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江南好 怎不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一些市镇曾经几次去过,不过镇江、扬州、南京却是路过而不得入,这次圆了去那里的梦。

铁马 秋风 塞北
杏花 春雨 江南
  江南的柔靡与塞北的金戈铁马肃杀秋风形成极端的比对。
  江南的富庶,江南的人文,是人们心中长期向往的美好、宁静、和平、安逸的梦;江南的水,塑造了白
皙柔媚婀娜多姿的江南女人;江南因了水,水上就架了桥;也就有了小桥流水、老树枯藤、明月清泉诗的
韵味。诗画的江南怎不让人魂牵梦绕?

[ 本帖最后由 木子 于 2008-5-8 07:54 编辑 ]

IMGP5997.jpg (189.4 KB)

IMGP5997.jpg

上海
    在上海时常常是阴沉的天空,偶尔有沥沥的小雨。由于春的催动,路边的花盛盛的开着,河边垂垂的柳
嫩绿中泛着可爱的黄。
   上海闵行区有个七宝镇,镇名源自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皇帝赐名的“七宝教寺”。七宝镇有着江
南水乡特点,镇子被一条小河分开,窄窄的铺面街拥了满满的人。清明节假期,许多人慕名而来,这里有
品种繁多的小吃。
NeroPhotoSnapViewer.Files8.jpg

IMGP5964.jpg (87.71 KB)

IMGP5964.jpg

TOP

人头攒动的七宝镇。

IMGP5990.jpg (141.64 KB)

IMGP5990.jpg

TOP

TOP

搬板凳等看木子大叔好片。

TOP

苏州
  苏州是个有着4000年以上文字历史的城市。N年前去苏州时,火车站外是可爱的卵石路,毛毛细雨浸润,暗的卵石有光泽,丝丝古意让人陶醉。这次到苏州,有着极大的风,搅着黄黄的尘土四处飞荡。在临顿街寻了住处,出门乘518路公交车直奔甪直。
  古镇甪直被誉为“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位于苏州城东18公里处,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是太湖风景名胜区主要景区,被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誉为“神州水乡第一镇”。《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酷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又相传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经甪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落在甪直,故而甪直有史以来,没有战荒,没有旱涝灾害,人们年年丰衣足食。镇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独角怪兽“角端”的雕塑。传说中,此兽可避邪镇风,佑一方百姓。
  先后去了建于梁代的保圣寺,叶圣陶纪念馆、万盛米行、吴东水乡妇女服饰馆、王韬纪念馆、萧芳芳影视艺术馆,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陆龟蒙的墓。有桥,有水,有了灵气,滋润着一方文化,从唐代诗人、文学家陆龟蒙到现代的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小镇代有才人出,沉淀下厚重的历史文化。
  去的那天,甪直没有什么人,加以风大天冷且暗感觉水寒衣薄,眼中的小桥流水旧屋都凉凉的,似乎没了生气;被风吹乱的柳梢、摇来晃去的幌子、街上匆匆而过的行人,愈显出甪直的冷清和故去的繁华不在。

IMGP6004.jpg (119.66 KB)

IMGP6004.jpg

IMGP6050.jpg (188.5 KB)

IMGP6050.jpg

TOP

木子大哥闲来好心情? 支持多上好片。

新西兰南岛北岛自驾游自由行专业领队。

微信: james-nz

TOP

回到观前街天阴如晦,风大的路人纷纷躲的没了影踪。
    第二天吃过酒店提供的免费早餐,步行去不远处的狮子林。狮子林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高僧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特建“菩提正宗寺”,后称“狮林寺”。因寺园中湖石多似狮子形状,且中峰禅师原住在天目山狮子岩,还因为佛经中有“狮子座”的意义,而易名为“狮子林”。依山傍水筑有亭、堂、轩、阁,虽玲珑紧凑却有了“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的意境。
    拙政园距狮子林很近。拙政园与北京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留园合称为中国四大名园。拙政园始建于明代,王献臣是拙政园第一位主人。他在嘉靖、正德年间官居监察御史,晚年仕途不得意,罢官而归,买地造园,借《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句意,取名为拙政园。园内水廊逶迤,楼台倒影,清幽恬静;亦有平岗草坪花木红绿繁盛,在当时江南少地的情况下是难得的大园林。
    狮子林的紧凑玲珑与拙政园疏朗雅秀应该是苏州园林的绝配。倘佯其间,领悟中国园林文化的深邃似有顿悟,其实还是个“槛外人”。

IMGP6101.jpg (159.85 KB)

IMGP6101.jpg

IMGP6119.jpg (155.38 KB)

IMGP6119.jpg

IMGP6127.jpg (140.4 KB)

IMGP6127.jpg

IMGP6168.jpg (136.96 KB)

IMGP6168.jpg

IMGP6176.JPG (169.47 KB)

IMGP6176.JPG

IMGP6188.jpg (125.79 KB)

IMGP6188.jpg

IMGP6212.jpg (156.27 KB)

