负系统,男女款70L的产品30kg以内都是舒适的负重的范围,我没有背过Dana和Gregory同等级的背包,但我自己的Crescent 70L--也
就是Argon系列的上一代产品--是我背过的最好的背负系统,负重和贴背都相当舒服,背上五六十斤的东西双肩基本感觉不到太重的压迫感,腰带的用料也是相当厚实,完全可
以承受背包的重力支撑,不过负重太久依然会磨得胯部疼痛。这个东西的好处是能装,能负重,但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膝盖承受的压力太大,容易受伤,所以为了良好背负和
大容量而想选择此款产品的驴友们切记这一点,CK和我都是因为背这个系列的包装的东西太重而走伤膝盖,沦为FB一族的。


BACKPACKING ~ LIGHTWEIGHT CUSTOM FIT  男款 Aether(苍穹)系列85\70\60L,女款Ariel(精灵)系列 75\65\55L
Aether60.jpg
这个系列是O的次重量级的徒步包,正是因为大的负重太伤膝盖,所以现在装备都流行轻量化,这个系列的包就是轻量化的产物,其容量比Argon和Xenon并不小多少,但负重能
力却有明显的减弱,使用Ethereal Suspension System背负系统,更轻更简单,腰带和肩带也都做得更轻更薄,官方给出的舒适负重都是在25kg甚至是20kg以下。我在户外店试背过,明显不如Argon的背负好,肩带腰带的都软和薄了很多,在同样装了四个帐篷和一个睡袋的负重下,感觉还不如Deuter的Air Contact系列背负舒服。但这个款包在透气性和自重方面都有所改善,是追求轻量化潮流的,其实如果不需要负重太多,尤其是母驴,这个系列是值得考虑的。


Backpacking ~ Ventilated  男款 Atmos(气流)系列65\50\35L,女款Aura(光环)系列 65\50\35L
Atmos35.jpg
从名字上看,这个系列的背包主要是以背负的透气性为主要卖点的,它背后一个大大的网罩,里面两条拱起的交叉金属条构成了这个系列的背负,其背负系统是无法调节的,
需要选择合适自己体形的尺码。我背过35L的此款出去旅游,包自重很轻,也比较能装东西,但我没有很变态的负重试过,从介绍上看,这个35L的舒适负重是在十公斤以内,
所以一天的户外徒步或者背包旅游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BACKPACKING AND DAY HIKING  Kestrel(小鹰)系列 48\38\32\28L  Stratos(云层)系列 40\24\18L
Kestrel38.jpg
这个系列里O并没有把包分成男款或女款,而是推出了两个同样用途的系列,小鹰和云层。对于Day hiking的定义,我的理解就是一天不露营的户外。但在我那个Vaude的Tour
40老损严重的情况下,最近非常贪心的想买一款既适合城市背包客旅游,又能兼顾一天或者夏季两天露营的40L左右背包,因此看中了小鹰38,希望能满足要求。小鹰系列有几
点很吸引我:1可以调节的背负系统 2各种隔层外挂非常丰富实用 3自带防雨罩 4款式漂亮 所以我专程去户外店试背了这款38L的小鹰,在体会到以上优点的同时,我发现了小
鹰唯一的不足,那就是负重,这个38L的小鹰标称的舒适背负重量是10-15KG,但我装上大约10kg的东西后,发现背负明显吃力,肩部和腰部的受力感非常明显。这一点让此款
包就无法满足夏季两天露营背帐篷的要求。所以我没有下定决心买,会对比Gregory的Z35R以及Deuter的Futura Pro 38后做出选择。
今天先到这儿,有空再写

[ 本帖最后由 牛仔 于 2009-12-10 11:11 编辑 ]
我虽然是个牛仔,FB时只点牛奶,为什么不喝啤酒,因为啤酒伤身体

第一坑。。。
我虽然是个牛仔,FB时只点牛奶,为什么不喝啤酒,因为啤酒伤身体

TOP

第一个坑留给鞋吧,服装类从这个坑填起。



气候的关系,在深圳周边,一年至少八九个月的时间快干衣裤已经足以应付所有的户外活动了,而且要求也不很高,能做到吸汗快干,穿着舒服就行了。最多是在休息时披上一件风衣或者薄抓绒即可。但其实,户外衣服的技术含量也是非常高的。
户外服装大致可以分成三层:1贴身层 2保暖层 3防风挡雨外层。以我们之前的理解,这三层服装就是排汗内衣,抓绒,冲锋衣或风衣,但以当前流行的趋势是将保暖和防风挡雨层合并,也就是目前最流行的软壳(Soft Shell)概念,其功能是防风、保暖、排汗和一定程度的防水性;相对软壳而言,冲锋衣这种没有弹性伸展性的衣服一般被称为硬壳(Hard Shell),其主要功能在软壳出现后更大的作用就是防水了,如果不下大雨或是爬雪山,基本可以不用穿。

在北方秋冬季,这三层服装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你户外活动的舒适性,既然此帖是以放毒为名,那我就好好放一下服装方面的毒。



第一层服装 排汗快干内衣(Base Layer)

毒品 Patagonia Capilene系列
在这层衣服里首推的就是Patagonia patagonia-logo.jpg (美国著名户外品牌,主攻户外服装,长期位列全美最受人尊敬的企业50强,因为Gore-Tex不环保而从不使用其材料,被称为户外届的苹果,有兴趣的自己去搜搜吧)的Capilene系列了,它按数字从1到4来分类,依次加厚,排汗内衣,但也可以外穿。下面是网上搜到的一些关于此系列的文章
PatagoniaCapilene3.jpg

“Capilene内衣是我最喜欢的一种内衣,功能超强!以前刚买的时候没有太多感觉,但是去了趟亚丁大转了3座神山后感觉真是捡到宝了。那次带的是Capilene mid weight ZIP.(就是C3 ZIP),从第一天上山就穿的这个,雨也是第一天上山就开始下,一开始外面穿的冲锋衣和一件抓绒,走着走着就越来越热,后来看雨很小就把冲锋衣和抓绒都脱了,只穿一件内衣,那感觉真是舒服极了。当天一路就只穿内衣上山从海拔2800米一直上升到3900米,一开始感觉有点隐隐湿,当时想如果太难受冷了就穿上冲锋衣,可是越走身上越干爽,就好像内衣没湿,但是仔细摸摸还是湿的,不过不是那种存水很多的感觉。风吹过来以后如果是正面直吹的会瞬间有点冷,但是一下就过去了,证明在打湿情况下还是很保暖。后来雨停了,身上的衣服在不知不觉间很快就干了。围着亚丁3神山转了4天半由于是雨季有3天都是阴雨天气,本来还带了别的内衣,后来一直没换。Capilene还有一个很好的有点就是穿一周不换也不臭,呵呵。”

“有一个户外玩家这么评价这款内衣:“它不象雨伞布式的快干衬衣,湿了粘住皮肤,极不舒服,凉风一吹又冷。本人徒步基本就直接穿这种内衣,吸汗后没有那种湿冷感,就算穿衬衣我也要穿内衣打底。”

Capilene系列曾獲得BP雜誌的編輯首選獎,有相當的口碑。
1.非常快乾
2.為快速的行進和高活動量所設計
3.採用新的Gladiodor氣味控制處理
4.由回收的化學纖維製成(回收材質的含量為50%或以上)
5.百分之百的可循環再利用
6.可機洗

“到了今年夏天,我决定尝试一下大名鼎鼎的Capilene系列功能性内衣,本打算在网络上购买价格便宜的断码旧品,因此来到专卖店只是抱着试试看尺寸的心态。
但是——但是一旦穿上C1之后,就马上爱上了这件衣服的面料如丝绸般顺滑的质感。可以说,Capilene1的面料犹如第二层皮肤也毫不过分。于是当场就拿下了一件Long Sleeve Crew。

为了观察C1的实际排汗、透气、快干能力,在接下来的两天内,我分别在上海的室外以及未开空调的室内穿着了这件衣服。
周日的中午气温保守估计35度以上,周围的人穿着全部都是短袖,因此穿着长袖的我显得非常奇怪……不过C1本身提供UPF15的抗紫外线处理,因此如果C1能够避免长袖带来的闷热,那么将是两全其美的选择。
事实证明,在高温的户外行走时,只要空气产生轻微流动,肌肤,尤其是手臂部分能够完全感受到被和风吹拂的感觉。(与普通棉质长袖恤衫的感觉不同)
而在室内大量出汗的情况下,衣服几乎没有粘在身体上的感觉,即使早上热到起床,背部也没有潮湿的感觉。
再来是生物除臭机能,特意穿了两天,衣服没有汗酸味。
不足之处觉得脖子太紧,不过不会感到闷热。另外听说Capilene系列都是修身裁剪,确实如此。可能胖人要买大一号。”

“ 内衣穿了件Patagonia Capilene Midweight Crew (即C3)。

  这款内衣得过Backpacker Editors‘ Choice 2004大奖,用下来表现果然不同凡响。首先是版型很舒适的,可能是我穿过最舒服的内衣了,非常贴身,手感也不错,洗过多次都不起球。其次排汗透气效果相当棒,采用了Patagonia专利的聚酯网状织物材料--Capilene,能吸汗排湿速干并且便于热量及时排出,拉练期间,上身一直都是干爽的。本来带了一件Lowe Alpine Dryflo Zone Top长袖排汗T恤,打算在Capilene Midweight Crew被打湿时替换用,由于Patagonia出色的表现,一直没用上。






2 软壳类 (Soft Shell)


毒品1 Marmot DriClime Windshirt
在软壳中,必须要提的就是Marmot marmot_logo.gif 这件被称做“神衣”的DriClime Windshirt,严格说来这件衣服并不能算是软壳,至少Marmot已经在产品目录中将它归到了Soft Shell之外的Outerwear / Active里,但这件衣服至少在我看来完全起到了软壳的作用。因为我自己的这件入手并不久,所以还没有机会在真正户外的环境中测试,但平时穿着时的保暖和舒适性的确让我觉得很“神”。我曾经穿着这件衣服去火狐狸逛,其间专门试了一款真正的作价800多的软壳,但站在火狐狸中航店那个对开门的风口处吹风时,我发现穿着这件软壳的保温性居然还不如这件只有300克重的小风衣!经典之所以是经典,自然有其原因。现在的户外届有个说法:神衣每头驴都要有一件,必须的!下面是网上关于神衣赞美之词的摘抄,放在这里,让大家对此衣的毒性有个更深的了解。
Marmot_DriClime.jpg


