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910
- 主题
- 5
- 精华
- 5
- 积分
- 1807
- 威望
- 1428 点
|
37#
发表于 2011-2-15 10:10
| 只看该作者
下山吃过早餐,时间已不早,与江叔夫妇道别。直奔湖坑镇,环极楼,衍香楼,振福楼过而不进。
下一目的地是名气最大的振成楼和承启楼。突然路窄车多,一个青色琉璃瓦的建筑区出现在路边,GPS显示振成楼便在附近。一打听,这里是土楼民俗文化村,振成楼等在里面,还得步行1公里多。各式旅游大巴不计其数,人声鼎沸。得,偶不爱热闹,只好神往了。
洪坑土楼群
洪坑村建于不同时代、形态各异、规模不一的客家土楼以及宗祠、寺庙、学堂等沿溪而建,错落有致,布局合理,与青山、绿水、村道、小桥、田园完美结合、融为一体。 洪坑村土楼为林氏民居,现有建于公元16世纪中叶(明代)至现代的圆形土楼、方形土楼、宫殿式土楼、五凤式土楼、府第式土楼等各种类型的土楼数十座,为中国传统的生土民居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提供了特殊的见证。
位于福建省永定县湖坑镇东北面的洪坑村。13世纪(宋末元初)林氏在此开基,2000年有638户2310人居住在该土楼群内。林氏先人在此开基时所建方形土楼崇裕楼、南昌楼已坍塌
。现存明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峰盛楼、永源楼等13座,清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福裕楼、奎聚楼、阳临楼、中柱楼等33座。土楼造型主要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五凤楼、半月形及其变异形式。此外还有以生土建造的天后宫、日新学堂、林氏宗祠、关帝庙等。奎聚楼、福裕楼、如升楼、振成楼为该土楼群的杰出代表,其中振成楼、福裕楼、奎聚楼于2001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分介
振成楼
位于湖坑乡洪坑村,建于1912年,占地5000平方米,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圈,外圈4层,每层48间,按八卦形设计,每卦6间,一楼梯为一个单元。卦与卦之间筑防火墙,
以拱门相通。振成楼的祖堂是一个舞台,台前立有四根周长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台两侧上下两层30个房圈成一个内圈,二层廊道精致的铸铁花格栏杆,是从上海运到此楼嵌制的。大厅里门楣上有民国初年黎元洪大总统的题字。1986年4月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世界建筑模型展览会上,振成楼曾与雍和宫、长城并列展出。引人瞩目,轰动一时。 如升楼
建于公元1 9 0 1年,距今近百年。据说楼主林高林原先缺少住房。后得一
梦:一轮红日下落此地。他认为此地建房好,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自己出工挑土用了三年时间才建成这座最小的圆楼。为什么命名为如升楼?是因
楼小,像客家人昔时用竹筒做成的量米“米升”。许多游客称之为“袖珍土楼”。如升楼是单圈结构,楼底直径仅有8米,屋内天井圆形,屋顶瓦面内侧连缘为八卦形,外侧边缘为圆形。 福裕楼
位于湖坑镇洪坑村,是永定府第式土楼的杰出代表,富丽堂皇。公元1880年开始兴建,耗资十多万光洋,经历三年时间才建成,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该楼由楼主三兄弟(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的朋友汀州知府张星炳设计。其结构特点:在主楼的中轴线上前低后高,两座横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楼前有三个大门,在主楼和横屋之间有小门相隔,外观连成一体、内则分为三大单元。楼门坪和围墙用当地河卵石铺砌,做工十分精细与大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十分和谐。外形像三座山,隐含楼主三兄弟“三山”之意。楼名也是张星炳题写。 奎聚楼
奎聚楼建于1834年,用了近五年时间建成,已有160多年历史,占地600
0余平方米,高约15米,现住24户,107人。一百多年里,楼里考取进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4人,大学生有20多人,海外华侨有40多人,正如大门对联所言:“奎星郎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 奎聚楼的建筑特点是中厅高,两厢低,经160多年风雨,岿然如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