IMGP6212.jpg

TOP

镇江
    镇江是个有3500多年历史的城市,地处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
古属禹贡九州之扬州,西周初期为宜候封地,北宋更名为镇江。镇江风光旖旎多姿,具有真山真水的独特风貌,向以“天下第一江山”而名闻四方。金山之绮丽,焦山之雄秀,北固山之险峻,丰姿各异,人称“京口三山甲东南”;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三国的孙权在镇江(时名京口)建“京城”,后移至建业(现南京)。
    4月11日一早把背囊寄存在酒店,乘104路去焦山。焦山是长江中一个四面环水不大的小岛,是岛亦是山,山海拔70米。由于白墙青瓦之屋舍掩映于漫山苍松翠柏修竹茂林之中,所以有“焦山山裹寺”说法。焦山又名樵山、谯山、狮岩,东汉末年名士焦光来此隐居,朝廷曾三诏其出仕。怎奈焦公淡泊明志,终老山中。百姓为纪念他,改山名焦山。我们去的早,沿着几无人迹、绿意盎然的小路来到山上,薄雾里的长江看不到尽头,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诗句跃然脑际,一种流畅流动的意境充满心间。山上有万佛塔,是1998年重修的,要另外收门票。半山有吸江楼,郑板桥曾登楼有感:“吸来江水煮新茗,买尽吴山作画屏”,真是大胸怀大手笔;楼是亭,高两层,呈八角形。山脚下有碑林,内有“瘗鹤铭”,是一方悼念仙鹤的铭文石刻,是从隶书向楷书演变过程中的“碑中之王”。“南北两铭”之一,即南有镇江《瘗鹤铭》,北有洛阳《石门铭》。《瘗鹤铭》原刻于焦山西麓摩崖之上,后因山崩坠于江中。清康熙五十二年 (1713) ,陈鹏年募工从江中捞起 5 块残石。现真迹仅存 93 字,其中残缺 12 字。铭文只写甲子,不列朝代,只书其号,不写真名,后世对撰书者颇多揣测。看《瘗鹤铭》不要票也没有人讲解,有介绍加上临出发前功略,书法不懂,不过东晋王羲之,梁朝陶弘景,唐代顾况或皮日休,对其造诣则是一致称道的。欧阳修谓之“世以其难得为奇”,黄庭坚称之为“大字之祖”,苏东坡评价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是瑰宝无疑,亲眼目睹应该是眼福吧!
    山下有定慧寺,始建于东汉献帝兴平元年 (194) ,初名普济庵,距今已 1800 余年,清康熙改称定慧寺至今,取“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之意。
    焦山是这次行程最安静的一个景点,在这样富于禅意的地方,让人心情恬静。

IMGP6301.jpg (112.96 KB)

IMGP6301.jpg

IMGP6285.jpg (196.57 KB)

IMGP6285.jpg

IMGP6254.jpg (178.76 KB)

《瘗鹤铭》局部

IMGP6254.jpg

TOP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作者】
772-846 ,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品评】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木子,一个好字把我们带进江南....................
充实享受生活每一天........

TOP

焦山出来乘4路去北固山。山高53米,由于北面临江,是个险要的所在。来北固山主要是奔着甘露寺来
的。《三国演义》第54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赤壁大战后,刘备借东吴的荆州不还,周瑜向孙权献计,以其妹孙尚香为饵,设下美人计,诱刘备来京
口联姻招亲,趁机扣为人质,以讨还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使孙刘联姻弄假成真,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
兵。
    说不尽千古风流人物,已是江边的沉舟;吵吵闹闹来春游的小学生让你不得安生;凭吊古人发思古之忧
的心情荡然无存,呜呼!
    北固山又称“京口第一山”,历代不少诗人骚客喜爱在这里聚会游赏,苏东坡、沈括、米芾、陆游、辛
弃疾等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诗咏。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南宋大诗人,辛弃疾闲赋八年后任镇江知府时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
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天下第一江山”石刻。粱武帝游北固山时,看到江山景色非常壮观,兴致勃勃地挥毫写下了“天下第
一江山”六个大字,留在山上,后遗失。到了宋代,著名收画家吴琚把这六个字重新书写出来,清康熙年
间(1665年),由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勒石,把它嵌在廊壁上。

IMGP6347.jpg (116.93 KB)

IMGP6347.jpg

IMGP6314.JPG (146.58 KB)

IMGP6314.JPG

TOP

从北固山去金山有八路车。山高43米。金山原是四面环水的岛,因长江改道,到光绪年间岛与南岸渐渐
相连。清康熙于1687年秋登临金山,因观其上接苍冥,下连洪流,江天一色,故赐岛上的庙为“江天禅寺
”。
    民间有神话故事且改编成戏曲《白蛇传》故事梗概: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
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
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
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将许仙救活
。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
白素贞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
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
    当然历史中的法海是唐代人,其修持精进,德行高深,开山得金,重建金山寺,是金山寺的中兴祖师。
金山慈寿塔下有海法洞,洞内塑成的海法雕像面目慈祥。
    金山完全被殿宇厅堂,亭台楼阁所覆盖,最高处的慈寿塔突兀拔起,真正是“寺裹山”。拾阶而上,躬
身抬脚点头是对佛的礼拜。慈寿塔有1400年的经历,塔身砖木结构,八面七级,塔高 30 米 ,顺着内部
旋式木梯可直登塔顶。站在窄窄的塔顶,可看寺庙层叠,可看镇江城,可看大江浩荡而去,由近及远寥廓
入怀,与宋代王安石有了同感:
    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
    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IMGP6394.JPG (108.81 KB)