“BACKPACKER杂志对Marmot DriClime Windshirt的测评文章(ZT):

  我們可以將它稱為風衣中的Levi’s 501!在時代潮流的演進過程中,當舊款式的衣物被日新月異的科技所取代的同時。一如慣例的,Marmot的DriClime Windshirt仍然是教導新兵如何去玩這場遊戲、最具有經驗的戰場老手。Marmot的DriClime Windshit在我們最近的戶外實地測試中,幾近完美的功能性表現,為它贏得了近十年來,我們對衣服的測試中最高的榮譽(Editors’ Choice Gold 2002)。

  它為何如此的特別?你幾乎無法想像它是一件重量僅有10-ounce(284公克)的夾克!而且這僅是它絕佳性能中的其中一項特點而已。它是一件由緊密的taffeta尼龍所編織而成,且具有排汗保暖功能(DriClime內襯)的多功能性衣物。當我們因運動產生大量汗水,且在凜冽的寒風吹襲之下,Marmot的DriClime Windshirt依然通過嚴厲的考驗。具有極佳的收納性,可壓縮成如拳頭般大小。

  它的設計是非常著重實用主義的:腋下的網狀透氣孔、具伸縮性的袖口、單一拉鍊的胸前小口袋、背後下擺具有加長設計,可以防止因繫背包腰帶時所產生的不便、在前面拉鍊的的背面更有擋風片的設計。在高山環境中,Marmot的DriClime Windshirt結合了高功能性衣物和傳統風衣的共同特點。DriClime Windshirt比一般的fleece(化纖羊毛)更加保暖、而且比一般的防水/透氣夾克還要透氣。它具有絕佳的功能組合,就是少了重量的負擔。且比任何其他廠牌同類型衣物更具有收納性、功能更佳。它甚至具有防小雨的效果、即使濕了也會在極短的時間內變乾。

  你可以直接穿著DriClime它就如排汗衣、中層衣物、或者是夾克。在大部分的時候,從美國北方的落機山脈到新英格蘭。我都將DriClime穿在排汗衣(base layer)的外面,而不需要再多穿或少穿任何一件衣物。無論是在艱難悶熱的上坡路段、或是在清爽的下坡中,當我極渴望溫暖時,只要在DriClime外面披上一件fleece即可。總而言之,如果我們的目的是要達到保暖,為何要在穿上fleece之前,先脫掉windshirt(防風層)?

  Marmot現在提供DriClime的系列產品有:夾克、背心、褲子和新的Flex Windshirt(美金149元、它的特點是在側邊和前臂有彈性的設計)。Marmot的DriClime Windshirt它經過了多年嚴酷的使用考驗。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同性質的衣物可以取代它的地位。

  極致的演出:當我在從事一般徒步旅行、高山長途健行、或是在寒冷且多風的雪地裡從事活動時,這件夾克使我保持在完美的溫度狀態(單獨使用或是與其他衣物搭配)。如果它使你感到太過於溫暖,不要懷疑拉開拉鍊。當在戶外不活動時,請加上一層保溫層。這件Marmot的DriClime Windshirt絕對有價值的。

  測試時間:十天
    測試地點:美國新墨西哥州、雅利桑那州。
     測試環境:冬天、沙漠中的低地和覆蓋白雪的山中”

“让人开心的是经过实测这件衣服仅重376克,打包起来的体积可以塞进腰包或者上衣口袋。这件衣服在美国售价99美,性价比不错,不同的在于官网上是新款,主要外形区别是胸兜。

五一期间,我在长坪沟的穿越中,着重测试了这件衣服,测试环境包括沟底的晴天、小雨,以及雪线之上的垭口。在五月初3000米海拔上的日隆镇之夜,它罩在coolmax内衣之外,可以提供足够的温暖。在长坪沟内的长时间徒步中,它丝毫没有产生一丝的闷热感,也足以抵挡一般的山风。在突遇毛毛雨的10分钟前后,落在它上面的雨一直都是水珠状态,这段时间足够让你从容地掏出雨披或者冲锋衣。整体表现不错,但最让我满意的一幕是在从平台翻越垭口穿毕棚沟的持久战结束后,由于前夜宿营4470海拔,连夜大雪,气温较低,我在Driclime外面罩了一件POLARTEC 200抓绒马甲,在马甲之外套上了冲锋衣,行进途中并没感觉热,到了终点上海子后,无意间发现马甲胸前位置已经湿透了,甚至拿手能拧出水来,而马甲里面的Driclime没有任何异样,这让我当时有些惊讶,进而被它的透气排汗性能折服。

这件衣服和现今市面许多花花绿绿的户外服装比起来并不起眼,但作为功能性服装,它的表现相当称职,早在2002年美国的户外实地测试中,它就以几近完美的功能性表现,赢得了衣服测试中最高的荣誉 (Editors' Choice Gold 2002)。由BACKPACKER杂志美国西北部的编辑John Harlin于2002年所撰写的评测文章称:它是一件“绝对有价值的”多功能性衣物。 ”

“10月到来年3月,是北京的秋冬季,就穿越来说,其实是最好的时候--就以小五台来说,不象金莲花盛开的7月那样的喧嚣,安静干净,让爱山的人能够真正地和山在一起。同时,这半年对于2日活动也是挑战,基于阳光、风速、海拔、山势、当天的时间,温度差异非常大,不说宿营装备,单以行动过程中的着装,就是一件挺让我苦恼的事情。最早知道所谓三层着装的时候,好像所有人都说中层的保暖层最容易解决,随便一件抓绒衣就解决问题,那会也不懂,总是揣一件抓绒在包里--那种重且不保暖的那种--后来发现,行动中根本穿不住!但停下来确实非常冷,问题是穿穿脱脱很是麻烦,尤其是队伍在快速行进中,先脱冲锋衣再穿抓绒,半分钟你就看不到前队了,那会心理压力很大,嘿嘿,估计所有新人在行动中换衣服都有这个感觉--所以,大多时候是里层的排汗加外面的冲锋衣,只有在到营地时候才真正需要抓绒。

  所以,很长时间,抓绒对我来说是鸡肋。后来,在户外探险上看到Polartec的广告,一个美国大兵穿着外层抓绒仿佛挺爽的样子,心生羡慕,整了一件Polartec Thermal Pro,确实轻而且暖和,在我的装备列表中属于可以替代营地羽绒服的选择,但试着行动中穿过两次,真是热啊!而且这玩意毛绒绒,很容易脏,虽说不怕机洗,但谁也不愿意轻易冒这个风险。后来,在我整了一件更厚的羽绒服后,这件Polartec Thermal Pro就一直挂在衣柜里了。不过,我现在里层的排汗用的是Polartec Power Dry,确实很好!

  但山还是一直在爬,中间又尝试过软壳,例如Marmot和THF的,但感觉都是软壳加上外层冲锋衣,上升过程中透气性不够,不加外层,防风性不够。至于软壳的防水性,没试过,毕竟,北京的秋冬季是如此的缺水。所以在行动中,在Polartec Power Dry排汗的外面,到底穿什么,这一直是个很困扰我的问题。好在,爬山多了,体力和速度慢慢上来了,行动中换衣服的压力也小了--关键是,加减衣服的时机非常重要--在你刚刚感觉热的时候,就要脱,因为闷热造成的虚脱和无力其实是爬山过程中体力的最大消耗,最好先减中层,尽量不要减外层,除非风和日丽而且你不会在山脊上行走;在你刚刚感觉冷的时候,不要着急加,先尝试加快脚步,这样很快你能暖和起来。需要警惕的是,秋冬季在排汗外面穿速干是危险的,因为它即不防风又不保暖,基本和没穿一样,一个朋友就是在上升过程中这样着装结果腰受凉了。

  1个月前,发现了Marmot的DriClime Windshit,在经历11月的小五台东台和北灵山的考验后,我终于醒悟了:这就是我一直以来苦苦追寻的啊!在整个穿越过程中,在Polartec Power Dry排汗外面,我一直穿着这件防风抓绒,大多数时候风比较大,所以外面就罩着冲锋衣。在拉开冲锋衣腋下的透气拉链后,整个三层着装非常完美,再没有象以前那样感觉闷热和汗湿,也没有觉得冷。可以用神奇来表达!这两次在最艰难的上升时,例如东台前的大坡、无名一和二的大坡,走得都相当舒服,速度,那也是相当的快啊!反正水队是说赶不上了,哈哈。

  这次北灵山在早晚行进中,气温低于零度的时候,我在DriClime Windshit和冲锋衣之间又加上了一件薄抓绒,整个4层着装,但依然很舒服。

  这件衣服的秘诀在于两层构造,里层是Marmot自己开发的DriClime材料,保暖透气性能都非常好,外层是防风材料,在Marmot自己的产品分类中,它属于Softshell。值得指出的是,它非常容易搭配,甚至可以作为里层衣物穿着!说明其对自己的排汗,其实就是透气性能的自信。它被推荐在气候多变化的地区、高活动量的时候穿着,确实如此啊。

  另外,也说一下它的名和利:非常著名,获得BACKPACKER杂志2002年的编辑选择奖,而且有一篇热情洋溢的测试文章,写的很生动。相对于其效用以及动辄超过千元的软壳,价格还算合理--目前国内价应不超过600元。

  总结一下,就北京周边秋冬季的穿越,在你拥有了一件排汗保暖的内衣之后,你需要一件高度透气、适度保暖、轻度防风的中层,而Marmot DriClime Windshit是你最佳选择之一。



下面讲讲真正的软壳

毒品2 Mammut Laser Jacket
聊到户外服装,就不能不从最基本的材料谈起。在户外届最知名的几个材料公司大家都耳熟能详:Gore公司,旗下的Gore-Tex和Windstopper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Malden Milss公司旗下的Polartec品牌,也是鼎鼎大名,Polartec 100、200、300,Windbloc,Wind Pro,Power Shield都是其产品;另外一个大颚Du Pont杜邦也有CoolMAX(这个其实已经被杜邦出售了)和Thermolite。除了这三家以外,有一家公司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但其材料在软壳类衣服的地位至今无人取代,它就是来自瑞士的Schoeller。其Dryskin在所有防风材料中透气性一流,再加上其防泼水工艺的NanoSphere,弹性工艺的Stretchlight,配合起来非常适合软壳使用。

