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136
- 主题
- 0
- 精华
- 0
- 积分
- 471
- 威望
- 0 点
|
60#
发表于 2006-10-23 03:25
| 只看该作者
放飞我的灵魂,用心体会你的秀美:“10.1乌江之旅”所见所感!
认出来了吗,是龚滩古镇
龚滩古镇拥有西南地区保存最完好吊角楼群落,之所以得以保存至今,乌江的险恶起了很大的作用。要进入龚滩,从前涪陵是必经之路,由于这段路河水湍急,江面下暗石极多,大的犹如一幢房屋,小的也有一头牛那么大,所以船只行走在上面十分危险,稍不注意,就会撞上暗石,湍急的江水瞬间就将人和船拖入了水底,所以过去的船只只有"搬滩"。所谓"搬滩",就是将货物从下游的船上卸下来,从陆上搬运到上游或下游,再装上船运走。而从涪陵到龚滩这段水路要走上足足的一个月。到了码头想要靠船,只有靠一个巨大的转盘来拖动缆绳,一次至少需要80人同时象推磨一样的推动转盘才能使船顺利停靠。所以过去在龚滩最重要的职业之一就是"纤夫"。
如今古镇上还生活着最后一个纤夫——冉启才,他今年已经60岁了,从16岁便开始拉纤,乌江边留下了太多的血和泪。听冉老爷子说,在60年代以前,都是靠人工拉纤,他和他的父辈们,终日就在江边拉纤,一年四季都不穿什么衣服,因为拉纤时衣服太容易磨破,穷人家可没那么多衣服替换,所以干脆不穿。很多时候,辛苦拉了一天,却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再冷再饿,刮风下雪都只有待在岸上挺住,因为纤夫是不允许登船的,所以那时侯死在拉纤路上的人很多。直到解放后60年代,才修建了绞滩站,结束了拉纤的历史。如今的冉老爷子虽然头发胡须都已经白了,但是身体硬朗,声如洪钟,估计就是年轻时吼号子练出来的。听说现在还经常有电视台的请冉老爷子去表演乌江号子,他也很乐意配合,我问他:“这么大年纪了,出去吃得消吗?”他回答我:“人家是宣传龚滩啊,我是共产党员,有这个责任,平时宾馆来了客人,我也会去表演喊江号子,我又没什么文化,只要人家能记住我和我的号子,就记住了龚滩,有啥子不好呢?再说我出去可见了世面,人家宾馆的门自己知道有人来了就会打开,手一伸到水管下面自己就晓得流水出来,好巴适!要是哪天龚滩能变成这个样子,我把喉咙喊破也要得啊!”面对这样可爱的老人,我只有敬意。(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