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牡丹亭 游园(节选)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 贱。
【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它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翦,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尾 声】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经典著作,据话本《杜丽娘记》(《宝文堂书目》)改编,共计五十五出,也是昆剧代表剧目。其在词藻、唱腔、音乐、身段、表演等方面都达到了无以伦比的艺术境界。

  故事大意是: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游园触景,梦会柳梦梅,醒后相思成疾而去世。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梅花观。柳生赴试,借宿观中,拾得杜丽娘自画像……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之罪,时逢金兵南侵,杜宝被围淮安。柳生送家信传报还魂,反遭囚禁。金兵退,柳生高中,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的杜宝拒不承认婚事,迫女离异。纠纷终被皇帝和解。

  该剧的许多折子戏为舞台之典范:《闹学》、《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拾画叫画》、《冥判》、《幽媾》、《冥誓》、《还魂》等流传甚广。该剧现有《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影印明泰昌朱墨本,同时,英、法、德、日等文字也有该剧的译本。
二十世纪末,上海昆剧团把该剧的全本浓缩成三本连台本戏,辅之以华丽的舞美、服饰、灯光等现代艺术手段,使当代的观众得以有缘窥其全貌。






1.jpg (60.71 KB)

1.jpg

2.jpg (64.2 KB)

2.jpg

3.jpg (60.38 KB)

3.jpg

4.jpg (54.68 KB)

4.jpg

拈花微笑是一种姿态.
踽踽前行是一种执著.
怎样的选择.都是快乐!

占一个放曲的
拈花微笑是一种姿态.
踽踽前行是一种执著.
怎样的选择.都是快乐!

TOP

逛戏园







木刻版画,明万历年间,金陵文林阁版


拈花微笑是一种姿态.
踽踽前行是一种执著.
怎样的选择.都是快乐!

TOP

电影剧照:





拈花微笑是一种姿态.
踽踽前行是一种执著.
怎样的选择.都是快乐!

TOP

画作:

《牡丹亭》



《游园惊梦》
拈花微笑是一种姿态.
踽踽前行是一种执著.
怎样的选择.都是快乐!

TOP

白先勇小说《游园惊梦》



在线阅读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b/05-baixy/002.htm



白先勇与青春版昆曲《牡丹亭》



《牡丹亭》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汤显祖的杰出作品,数百年来久演不衰,《牡丹亭》由享誉文坛的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牵头进行整理,本着“只删不改”的原则,把原作的55折压缩为27折,使剧本中歌颂真挚爱情的思想主题更加突出。加工后的《牡丹亭》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所具有的艺术内涵也为演员的二度创造提供了更大空间。







电影 《游园惊梦》











片名:游园惊梦/Peony Pavilion
导演:杨凡Yon Fan
演员:王祖贤Joey Wang
   宫泽里惠Rie Miyazawa
   吴彦祖Daniel Wu
类型:爱情
上映日期:2001年10月18日



剧情



三十年代的苏州,得月楼的歌妓翠花以其超凡脱俗的容貌和绝佳的昆曲造诣成为红极一时的名妓。嫁入当地豪门荣府后,翠花却倍受荣家冷落。荣兰是荣家的亲戚,论辈分当与翠花的丈夫称得上是兄妹,身为女儿身的她却有男儿之志,虽家道中落但一心要做时代女性,摆脱封建束缚做一巾帼英雄报效国家。

  虽然都是女性,但二人在舞台上却是天生绝配,在演唱昆曲《牡丹亭》时,一饰杜丽娘一饰柳梦梅,配合得天衣无缝!戏里的杜丽娘和柳生相互倾慕,在戏外也隐约之中有了一份同性的爱慕情谊。一直暗恋翠花的荣家管家在一次夜宴之后与翠花做出越轨之举,翠花因此被逐出家门。

  被逐出荣府后,翠花暂时住到了荣兰的家中,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邢志刚的到来,给两位女性的生活都带来了意外的波动。荣兰对邢志刚是一见倾心,原本一心报国的她被这为“坏小子”挑动起原始的冲动,决堤的情感一发不可收。然而缘分都是命中注定,正所谓“无缘对面不相逢”,两人这段情缘最终也是无疾而终,只留下两个无助的女人,两颗彷徨的心。

[ 本帖最后由 赛璐珞夹子 于 2007-10-12 12:48 编辑 ]
拈花微笑是一种姿态.
踽踽前行是一种执著.
怎样的选择.都是快乐!

TOP

牡丹亭(连环画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3-11/06/content_1163629.htm


《牡丹亭》与《红楼梦》(节选)

《红楼梦》作者并不回避自己的写作曾受到《牡丹亭》的影响。第二十三回标题大书特书:“《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而且描写的极细致,写出了林黛玉聆听《牡丹亭》曲文达致共鸣的全过程。背景是众姊妹和宝玉已奉元春之命,搬入大观园,都是年轻女孩儿,就一个男性贾宝玉。大家“坐卧不避,嬉笑无心”。结果静中生动、宝玉忽然有一天不自在起来。于是便读起了《西厢记》。黛玉看到也读,而且读得“余香满口”,两个人“连饭也不想吃了”。正在这时袭人来找,说老太太唤宝玉有事。林黛玉一个人闷闷地回潇湘馆,路过梨香院,恰好里面正在排练《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两句曲文传入黛玉耳朵,她感到“感慨缠绵”。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由不得“点头自叹”。又听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两句,黛玉“不觉心动神摇”。再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她已经“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反复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这时黛玉又联想起唐人诗句:“水流花谢两无情。”以及刚刚读到的《西厢记》里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最后她“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这段情节是描写艺术欣赏达致共鸣境界的绝妙文字。起因、中心影响力,主要是《牡丹亭》的艺术感染作用。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作者让林黛玉在念酒令时,再次诵读《牡丹亭》的成句。鸳鸯充当令官,一个一个“考”下去,轮到黛玉,鸳鸯说:“左边一个天。”黛玉接念:“良辰美景奈何天。”可见《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对《牡丹亭》是何等地别具慧眼特识。史学家陈寅恪总是期待“后世相知或有缘”。曹雪芹之于汤显祖的《牡丹亭》,应该不愧为“有缘”的“后世知音”。 (ZT)
拈花微笑是一种姿态.
踽踽前行是一种执著.
怎样的选择.都是快乐!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