嗯,扯了这么多,正式放毒开始:这次介绍的这款顶级软壳就是同样来自瑞士的Mammut mammut-logo.jpg (猛犸象)公司--不知道的也可以去搜搜这个户外品牌--的Laser Jacket ,采用了Dryskin Extreme(Dryskin系列中透气性最高的)与Dryskin WB-400(Dryskin系列中保暖性最高的)在不同部位混搭,和NanoSphere(可以经过50次无柔顺剂洗衣粉的洗涤依然有着防泼水能力的涂层)涂层两个系列三种Shoeller公司的材料,另外在袖口处还有Lycra材质,在防风、透气、防泼水防污和伸展性上取得完美平衡。


Mammut Laser Jacket.jpg

东西是好东西,但其价钱也是非常之贵,此款软壳的价格超过了Mountain Hardwear、Marmot同类型的产品,直接和始祖鸟接轨,目前我在网上还没有搜到关于此衣的评测和使用感受,但鉴于只使用一种Dryskin材料即赢得如潮好评和户外专业大奖的美系产品,比如Cloudveil 的Serendipity Jacket,有理由相信此件软壳的性能绝对不会辜负我在此放毒的良苦用心。最近香港的毅成户外店正对大象的产品全线打折,有兴趣的筒子们可以去看看。
http://www.alink.com.hk/Best%20buy.htm







3 硬壳类(Hard Shell)
硬壳指的是没有什么伸展性,弹性很差的外套,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我们通俗意义上的冲锋衣。自软壳出现后,硬壳就越来越不受待见了,透气防风保暖和舒适性,各个方面都被软壳压过一头,那是不是以后硬壳就会完全被淘汰呢?这个问题留给时间来解答,但至少目前,硬壳依然有其相当的市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硬壳可以提供完全的防水性,这一点对于雪地运动而言尤其重要(不过目前全防水的软壳也已经越来越多),所以谈及硬壳,防水性是一个关键的话题。


在放毒之前先做一些专业的材料科普:

目前的防水透气材料主要是两种:

1涂层类 就是依靠某种涂层来实现防水透气,这种涂层有很多的类型,什么微孔性啊,亲水性啊,聚氨酯无孔性啊,复合性啊乱七八糟的这么多,我们不是搞材料科研的,不需要知道的这么详细,只需要记住这种防水材料的几个特性:A 防水性相对差透气性相对好 B 不是特别耐用,基本一到三年左右的时间就会失效 C价格便宜。这类材料的代表产品有 TNF的Hyvent,Marmot的PreCip等

2膜类 这类的产品说起来原理非常简单,薄膜厘米14亿个小孔小孔水分子2蒸汽分子大700同时排列,所以其防水和透气性都相当的好,这种薄膜学名叫作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它在1969年由Gore公司创始人Bob Gore发明并申请专利,讲到这里大家应该清楚了吧,没错,这层膜就是Gore-Tex gore-tex_logo.gif 的核心部分。其实不光Gore-Tex,Gore公司目前最核心的业务产品人造血管也是以这层膜为核心来开发的,扯远了,回归正题。EPTFE本身的透气和防水性都是相当的出色,那为什么很多人身穿Gore-tex的衣服时却觉得没有那么透气呢?很简单,因为这层膜实在是太过脆弱,轻微的碰撞或者扭曲都可以毁了它,所以我们必须在它前后压制一些其他的材料,才能够真正的在服装鞋类产品上使用。由于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Gore公司长期在防水透气领域占据着不可动摇的霸主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Gore-Tex就是是膜类防水透气产品的代名词,被称为“世纪之布”。我04年第一次看到Gore-Tex这个Logo时那种激动的心情,至今记忆犹新啊。

只是时过境迁,Gore的这项专利如今已经过期,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在EPTFE的基础上进行防水透气材料的研制,这种百花齐放的竞争局面对我们消费者实际上绝对是个利好的消息。

接下来上一张图片,让我们看看各种防水透气材料的透气性对比
breathability_comparison1.jpg
这张图的横轴是湿度的大小,测试时在材料两边都是相同的湿度,纵轴叫作Water Vapor Diffusion Resistance,我们可以称之为“透气阻”,透气阻越小,透气性越高。图片上显示了各种材料(有涂层类也有膜类)在不同湿度下的“透气阻”值。从中我们可以看到EPTFE膜无论在何等湿度下,均有着最好的透气性,可惜我们没法把它直接批在身上当衣服穿。从这张图中我们得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那就是大部分防水材料居然是在湿度越高时透气性越好的,而根据分子扩散的原理,水蒸气总是从湿度大的地方向湿度小的地方扩散和渗透的,因此在湿度非常高的环境里--比如春夏季的深圳--使用冲锋衣,基本不会有任何作用,其内外侧一定都是湿漉漉的,无论冲锋衣有多透气,在这样的环境里,吸湿和快干才是服装的王道。

从这张图片中我们不难发现,目前透气性最好的材料是我们前面提到的Shoeller公司的Dryskin Extreme和eVent。Dryskin主要用在软壳上,防水性一般,但eVent却是基于EPTFE的全防水材料!也就是说,我们在冲锋衣或者硬壳领域能找到最好的防水透气材料是eVent! event_Logo.gif

eVent是何方神圣?且听我慢慢道来。eVent是有一家美国叫做BHA的公司自己研发的,BHA是GE(通用电气)的全资子公司,其本身也在纳斯达克上市,据说其股价一直不错(未考证)。BHA是全美最大的滤网供应商,其主要经营项目是工业用滤网,在上海有一家经营了10几年的合资企业,户外面料是BHA在2001年介入,2003年正式推广的产品,其面向的市场主要在欧洲,现在大约有30-40家欧美品牌在使用。其户外产品所占起公司的经营的比重很少,另外其在美国军方采购中所占的比重从前年的40%上升到比GTX高(有关其在军方采购所占比重未考证),另外据称,加拿大 、台湾、新加坡、德国、意大利的军方,火警等采购,BHA均占有不少比重。


毒品
在深圳的户外店,我唯一看到使用eVent材料制作冲锋衣的品牌只有Vaude,但既然eVent在美国军方采购中的比例如此之高,我这次要放的毒就来自专业给美国军方制作装备的著名公司TAD Gear tad-logo.gif (同上,想了解更多的自己去搜)的军用战术硬壳
TAD Gear Predator(铁血战士)V3.0
TAD_ Predator1.jpg

TAD_ Predator3.jpg

TAD_ Predator2.jpg

由于是军队使用的衣服,所以别指望它能象一般的户外硬壳那样提供各种亮骚的鲜艳颜色,但却酷劲实足。给美国大兵使用的东东品质也完全不用怀疑,只是军品的渠道和不菲的价格会令绝大部分人望而却步。但如果你是一个低调、富足、对户外装备有着顶级发烧追求的人,当穿上TAD Gear Predator的你站在一堆全是鸟衣的驴子之中时,绝对会显示出一种另类的低调奢华。


我想关于三层服装的放毒暂时就告一段落,也许会再加一款鸟或者Mountain Hardwear的重装软壳,但其基本的原理和选择都已经讲的差不多了。最后提醒一点,尽管这个部分我讲了很多关于服装材料的东西,但在户外服装选择时千万别做一个唯材料论者,因为服装的款式、做工同样非常的重要:比如现在好的软壳很多都不止使用一种材料,而多种材料的混搭对工艺和设计的要求会更显得重要;比如完全没有缝线的激光压胶技术的使用;比如你不会在始祖鸟的软壳硬壳服装上看到一个线头;比如国产的品牌可以把Gore-Tex的冲锋衣做的漏水,这些都说明不是有了好的材料就万事大吉,在选择户外服装时,材料是基础,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仍需要仔细对比和体验,这样才能找到适合于不同类型活动的户外服装。

[ 本帖最后由 牛仔 于 2009-11-19 23:58 编辑 ]
我虽然是个牛仔,FB时只点牛奶,为什么不喝啤酒,因为啤酒伤身体

TOP

此坑主讲帐篷、睡袋、防潮垫等露营装备。


先从帐篷开始。 网上有一篇非常好的文章:《点说帐篷》 作者:dreamerz。 此文对帐篷的类型、用料、使用以及品牌定位等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基本上看完这篇文章,对帐篷的理论知识就会有很详尽的了解。尽管成文于2004年,但对现在的我们依然非常有帮助。
其连接如下:

http://www.8264.com/9634.html#news_text

此文还有一个加强版本,由色影无忌的装备大牛GaryKnight做了补充,帖子如下
http://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242669&pagenumber=12


为了方便接下来的放毒,我大致对此文做个归纳
关于类型:
按照用途,帐篷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三季帐 2四季帐 3高山帐(其实也归属于四季帐) 4天幕或者天幕帐
根据结构不同,帐篷的种类大致有: 1蒙古包式(Dome)--我们用的基本是这种 2隧道式(Tunnel)--参见CK那款很亮骚的Vaude 3屋脊式
关于帐杆:
好帐篷杆一般用铝材,这方面著名的大厂是美国的Easton和韩国的DAC(不过我个人仍然固执迷信的认为Easton比棒子的东西还是高一个档次)
目前主要有两种规格的铝材:韧性好但强度相对弱,重量相对重的7001; 强度大、轻但韧性相对差的7075(或者7178)
关于面料:
由于帐篷需要达到抗风、防水、透气。既要有大型背包的防撕裂强度,还需要有超过户外服装的透气性--因为通过鼻子呼出的水气远远大于人身体出汗时散发的水气,而且还要能挡风遮雨。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面料可以达到如此众多的要求,所以帐篷的设计必须综合使用各种面料。


相信看完以上文章的各位对帐篷已经有了非常详细的了解了,我们可以谈谈品牌了。

在国内,我们一般的徒步露营使用最多的帐篷品牌是牧高迪和Luxe,他们均有着丰富的给国外大厂代工的经验,所以各方面都是值得信赖的,对于不上雪线的露营基本都是够用的了,而这两个品牌的东西大家也都了解,就不说了。

既然是放毒,还是要从美国(美国,美国,又是美国!)大厂说起:TNF和Sierra Design这两家是从创立之初到现在都没有变过名字的帐篷大厂,现在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批量帐篷生产厂商。而同样知名的MSR品牌,出身只是个做炉头的,它家的帐篷源自Walrus,MOSS,Armadillo这三个帐篷名家,只是被资本力量(这家集团名为Cascade Designs,旗下还有著名的防潮垫品牌Therm-a-rest、登山杖品牌Tracks和防水包品牌Seal Line)统一整合进了MSR品牌。至于Mountain Hardwear,其帐篷出身同样源于TNF和Sierra Design,只是这个新锐品牌追求的创新在Columbia入主后感觉是越来越淡了。


除了这些量产的帐篷大厂,美国还有两个定位更加高端的品牌--Bibler(已经被Black Diamond集团收购)和Stephenson(在全球化大型化的今天,这家仍保持着手工作坊式帐篷定制模式的独立运作的家族小企业那是绝对的小众)。另外在大西洋对岸的欧洲,还有一家同样顶级的帐篷品牌Hilleberg,来自瑞典。这三个品牌被称为帐篷里的三大顶级品牌。




三季帐
对于深圳周边的活动来说,三季帐是最好的选择,透气性在广东潮湿闷热的气候环境里非常重要,而即使是在冬天,三季帐也基本可以满足露营的需要,所以,第一款毒品就是大家使用频率最高的双人三季帐,它在拥有良好的通风透气性的同时有着异常强悍的抗风性,而其重量也做到了令人满意的1.9kg,它就是--

毒品1:TNF的Spectrum 23

TNF_Spectrum23.jpg

大多数帐篷的设计目的都是要把风拒之门外,而The North Face公司的新款Spectrum 23却偏偏要把风请进来——从前门请进来,再从后面把它赶出去。造型奇特的顶棚能够将风引入顶部的风斗并穿过帐篷,这使得Spectrum能在速度高达58米/秒的狂风中屹立不倒,创造了新的记录(之前的帐篷抗风记录是45米/秒)。这种帐篷的诞生也有些偶然:为了改善经典的Tadpole帐篷的通风性,The North Face公司的设计师花了1年的时间重新进行了设计,并与来自韩国的帐篷支杆生产商DAC一起对试验样品进行了风洞测试。当他们测试带有“风斗”的设计方案时,惊奇地发现从顶部流过的气流能帮助稳定帐篷的姿态,抵消要将帐篷掀翻的风力。在狂风中,大多数帐篷最后都会因为支撑杆断裂而坍塌,而Spectrum即使到达极限的时候,也只是连接绳绷断,而支撑杆仍完好无损。最令人吃惊的是一顶如此坚固的季帐篷的重量却只有1.9千克。The North Face公司目前正在计划将这种风斗设计加入到其产品线中的其他帐篷上。
  
      如何抵御狂风 :能从帐篷里面打开的风斗保护着里面透气网眼面料的内层。强劲的风被引导进风斗之中,在吹过的同时对帐篷产生一个向下的压力,然后再从风斗后部的开口吹出去。从这个管道中通过的风同时还会对帐篷的顶部产生一个支撑力,使它不会被周围的风压扁。如果要改善帐篷内部的通风情况,只要卷起帐篷前庭处靠近地面的风裙,微风就会吹进帐篷,然后从后部的另一个小通风口流走。


  超大空间 :Spectrum 23的内部面积有2.6平方米,足以躺下两个身高1.88米的成年人。0.56平米的帐篷前庭空间足以用来放下潮乎乎的背包和沾满淤泥的靴子。

  风斗内部

  1两个虽然很小却非常结实的铝制支杆连接器被The North Face公司称为“纳米关节”,它们支撑起了风斗独特的结构。
    2铝制主支撑杆的中间略粗(直径10.5毫米),而两端略细(9毫米),这种细微的变化令其得以弯成一个更宽的圆拱形,同时也能提供更大的头部空间。

四季帐
四季帐和三季帐仅一季之差,对技术的要求却完全提升了一个档次,防风、防雨、在寒冷天气下的透气要求都大大提高。而如果需要上雪线冲顶,一顶好的帐篷(高山帐严格来说也属于四季帐的一种)绝对是生命最坚实的保障。所以这个级别的帐篷实际上是各大帐篷厂商最顶尖技术能力的集中体现:TNF的Mountain25和VE25,从诞生之初就经历了太多次8000米以上雪山的考验,早已成为经典中的经典,被称为“登山家的第二生命”;MSR的Fury,Mountain Hardwear的Annapurna,Sierra Design的Hercules Assault也都经典的高山四季帐 。但我这次对四季帐的放毒,却决定抛弃大厂经典,而选择来自帐篷界的贵族品牌 bibler_logo.gif Bibler的经典

毒品1:Bibler的I-Tent
bibler-I_tent.gif

如果把TNF,SD,MSR比作少林武当这样的名门大派的话,Bibler和Stephenson就绝对有理由被看作独孤求败、黄药师这样的另类高手,既然是另类高手,那就一定有自己不同于常人的绝活儿。Bibler的绝活就是它所有的帐篷都是单层的,哪怕是用于雪山冲顶的高山帐!而之所以可以这样做,源自于Bibler独家的帐篷面料:Toddtex

Toddtex面料同样是基于EPTFE透气防水薄膜,拥有良好的防水透气性,而且其透气性是单向的,这就保证了它良好的防风能力,另外其阻燃性也远好于Gore-tex,不至于因为在帐篷内使用打火用品时将其烧毁。还有一点很特殊的是,Toddtex织物内层是Nexus微绒。打个比方,Toddtex的内层就像手纸一样。这样做有两个大大的好处:
  (1) Nexus微绒织物无形中将帐篷内壁的表面积增大许多,能够更有效的捕捉到帐内的水蒸气,加快织物单向透气性能。这个特别容易理解,同样面积大小的手纸和打印纸,显然前者吸水性能更强。
  (2) 微绒织物的众多细小绒毛形成一个薄薄的保温层,这个保温层使得帐篷外壁内壁具有一定的温差。这样的话,高寒地区扎营,一般的单层帐内壁外壁无温差,都低于零度;帐内水蒸气少部分通过单向透气面料被排出帐外,大部分遇冷直接形成冰霜附在帐篷内壁,减小单向透气面料的使用面积,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单层帐帐内水蒸气无法外逸。而对于Toddtex这类具有微绒层的单向透气面料,微绒层的保温性质使得附于其上的水蒸气不能很快形成冰霜,从而使得其有足够时间通过单向透气层逃逸至帐外,最后的结果是帐内水气很少甚至没有结霜,帐篷的透气性得到很好保证。

有了Toddtex这样一手绝活,Bibler就可以把帐篷做的既强悍又轻便。这款I-Tent的历史基本上可以追溯到Bibler公司初创,是其开山之作,经典程度绝对不亚于TNF的Mountain25和VE25--Bibler自己的定位里和VE25一级更适用于8000米大雪山的顶级款是Fitzroy。让我们来看看这款I-Tent的基本参数:

仅重1950克,能在窄小的营地飞快搭建起来,深受不少登山家的喜爱,100%防水透气的ToddTex材料,Easton 7075铝合金帐杆,十字交叉的内支撑经典结构能对抗强风暴雪。

1、 门上方设计有通气口,门下方也有1个隐蔽式的通风口,在顶部

也设计了2个带拉练的通气口

2、 帐篷重量1950克,包装重量:2220克

3、 前门廊重量:565克(需另配)

4、 地席重量:270克(需另配)

5、 内部地席面积:2.5平方米

以三季帐的重量得到一款经典四季的高山帐,相信每个人都会心动,而唯一阻止你拥有它的就是那高高在上的价格了,配齐地席和门廊,这款帐篷总价大致需要7000人民币,对于手工制作的Bibler,它的价格就是这么高。

毒品2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独自行走天下的驴子,觉得双人帐的重量纯属对自己的折磨,而天幕或者无枝杆形超轻帐甚至是MSR的Hubba HP这样的超轻三季帐都不能满足自己全天候的要求的话,一款结实而又轻便的四季帐当然是最好的选择,是的,我想你需要的就是--
Hilleberg_logo.jpg
Hilleberg的Akto
Hilleberg_Akto.jpg

Hilleberg是隧道式帐篷的大师,其产品几乎全部是这一类型,相对于蒙古包式其轻量化有着天然的优势,这款单人帐的最轻重量只有1.25kg,打包重量1.5kg。也许你会说这样的重量在单人帐里并不算特别轻,但Akto提供的是1.7平方米的帐内空间,外加0.8平米的门廊。而Hilleberg官方推荐这款帐篷除了非常极限的雪山冲顶外,可以在包括极地在内的任何天气任何地貌下使用,而这远不是MSR Hubba HP这样同等重量的三季单人帐可以保证的。

此款帐篷采用单杆Hoop结构,使用9mm的DAC Featherlite铝杆,一只需要配合四根地钉就可以很快支撑起主支架,然后悬挂内帐,接下来悬挂外帐,这个过程对于一个熟练的使用者可以在短短两分钟内完成,非常迅捷。而剩下的六根地钉则可以增强整个帐篷的稳定性。外帐角的玻璃纤维棒有效的提升了外帐的高度,保持了和内帐的距离,使整个帐篷的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其内外帐均选用高韧性的Kerlon1200尼龙布料,但外帐在防泼水,内帐在透气上均作过特别处理,帐篷底布是经过PU涂层处理的耐磨布料。由于外帐材料的透气性并不很好,Akto在设计上非常注意相关的设计:内帐在前后和门上均开有可由拉链关闭的透气筒,并由防水透气材料作筒檐,充分保障透气的同时不会被雨雪侵蚀进。另外在内帐门的顶端,还有一个网状透气口,其外侧也有拉链连接的内帐布料,以调节开口大小。
Akto_ventilation.gif
其具体规格如下:
杆长 293 cm
地钉 10根
帐内面积 1.7平米
门廊面积 0.8平米
最小重量 1.25 kg
打包重量 1.5 kg

和Bibler一样,Hilleberg一样拥有着优良的手工制作传统,一般其一顶帐篷均由一到两人手工制作完成,所以它的商品上标的不是Made in Sweden,而是Made by XX  所以其昂贵程度同样可想而知,对于这样一款Hilleberg最便宜产品之一的单人帐Akto,官方售价是419欧元。




既然介绍了Bibler和Hilleberg,我们当然不能不提Stephenson,嗯,传说中的Stephenson! s warmlite logo.jpg
称Stephenson是个传说,丝毫不为过,因为在工业化全球化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Stephenson依然保持着纯手工制作而且接单生产的传统。直到今天,它也没有被任何一家大集团公司收购,依然是独门独户的家庭作坊。它由John W. Stephenson(据说此人之前是个飞机设计师)创立,目前由其子William H. Stephenson经营。相对于TNF,Arc'teryx,Mountain Hardwear,Sierra Design,Dana Design,Moss,Walrus,Bibler这些由狂热的登山爱好者创立起来但却无一例外的被大财团收购后将其扫地出门的户外品牌,Stephenson绝对是一个传说。

http://www.warmlite.com/
这个是Stephenson的官网,点击进去你会发现其简陋程度,和风行比起来基本上都不能算是个网站。但是Warmlite的帐篷和睡袋却是户外圈里鼎鼎大名的高端产品。如果你想拥有一款能经得起喜马拉雅山脉考验却只有2kg以内的双人甚至三人帐篷的话,那就来找Stephenson吧。其特有的结构设计,使其在只用3根地钉的情况下就可以在狂风中屹立不倒。而它是完全可以根据你的要求订制的。面料的颜色(可以拼色)、是否侧面开门窗、门的大小、是否增加内防风绳、是否增加铝箔反射层以更好地保暖……所有这些你都可以选择。当然价格也是不菲。最基本配置的价格是499美元,从不打折,而且只通过网络或者电话销售。对于这样一家公司,我们不叫它传说,那该叫它什么呢?

毒品三
Stephenson's Warmlite 2R
s warmlite 2R.jpg
Stephenson's Warmlite的帐篷分类很简单,前面是数字2、3、5,对应是几人帐;后面是字母R/X/C,分别对应双层四季/单层四季/缩短版双层四季帐。我们要介绍的2R就是标准的2人用双层四季帐。
如果说前面介绍的Bibler和Hilleberg的两款产品已经让人对其强壮程度和重量感到惊诧的话,那这一款Stephenson's Warmlite 2R给人的感觉只能用震撼来形容,让我们来看看其参数
s warmlite 2R1.jpg

这是其官方的帐篷尺寸图(1英寸=2.54厘米),其官方标注的重量是2.75磅(1磅=0.4536公斤),也就是说,这个帐内和门廊总面积接近5平米--这完全是三人帐的大小!--的双层四季帐的重量仅仅是1.2公斤!这么轻盈的身躯,真的值得我们在大风大雪的极端气候里信赖吗?根据 Warmlite 官方数据, 其帐篷可以抵御 95 mph (152公里)的风速,如果使用内部防风绳,则可以抵御 160 mph (256公里)的风速(上面那款TNF标称的58米/秒=208.8公里的时速)!

真的有这么彪悍吗?让我们看看国内玩家对这款神帐的实际使用评测(图片我就不转了,大家自己去看):

转自三夫,作者:赵本山 原帖地址如下:http://www.sanfo.com/asp/cms/13/467.html

在 Gearer 上,我就不介绍 Stephenson’s 的背景资料和历史了,感兴趣的自己 google。我就是去年看到了“点说帐篷“这个超级毒帖,才对该帐篷怦然心动。几经辗转,终于到手。

单说这个帐篷:

    Warmlite 2R,双人双层四季,重量-  2.75 磅(1.27公斤),实际重量没有称,应该不会差太多
选项:选购了 large door 和 wind stablizer 内部防风绳,颜色选择了 Gold


对于该帐篷,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a)        材料
    帐篷材料第一眼看上去相当脆弱,貌似半透明的糖纸,摸上去滑溜溜的还哗啦哗啦直响, 30D 防撕裂涂硅尼龙,(其官方网站)”用作降落伞和热气球的材料“。由于是手工制作,有许多颜色可供选择,这款的颜色选择了金色。内帐尼龙具有铝涂层,可以反射内部热量,这也是为什么 Warmlite 要比其他帐篷 “warm” 的原因。帐杆使用的是 7178 T6 铝合金预成型帐杆,直径达到了 5/8 英寸,即 15.8mm,而且是….镀金的?! Faint …..。从下面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帐杆和 BD Firstlight 帐篷所使用的 DAC 8.84 mm 帐杆的对比:粗就一个字啊。

半透明的外帐,使用 30D 涂硅尼龙

b)        重量
    标准重量是1.27 公斤,轻若无物。不过在接缝处没有压胶,涂胶后重量将略有增加。

c)        结构特点
    隧道帐,一高一低的结构,长度达到 3.4m,最宽处为 1.5m,最高为 1.04m。可轻松容纳两人以及装备,必要时容纳 3 人也没有问题。(事实上,在本次实地测试中,我们三人一直在帐篷中涮肉)。

d)        附件备品
    随包装带了一管硅胶,用户可以自己涂在接缝处。没有地布和地丁,因为在高海拔和极地地区,可以不用地布,而地丁可以使用冰锥、冰镐或者滑雪板代替,也可以栓在岩石上。
本次地布使用了忘了哪位 Gearer 推荐的特卫强 (Tevyk),感觉不错,另帖再述。

2.        实地测试

5 月 2 日- 3 日, 小五台西-中-西沟路线。
扎营地点三叉,阴天,大风,微雪,晚上风力加大。

a)        易搭建性

    搭建非常容易,帐篷的内外帐是缝合在一起的,只需要把一长一短两根帐杆一边组合一边穿入 pole sleeve 即可。实际搭建时间,一个人只需要几分钟即可搞定。该帐篷虽然不能自立,可是只需要 3 个地丁即可固定,而大部分自立帐篷都需要至少 4 个地丁,要稳固则需要 8 个甚至更多地丁,但是 Warmlite 只需要三个,如果需要拉上内部防风绳,则最多 5 个地丁足够。次日在中台搭建,更为快速,基本在 5 分钟以内即可完成。

头部只需要一个地丁就可以固定,只要把它栓结实了,后面很容易搭建。


b)        防风性

    根据 Warmlite 官方数据, 其帐篷可以抵御 95 mph (152公里)的风速,如果使用内部防风绳,则可以抵御 160 mph (256公里)的风速,而大部分帐篷在 60 mph (96 公里) 就已经垮掉了。其防风性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在大风下的易搭建性。我们都有过大风中搭建帐篷的痛苦经历,常常是帐篷还未成型就被吹翻,或者干脆无法树立起来,如果没有多人配合,情况更糟。Warmlite 的独特之处在于,只要在搭建时把第一颗地丁固定好,后面的穿杆等工作完全不受大风的影响,而风甚至可以帮助你对准方向,并且把帐篷立起来!

Warmlite 在三叉营地

    本次在小五台三叉搭建的时候就刮着猛烈的大风,但是帐篷很轻松地就搭建起来了,没有受到风的影响。当然,为了安全起见,我们还是坐在地上进行穿帐杆的工作。其实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小心防止地布被吹走的工作上。


    入夜时小五三叉狂风怒吼,真是测试帐篷的好地方!Warmlite 很稳,毕竟相对于它的抗风性能,两百多公里的风速已经是自然界罕见, 这里的风只是小菜一碟。唯一不足是内外帐有拍打的现象,发出了一些噪音,睡觉轻的朋友可能要影响休息。(其中的原因,官方解释为:为了应对高海拔低温条件下的热胀冷缩,内帐有意做的比较松,这样在低温环境下即可正常绷紧)。
        
内部防风绳,拉紧后可大大增强帐篷的抗风性

c)        通风性

    Warmlite 2R 帐篷共有 3 个通风口,头部(暂且称之为头部)底下一个,尾部(即门所在方向)上下各一个,都可以从内部关闭、打开。由于在迎风的头部下面开了通风口(感觉象 F-16 的机腹进气道),空气进可以从帐篷前部进入,从尾部两个通风口排出,建立良好的对流。

    帐篷在中部为双层,两头的锥形部分为单层。本次我们三人在帐篷中涮肉,可谓雾气缭绕,但是帐篷中部没有明显的结露现象。后期由于将一个睡袋扔在帐篷前部,堵塞了通风孔,造成尾部单层部分出现了明显的结露。恢复头部通风孔,用毛巾擦拭尾部结露部分,开门通风,几分钟后结露消失。

d)        防水性能

本地未下雨!
    就材料来说,Warmlite 使用的涂硅尼龙在防水方面毫无问题,潜在的水患来自接缝。Warmlite 出厂时是没有接缝压胶的,需要用随附的硅胶将接缝涂好。说明书里有关于如何涂胶的知道。这方面,帐篷的防水性就要看用户自己是否足够仔细了,good luck!

e)        空间舒适型

    1.5 m 的宽度,已经达到了很多三人帐的标准宽度,而 3.4 m 的长度,更可以把装备扔在一头,人睡在另一头。头部空间也十分充裕,上面提过三人涮肉没有任何问题。门的设计也是很容易进出,绝对不需要象很多带门厅的高山帐那样钻狗洞。


    唯一的一点不舒适性:涂硅帐底很滑,如果营地不平的话,睡在上面会逐渐滑到一边去。说明书中给出的解决方法是在帐底涂少量的硅胶,凝固后可增加帐底的摩擦力。


总结:

    对于这样一款帐篷,在欧美各大户外网站都可以看到诸多资深 Gearer 甚至是 Mountaineer 的好评与极力推荐,对此我还有什么可总结的呢?该帐篷虽然看上去摸上去都很脆弱,但是:有个写于 2004 年的 review,作者也是一个老驴,他的 warmlite 2R 是在 1979 年买的,2004 年还在用!(已经用了几百个日夜,并不是束之高阁)

    Stephenson’s Warmlite 是一款轻量、高强度、适合恶劣环境的高端帐篷,在许多方面具有独到甚至是极端的设计,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关于Stephenson我就介绍这么多了,更多的东西大家可以去他家官网看,他的睡袋和 Vapor Barrior Clothing内衣(这个不知道怎么翻译)也都是极品。最后提醒大家一点,Warmlite的帐篷在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来搭建、使用和保养,这样你可以在很长时间内享受到它带来的种种好处,反之,则可能给这个轻盈值得信赖的家伙以毁灭性的打击。Stephenson‘s Warmlite确实是个传说,要不要迷恋,各位根据自己的钱包程度决定吧,嘿嘿。

如果哪天你在户外的时候看到了Stephenson's Warmlite这个看起来非常过时的logo出现在谁的帐篷上时,请记得一定要去和它合张影,为自己和传说的美好邂逅留下个永恒的记忆。


按说,帐篷的毒放到Stephenson‘s warmlite这个份儿上基本上就已经到了顶了。但鉴于前面说的,在深圳周边,三季帐才是最实用最常用到的,所以我决定回归原点,以一个三季帐来作为帐篷篇的结尾:
三季帐 毒品二:GOSSAMER Gear THE ONE
Gossamer Gear The One.jpg
你能想到的一款帐篷的极限重量是多少呢?Gossamer Gear给出的答案是485克,不是最低重量,而是打包重量。这就是The one。
看看Gossamer Gear这个名字就可以想到该公司追求的就是轻,轻,还是轻。这个以Ultra Light为宗旨的公司提供了一大批令人叹为观止的超轻量化的产品,背包,睡袋,登山杖,都轻的让人无法想象,而帐篷中的极品就是这款The One了。一款双层的单人三季帐是如何做到如此变态的重量呢?首先,这款帐篷巧妙的用了两根登山杆来做基本的支撑,从而省掉了帐杆,一下子就减轻了不少重量,其次外表采用的是70D的超轻涂硅面料,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重量,这款帐篷外帐仅仅使用了一条缝合线。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减少压胶条。而其超细风绳也已经轻到了极限。另外其地钉和一些加固装备也成了选购配件,在不选用这些配件时,该帐篷可以提供基本的抗风保障。但如果想让帐篷更加抗风,则需要选购一些配件,当然,这些配件也是以UL为目标设计的:90克加固帐杆,43克的地布,6克一根的地钉。即使加上它们,这款帐篷依然不会给你的背包添加多少负担,但其强壮性就已经很可观了。尽管无法达到以上那些顶级帐篷的水准,但很多国外玩家是亲身用此帐篷抵御过30-40英里(48-64公里)的风速。当然对于这样的重量而言,就不要要求太高了,但我相信在深圳周边,此款帐篷一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露营选择,当然,这东西价钱也不便宜,299美刀。

以下是转自8264的一篇文章,作者friedd 原帖地址如下:
http://bbs.8264.com/thread-209362-1-1.html

从决定成为ULer以后,经常关注各种超轻的装备。

前段时间看到Gossamer Gear网站上又恢复了 the one 超轻帐篷的销售,而且是2009版,比以前的08版本多了一些改进。
于是乎决定败一顶,准备在夏季使用。

从下订单到收货用了4天时间,gossamer gear直发。
收到后打开包裹的状态:The One帐篷,超轻地席2张,订单说明一份,还有一袋子超级细的风绳。

Gossamer Gear The One1.jpg



打包重量:482克。

Gossamer Gear The One2.jpg


The One是单人帐篷,需要配合两根登山杖才能撑起来,搭建非常方便快捷,几分钟时间便搞定了。

Gossamer Gear The One3.jpg


由于第一次搭建,背面的登山杖长度放的有些过了,应该设置得更短些才正确。
超轻地席真的非常轻,只有46克。外表看起来和普通的塑料布没有区别,但用手指撤住用力拉扯便知道强度了。
当然有人会问真的结实么?真的很耐糙么?我只能说如果您用锋利的小刀去割它一样会开口的。

Gossamer Gear The One4.jpg




被称之为大三角帆的面料,超级轻薄,但摸起来的触感很硬很结实。

Gossamer Gear The One5.jpg

Gossamer Gear的标识。
Gossamer Gear The One6.jpg



正面
沙网固定杖杆的索套是为Gossamer原厂的超轻登山杖设计使用的,很细小,无法适应俺的Leki登山杖,没办法只能用风绳来固定住。
内部空间最大宽度1.1米,作为单人使用来说还是很舒适的。
Gossamer Gear The One7.jpg



这次出行带了两顶帐篷,左侧的是BA的seedhouse SL2,打包重量1530克,相当于三顶The one的重量。
Gossamer Gear The One8.jpg

[ 本帖最后由 牛仔 于 2009-12-10 00:24 编辑 ]
我虽然是个牛仔,FB时只点牛奶,为什么不喝啤酒,因为啤酒伤身体

TOP

第三坑的帐篷占用的篇幅实在太大,我决定将防潮垫和睡袋放在这一楼来讲。

整个户外露营的保温体系,是由帐篷、防潮垫和睡袋组成的。大家都知道帐篷的作用主要是防风和防雨,睡袋的作用是保持体温,而对于防潮垫,很多人会忽视。但其实防潮垫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露营过的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晚上睡觉时身体大部分地方都很温暖,就是贴在地上的背一直是凉飕飕的,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就是防潮垫不够保温。睡袋覆盖在身上的部分,无论是羽绒、棉亦或是其他合成材料,都是通过制造一层不流通的空气来保温。但压在防潮垫和后背之间的那层睡袋,空气基本完全被挤压了出来,保温性自然是大打折扣。因此,想要露营时后背不发凉,我们需要一个好的防潮垫。

那么防潮垫有没有衡量其好坏的标准呢?当然有,其中一个是所有户外装备都适用的标准,重量。另一个就是反映防潮垫保温性能的参数--R值。
热阻值R是一个主要用在建筑材料上的参数,其定义是:在指定的温度下,某种材料在单位面积上阻止热量穿过的能力。材料的R值越高,就越适合作为保温材料。热阻值的单位是 m2·K/W(英制:ft2·hr·F/BTU)。R值和材料厚度具有线性关系。这个定义太过抽象,让我们看几个例子大家心里就会有更直观的感受。典型R值举例,均为英制单位,厚度为每英寸:
真空隔热板具有最高的R值可达约45;aeroge(气凝胶)排第二约为10;polyisocyanurate【聚异氰脲酸酯】泡沫塑料和phenolic【酚醛】泡沫塑料约分别为8.3和7;聚乙烯,R值约为3;雪的R值约为1;完全静止的空气其R值大约为5。


羽绒服的保暖能力很强,其主要利用的就是由羽绒固定住的静止空气,其R值是5,以此为一个对比的参照,大家对防潮垫R值的认识就很直观了。
至于防潮垫的种类,如果大致分类,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纯粹依靠泡沫等材料来隔热的,比如我们在海边最常见到的铝箔式。另一种是利用泡沫隔绝空气来做的防潮垫,充气式,开放气室式,密闭气室式,自充气式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这种防潮垫是以后发展的主要方向,因为它能在隔热,重量和压缩性上取得更好的平衡。


和帐篷睡袋一样,防潮垫也可以大致分为三季和四季,我第一个要介绍就是一款三季的防潮垫:
毒品1:Therm-a-rest NeoAir

Therm-a-Rest Neo Air1.jpg

Therm-a-rest NeoAir.jpg

Therm-a-rest thermarest-logo.gif 是上贴介绍帐篷是讲过的cascade designs公司的开山品牌,由两个热衷户外的波音公司高级工程师创立(看看人家都是搞飞机的去做户外)。关于这个品牌,具体也不多介绍了,大家自己去Google吧。

这是一款在欧洲和北美都获得了大奖的防潮垫,它以410克的重量,收缩起来和一升水瓶差不多的大小,提供了183x51x6.3cm的舒适睡眠条件,这是标准版的大小,如果是短版(120cm),可以达到260克轻若无物的感觉。这款防潮垫和其他充气垫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在垫子中间设置了一层反射层(这项技术正在申请专利中),可以将上方人体的热量反射回去,而不是直接向地面传导。在这个反射层下方,还有两层的密闭小气室,它将空气分割成非常小的部分,以减少对流,阻隔热量。有了这样的三层设计,Therm-a-rest公司标称此产品比同类的充气防潮垫要保暖三倍,其R值是2.5。
除了在保暖和轻之间取得一个非常不错的平衡之外,这款防潮垫在表面也做了特殊处理,被称为Triangular Core Matrix 技术(也在申请专利中),使其更耐磨与防滑,即使是睡在不平的斜坡上,人和防潮垫也不会往下滑。

轻,小,保暖,耐用,其优点让这款NeoAire备受青睐,欧洲和美国权威杂志都将年度的防潮垫类大奖给了它,如果要说它的缺点,应该就是这不是个自充气的垫子,需要用嘴吹,但看在体积和重量的份上,就忍受这个小小的缺点了吧。




[ 本帖最后由 牛仔 于 2009-12-12 00:22 编辑 ]
我虽然是个牛仔,FB时只点牛奶,为什么不喝啤酒,因为啤酒伤身体

TOP

第五坑。。。
我虽然是个牛仔,FB时只点牛奶,为什么不喝啤酒,因为啤酒伤身体

TOP

这个坑准备主讲头灯手电,在具体放毒之前来点专业知识先:

以下文章转自 一头叫做面条的驴的博客,具体网址如下http://hi.baidu.com/tomoro/blog/item/50438d54cf98ae153b293529.html

户外用品中比如头灯和手电的防水性能最常见是以IP代码(IP Code)来分类,按wiki上的资料,IP Code也叫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Rating(国际防护等级)或者Ingress Protection Rating(进入防护等级,Petzl网站即采用这种释义),由IP和其后的两位特征数字以及附加字母和补充字母组成。
根据国际标准IEC(即国际电工委员会)60259【IEC 60529标准的全名是Degrees of protection provided by enclosures (IP Code),即:产品外壳提供的防护等级(IP代码)】的定义,IP代码对电器外壳防止固体(包括人体部位如手或者手指)、粉尘、意外接触和水进入的防护能力进行分类。
简单地说,IP代码的第一位特征数字代表防止固体异物进入外壳的防护等级,第二位则是对液体的防护等级,当不要求规定特征数字时,该处由字母X代替。附加字母和补充字母可省略,无需代替。
第一位特征数字从0到6共7个等级,第二位则是从0到8共9个等级。头灯手电类产品通常都只有标注第二位特征数字,引用GB 4208-93标准里对IP代码第二位特征数字的解释: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jpg

[ 本帖最后由 牛仔 于 2009-11-19 22:31 编辑 ]
我虽然是个牛仔,FB时只点牛奶,为什么不喝啤酒,因为啤酒伤身体

TOP

今天填个小坑,介绍点小东东

创可贴的替代品--Opsite*Spray 液体喷雾胶布
Opsite Spray.jpg

这东东网上资料不是太多,找个易趣的介绍给大家看看:


英國OpSite施樂輝噴霧膠布40ml
仍英國施樂輝公司之傷口護理產品,噴用於乾性傷口上會形成一層透明簿膜,保護傷口. 優點包括:
1. 透氣: 實驗證明,不妨礙皮膚呼吸.
2. 防水: 用后可照常沐浴
3. 彈性: 特別適合關節部位.
4. 安全: 不會引起皮膚敏感.
5. 簿膜會跟隨皮膚新陳代謝而脫落,絕無痛楚.
6. 罐裝噴霧,方便攜帶,家居及戶外活動均宜.

用法:
先清潔傷口,將罐裝倒置,呈向傷口約距離六至八吋,輕按噴咀即可.本品只適用於乾性傷口,每天應至少向傷口噴射一次;需要時可重覆噴射. 原裝英國制造

以下是一篇转自百度空间“一头叫做面条的驴”的文章:
OpSite* Spray喷于干性伤口上会形成一层透明薄膜,保护伤口,防止细菌感染,并没有给伤口消毒的功能。这层薄膜可透湿气和空气,不妨碍皮肤呼吸,减少皮肤浸渍发白的危险;防水,方便淋浴,不影响薄膜和伤口;舒适而有弹性,用于关节等活动部位也不影响薄膜的完整;喷雾罐不含碳氟化合物推进剂。
OpSite* Spray适合用于干性的皮肤小创面伤口,特别包括:轻微割伤和擦伤;干燥的缝合伤口以及拆线后的伤口;牛痘疤;皮肤移植固接伤口;保护未破损的水泡。
有两点比较重要的禁忌及注意事项:不能和碘制剂同时使用,否则可能引起皮肤发红,闭塞薄膜;不能用于18个月以下的婴儿;其它和一般的喷雾剂差不多,不能吸入肺部、不能接触眼睛、不能接触明火等等。
另外产品包装内说明书还提到本品含丙酮,可能会和非乳胶/合成材料(non-aceton/synthetic)手套发生反应。

前天扯下拇指一侧的一小块死皮,结果几近可以看到皮肤内的血,于是就在这伤口上尝试喷了一下,刺激性略低于碘酒之类,气味则类似于油漆味。一分钟左右就干燥了,留下薄薄的一层。我想这东西比邦迪之类的创可贴要好用、实用一些吧!

[ 本帖最后由 牛仔 于 2009-11-18 23:27 编辑 ]
我虽然是个牛仔,FB时只点牛奶,为什么不喝啤酒,因为啤酒伤身体

TOP

牛仔,不把坑填满的话,小心大伙把你推进去埋了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TOP

什么时候填啊

TOP

慢慢来啊筒子们,不可能一下子填满的嘛
我虽然是个牛仔,FB时只点牛奶,为什么不喝啤酒,因为啤酒伤身体

TOP

牛仔改行了

TOP

好帖子! 有心人!

已授精!~~~~

TOP

看了贴,好多东西很诱人啊。。。。
无故加之不怒  骤然临之不惊

TOP

对Patagonia Capilene系列快干内衣和Mammut软壳非常非常感兴趣啊,牛仔知道哪里有渠道买么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TOP

原帖由 星期八 于 2009-11-23 11:26 发表
对Patagonia Capilene系列快干内衣和Mammut软壳非常非常感兴趣啊,牛仔知道哪里有渠道买么


Pata的理念是不上市不用代理,只有直营模式,他们家在上海哪个商场有专柜的,但好像生意并不是很好,你可以在网上搜搜。
Mammut这个品牌完全没有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所以要买他家的东西要么是网购,要么直接去HK买。

其实在深圳背靠香港是个很大的优势,这些东西香港都有的卖,在网上搜搜地址直接去河那边买是最直接的方法。
我虽然是个牛仔,FB时只点牛奶,为什么不喝啤酒,因为啤酒伤身体

TOP

路过……
简简单单 平平凡凡

TOP

喜欢折腾的童鞋可以去这里看看
http://www.sierratradingpost.com ... ;allWords=patagonia

TOP

我这个小白鼠老了  牛仔的经验也足了

TOP

原帖由 钟无言爱 于 2009-11-25 18:54 发表
我这个小白鼠老了  牛仔的经验也足了

ck这个白鼠,有滋有味的户外n年
无故加之不怒  骤然临之不惊

TOP

今天在问道看到有鸟的快干和风衣,6折,不知比牛仔说的那些效果比如何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TOP

原帖由 星期八 于 2009-11-26 23:03 发表
今天在问道看到有鸟的快干和风衣,6折,不知比牛仔说的那些效果比如何


快干衣我相信不会比Capilene的效果好,鸟的软壳里看过各方评测后我比较喜欢的是它的Gamma系列,问道那几件我还不清楚是什么系列,有空看看去。鸟的东西确实好,做工精细到无话可说,功能性各方面也很出色,但我认为买鸟的最大用途还是亮骚!

下面是鸟衣的分类,八哥可以看看。

始祖鸟目前的全线服装产品,按用途(Ascent/Descent)以及使用材质(Windstopper/Gore-tex/PacLite/Polartec/Polylaminates等)大致有以下几个区分:

Ascent用途中有:

Insulated Outerwear系列;
Windstopper Loft系列;
Gore-tex PacLite系列;
Ascent Softshells系列;
Windstopper系列;
Polartec Power Shield系列;
Stretch Wovens系列;
Polylaminates系列;
Insulation系列;
Base Layer系列;




Descent用途中有:

Descent Softshells系列;
Descent Insulation系列。






------------Ascent用途------

Gore-tex-xcr

Alpha SV Jacket
Alpha LT Jacket
Alpha AR Suit
Theta AR Jacket
Beta AR Jacket
Alpha SV Bib
Theta SK Pant
Theta LT Pant
Alpha LT Pant
Beta AR Pant





------------Insulated Outerwear------------

Fission SV Jacket
Fission AR Jacket






------------Windstopper Loft------------

Fission LT Hoody
Fission LT Jacket
Fission LT Pant







------------Gore-tex PacLite------------

Alpha SL Jacket
Alpha SL Pant
Beta SL Jacket
Theta SL Jacket








------------Ascent Softshells------------

Hybrids
Alpha SV Suit
Alpha Comp Hoody






------------Windstopper------------

Sigma SV Jacket
Sigma AR Jacket
Sigma LT Jacket






------------Polartec Power Shield------------

Gamma MX Jacket
Gamma MX Hoody
Gamma MX Pant
Gamma SV Jacket
Gamma SV Vest
Easyrider Jacket
Gamma Salopette





------------Stretch Wovens------------

Gamma LT Pant
Gamma AR Pant





------------Polylaminates------------

Epsilon SV Jacket
Epsilon AR Jacket






------------Insulation------------

Peak Layer
Delta SV Jacket
Delta AR Jacket
Tau AR Pullover
Tau Pant
Delta AR Zip
Delta LT Zip
Delta Jersey






------------Base Layer------------

Rho AR Top & Bottom
Rho LT Zip & Bottom
Rho LTW Zip & Bottom
Rho SL Cross Neck
Rho SL Crew Long Sleeve
Rho SL Bottom






------------Descent用途------------

Descent Hardshells
Sidewinder SV Jacket
Sidewinder AR Jacket
Stingray AR Jacket
Stingray AR Pant
Minuteman Bib & Pant
Patriot SV Jacket
Scorpion Jacket





------------Descent Softshells------------

Matador Jacket
Hades Jacket & Vest
Seeker Comp Jacket
Seeker Pant
Trident Jacket
Trident Hoody








------------Descent Insulation------------

Maverick AR Jacket
Sniper Zip & Stiletto Zip
Apache AR Zip



关于始祖鸟Arc’teryx各种规格功能简写的说明
SV - Severe Use 向导级别
AR - All-Round Use 多用途
LT - Light 轻量
SL - Super Light 超轻量
MX - Mixed Use 混合用途
SK - Ski Specialized 滑雪专用
RT- Rolltop 卷口防水
M - Mountain 登山用途
LS - Long Sleeve 长袖设计
SS - Short Sleeve 短袖设计
我虽然是个牛仔,FB时只点牛奶,为什么不喝啤酒,因为啤酒伤身体

TOP

好铁!

TOP

自从看了牛仔的坑最近就中毒了 ,前两天淘到一款06年的Dana Design徒步旅行家的子母包,希望牛仔帮忙鉴定解毒一下,能有详细说明更好。谢谢!

TOP

不好意思参数忘写了,是06年的Dana Design---SWIFT TRAVELER徒步旅行家的(67+5)L+15L子母包,谢谢!

TOP

原帖由 半桶金 于 2009-12-7 12:28 发表
不好意思参数忘写了,是06年的Dana Design---SWIFT TRAVELER徒步旅行家的(67+5)L+15L子母包,谢谢!


呵呵,这是Dana Adventure系列里最大的一款。这个系列应该算是技术型背包,主要用于野外探险,其多功能性是很强的。这款最大的Swift Traveller按照Dana手册介绍是为南极探险设计的 。但资料上没有介绍这款的背负系统是什么。不过相信其探险包的定位,背负不会太差,但我个人猜测其背负应该是不如Dana最经典的ArcFlex系列的。

另外我个人是不太推荐去淘Dana啊,Moss啊这些已经绝了版的东西。第一:价格高,物以稀为贵,其价格往往已经超出了使用价值,是在以收藏品的方式来定价。第二:所有的商品都是不断进步的,户外装备也随着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的在发展,而且由于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们对新科技的采用以及对产品的创新都非常的快,所以其更新改进的速度特别快,如果在意的话几乎每年就能发现很多更好的东东出来。

子母包的设计,在产的产品里也是有的,Osprey的Argon就有其配套的子包,如果是想要彪悍的背负,那就推荐Gregory,如果是对做工有着极致的要求,就选择鸟吧,哈哈。
我虽然是个牛仔,FB时只点牛奶,为什么不喝啤酒,因为啤酒伤身体

TOP

个中分类太仔细了,俺们就找个综合性能常用的就好.

有计划弄一个四季单人帐,多介绍一下啊,总是觉得你介绍的搭建似乎太复杂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TOP

原帖由 星期八 于 2009-12-15 09:58 发表
个中分类太仔细了,俺们就找个综合性能常用的就好.

有计划弄一个四季单人帐,多介绍一下啊,总是觉得你介绍的搭建似乎太复杂


其实并不复杂,只是我们习惯了最基本的那种双杆交错式蒙古包帐篷,对隧道式帐篷不熟悉而以。其实隧道式帐篷在抗风性和重量上都有着很大的优势,建议你就弄个Akto吧,是单人四季帐的经典。当然,我个人最推崇的还是Stephenson's Warmlite,一个双人帐比别家的单人帐都轻。
我虽然是个牛仔,FB时只点牛奶,为什么不喝啤酒,因为啤酒伤身体

TOP

对于这样一款Hilleberg最便宜产品之一的单人帐Akto,官方售价是419欧元

一来太贵,用不起;
二来非要用地钉比较麻烦,有些营地都是硬地面,麻烦麻烦,不适合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TOP

原帖由 牛仔 于 2009-12-12 00:20 发表


呵呵,这是Dana Adventure系列里最大的一款。这个系列应该算是技术型背包,主要用于野外探险,其多功能性是很强的。这款最大的Swift Traveller按照Dana手册介绍是为南极探险设计的 。但资料上没有介绍这 ...



谢谢牛仔的解毒。以后你就是我们的产品顾问了。

TOP

原帖由 星期八 于 2009-12-15 10:25 发表
对于这样一款Hilleberg最便宜产品之一的单人帐Akto,官方售价是419欧元

一来太贵,用不起;
二来非要用地钉比较麻烦,有些营地都是硬地面,麻烦麻烦,不适合


地钉是用来加固防风的,如果在水泥地露营,不会有这么大的风,当然也就不需要用到地钉。至于价格,嘿嘿,有句名言:一分钱一分货,两毛钱两分货,三块钱三分货。看你自己,呵呵。

基本上很少有单人四季帐这样的东西,MSR和TNF都没有,MHW有款Bunker 1 ,SD有款Assailant,不过价格都不便宜。而国产品牌里压根就没有单人四季帐这样的产品。

[ 本帖最后由 牛仔 于 2009-12-15 12:38 编辑 ]
我虽然是个牛仔,FB时只点牛奶,为什么不喝啤酒,因为啤酒伤身体

TOP

那种帐篷,没地钉固定,帐篷撑不起来吧?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TOP

原帖由 星期八 于 2009-12-15 12:03 发表
那种帐篷,没地钉固定,帐篷撑不起来吧?

撑得起来,08年元旦大东山,第一天露营就是在村子的水泥地上,CK用过,一点问题没有。
我虽然是个牛仔,FB时只点牛奶,为什么不喝啤酒,因为啤酒伤身体

TOP

牛仔,那你看俺换O包,是氩气70还是苍穹70合适呢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TOP

原帖由 星期八 于 2009-12-17 12:06 发表
牛仔,那你看俺换O包,是氩气70还是苍穹70合适呢


看你要背多少,超过20公斤就氩气,不超过就苍穹。
我虽然是个牛仔,FB时只点牛奶,为什么不喝啤酒,因为啤酒伤身体

TOP

差不多20KG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TOP

那八哥自己去户外店装20公斤东西感受下吧,氩气的背负肯定是比苍穹好的,就是价钱贵些,自重大些,自己背下比较看吧。
我虽然是个牛仔,FB时只点牛奶,为什么不喝啤酒,因为啤酒伤身体

TOP

深圳哪里有卖花岗岩的包?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TOP

原帖由 星期八 于 2009-12-17 13:59 发表
深圳哪里有卖花岗岩的包?



     火狐狸总店有卖好像在打特价,型号4500,70L。背负系统不错,自重大概在4-5斤,头包可以拆下当腰包。前一阵子也找了好久没找到,如果不是买了DD的包,我肯定会买。另外还有一款鸟包,不过是50L的。但我还是看好4500。另外问一句星期八下周船底顶你是否会去?

TOP

70+10?
我还是喜欢60的,基本够我用.

上船啊?这个要看周日三水走的咋样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TOP

原帖由 星期八 于 2009-12-18 12:32 发表
70+10?
我还是喜欢60的,基本够我用.

上船啊?这个要看周日三水走的咋样



好像是70+4L的。如果不是为了上船,三水线我也很想走走。听说路比以前好走些了,不过一天走二十多公里山路爬上爬下还是有些难度,好在负重不多。但你是肯定没问题的了,希望我们下周能一起上船底顶。

TOP

船底顶一天10个小时以上的负重,有点怕怕,所以要先走走三水感觉一下

年初走三水可是大腿抽筋土地庙就撤退了的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TOP

冬季的鳌太,是一个装备实验场,装备能否适应寒冷的恶劣环境,一试便知。

这次鳌太行,装备损失巨大,统计如下:
碳素登山杖折断;登山鞋烤火后脱胶,外皮磨损严重;冲锋裤烤火烤出好多小洞,并被石头及树枝彻底挂烂;雪套挂开几个大口子后,又被烤烂;手套磨烂;羽绒服被树枝挂开一个口子;抓绒服烤火烤出几个洞。

以下是我的个人装备清单,将针对每项分析说明:
1、背包――始祖鸟BORA  80。好背包,经历了风雪、寒冷、杂灌、乱石的考验,就是自重太大。
2、帐篷――KAILAS X2高山帐(可睡3人,3人分解背负)。很糟糕的高山帐,内外帐结霜严重,帐杆容易变形,接头处易被冻住。卡扣在低温下极易断裂。外帐拉链在霜冻情况下很难拉。
3、睡袋――CAMP 鹅绒睡袋 ARCTIC 1100。低温下凝露或结霜,温标偏低。几次晚上被冻醒,下半身一直冰凉。
4、防潮垫――THERMAREST Z-Lite。超级好东西,不用多说。
5、软壳抓绒――MHW Hooded Synchro Jacket。救命的东西,主力服装,多日来,一直依靠此件软壳配合MHW排汗保暖内衣行军,身上始终干爽。
6、羽绒服――RAB Neutrino Andes Jacket。营地必备服装。非同寻常的暖和,不愧是8000级别的装备。
7、冲锋裤――杂牌冲锋裤挂烂,MHW GORE-TEX的一直在包底备用,早知道只带一条厚实的冲锋裤了。
8、排汗保暖内衣――KAILAS 47201套装,一直躺在包底睡大觉。MHW Continuum Midweight Zip T,超级好东西,鳌太全程全靠它了,与MHW的软壳是绝配。MONTAGNE套装,裤子很好,上衣一直躺在包里睡大觉。
由此看来,内衣只要有一套精良的即可,没必要带2套。
9、袜子――Bridgedale Summit 、Bridgedale Coolmax Liner、SMARTWOOL trekking heavy crew。全部用上了,中途换上了第二双,无他,不换的话,脚已经很臭了。
袜子一样是少而精,穿一双,备一双即可。双层穿法,内层COOLMAX,外层羊毛。
10、登山鞋――Scarpa LADAKH GTX 60007G。无可挑剔的好鞋,保护脚的安全,保持内部干爽, 可惜烤火靠的太近,导致前部有些脱胶,心痛中。
11、帽子――MHW防风护耳帽。在山上貌似有些多余,因为MHW的软壳是连帽的。下山后有些用处。
12、雪套――拓普AERO-TEX。太重要了的装备,可惜皮太薄,不耐造,拉链设计的方向也有问题,穿雪套居然需要助手,可恶。烤火被挂也算死得其所。
13、手套――带了3双手套,最后的主力还是15元买的一双杂牌单层手套。BD GTX Guide双层手套和MHW的羽绒手套,全部在包里睡大觉。纯属多余的负重。
14、头灯――BD Spot。不容置疑的好东西。普林斯顿的手电貌似鸡肋,但照明用具带一个备用也无妨。
15、炉具-PRIMUS  EtaPower MF 352085油气炉。省气,真的省气,比其他炉具至少节省了一般以上的燃料,其他队友都担心燃料不够,俺们包里每人至少多余一罐以上高山气。油壶和气泵带着多余了。油壶唯一起的作用是在喷枪没气的情况下生火。鉴于炉具的炉头是全金属的,该炉头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生篝火。
16、手台――TK-890。关键时刻起了作用,可惜队友携带的数量太少,大概都害怕负重吧?
17、GPS――GARMIN MAP 60CSX。这个不用多说,必带装备,就是备用电池不轻。
18、水具――象印Zojirushi 1升不锈钢保温壶,好东西,每天能喝上热水,对于保持体力有莫大的好处。铝合金水壶,鸡肋,营地上盛水的容器,晚上睡袋里暖脚的工具,还不如带一个抗高温塑料瓶。
19、多用维修工具――莱泽曼Leatherman Wave。必备工具。
20、喷枪――HONEST 503。第三天就掉链子了,一不小心,气体跑的光光。还是打火机可靠。
21、墨镜――近视+墨镜。可怜的近视眼,没有这个东西,白雪皑皑或许会蛰伤眼睛。就是来回替换麻烦。
22、登山杖――McKINLEY软木手柄碳素登山杖。重中之中的装备,可怜高强度碳素杆,还是经不住乱石的摧毁,挂了。
23、杂项-指南针(玩具般的就不要带了,要带就带好的,迷失方向时指引前路全靠它了),等高线地图(仅供参考,大雾弥漫的情况,作用很小),数码相机(想拍就拍,不过得随时注意保暖,得把它贴在心口才行,否则就会对你闹罢工),餐具(塑料饭盒要注意被低温冻裂,筷子还是竹木的好),打火机及取火器(救命的东西,敢不带?)
24、消耗物资――高山气罐3罐/人(因为有个好炉子,其实2罐/人足够了)、汽油若干(能背就带)、各类电池若干(备用电池不敢忘记)
25、公用紧急装备――冰镐(白白带了一路)、冰爪(没带是正确的)、30米结组绳(出事了自求多福吧,同行队友估计是没有能力救援了,绳子带了也是白带)
26、小药箱(外伤、肠胃、急救、感冒药、止泻药、退烧药、止疼片)等。

TOP

http://www.852.com/shopping/outdoor-equipment-shops.htm

这个上面有比较全面的香港户外店链接,有各家户外店的网址,所以查询他们的地址更新会比较方便

[ 本帖最后由 牛仔 于 2009-12-23 11:51 编辑 ]
我虽然是个牛仔,FB时只点牛奶,为什么不喝啤酒,因为啤酒伤身体

TOP

原帖由 钟无言爱 于 2009-11-25 18:54 发表
我这个小白鼠老了  牛仔的经验也足了


我就不说啥了~~我偷笑着路过~~
活的就是心情。。。

TOP

按图索骥,去弄一套驴皮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TOP

牛仔,好久不见了。赶快把你的坑填了,要不大家可要填你了,O(∩_∩)O哈哈哈~

TOP

真的不错啊。扫盲贴!

TOP

牛仔,不把坑填满的话,小心大伙把你推进去埋了
星期八 发表于 2009-11-17 14:37


善意提醒,友情提示!咳咳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TOP

善意提醒,友情提示!咳咳
星期八 发表于 2010-7-19 10:42



    这周日去HK败家,有兴趣不?
我虽然是个牛仔,FB时只点牛奶,为什么不喝啤酒,因为啤酒伤身体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