IMGP6394.JPG

IMGP6375.jpg (185.75 KB)

IMGP6375.jpg

TOP

哎呀 同是P家色友  拍的漂亮 还有精彩的文字介绍木有理由不顶哈

TOP

学习中...
岁月中漂泊,年轮中徘徊!

TOP

烟花三月下扬州
  镇江至扬州有城际快车。在文昌阁下车有许多旅店可以选择。
  李白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让人魂梦缠绕欲罢不能。唐、宋时期的扬州,是江南最繁华的地方,也是最奢靡的地方。古人言“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是为一大梦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把天下明月分成三份,而扬州独得两份。扬州的妖娆旖旎,风光的诱人在当时来说是无双的。
  下午到的扬州,先去了个园。
  个园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艺园的旧址上建成的私家花园。黄至筠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个园”。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出了园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
  个园占地面积颇大,园中以笋石、黄石、湖石、宣石等天然石材叠成的春夏秋冬的四季假山是“国内孤列”。个园在中国园林艺术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立意之新颖,用材之精细,配景之融洽,结构之严密。在这些以假山为主题的风景序列中,时令特征是创作的命题,春山是启示部,夏山是展开部,秋山是高潮,冬山是尾声,就像音乐的创作或写文章那样,有着严密的章法。
  有钱有文化品位和深远意蕴应该是真正的享受。
  晚上在离住处不远的“福满楼”吃了淮扬菜,想不到这里菜的分量像北方菜般大。

IMGP6404.jpg (193.92 KB)

IMGP6404.jpg

IMGP6502.jpg (158.65 KB)

IMGP6502.jpg

IMGP6510.jpg (193.91 KB)

IMGP6510.jpg

TOP

第二天去颇有口碑的冶春茶社吃扬州的早茶。茶社周围的风景不错,临水,绿树掩映;只记得吃汤包要先用吸管慢慢吸烫烫的汤汁,然后再吃吸瘪的包子,吃真是文化啊!
  为了消化丰盛的早餐,步行去瘦西湖。路上看到电线杆上贴了块红纸,写着:
“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个夜哭郎,
  过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
  看着这古老朴实的帖子不由的念了三遍,但愿这个“夜哭郎”如今已经笑口喜人了。
  瘦西湖。如果把杭州的西湖喻作丰满妩媚的少妇,那么扬瘦西湖就是清秀婀娜的少女,杭州的西湖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韵味,而扬州瘦西湖却给人几分纤柔羞怯的情意。沿湖边的路迤逦而去,软软飘拂的柳枝,红的、黄的、白的、粉的花朵袭来春的气息。连接两岸的五亭桥、白塔等景点被这花红柳绿姹紫嫣红簇拥着,嫣然如媚,是幅自然的山水画卷。

IMGP6611.jpg (134.03 KB)

IMGP6611.jpg

IMGP6626.jpg (152.62 KB)

IMGP6626.jpg

IMGP6658.jpg (142.2 KB)

IMGP6658.jpg

IMGP6695.jpg (137.02 KB)

IMGP6695.jpg

IMGP6673.jpg (130.61 KB)

琼花和盘花

IMGP6673.jpg

IMGP6644.jpg (77.01 KB)

IMGP6644.jpg

TOP

好地方啊。。

真是很好的地方啊。。。我都很想去啊!!
专业礼仪花车花篮制作,鲜花花束预定订做有需要得朋友找我喔批发价优惠.QQ:69444981

TOP

南京
  回到住处收拾行囊,再去“福满楼”狠撮了一顿,在扬州汽车西站乘车去南京东站。在南京夫子庙附近安顿。步行600米到中华门。
  南京是六朝古都,但多是南北分裂偏安江左的小朝廷,仅有明朝初年建都于此的明王朝是统一全国的政权。
  中华门是明初都城的正南门,后称“聚宝门”,1931年改为中华门。明洪武二至八年(公元1369至1375年)在南京建康府城南门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中华门城堡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总面积15168平方米,高20.45米,三道瓮城由四道拱门贯通。“中华门”三字是蒋介石的亲笔。
  中华门城堡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总面积15168平方米,高20.45米,三道瓮城由四道拱门贯通。 各道门内原均有上下可启动的千斤闸和双扇木门,现仅存闸槽和门位痕迹。整个瓮城有藏兵洞27个,能藏兵3000余人。瓮城两侧各有坡道,可骑马登城。这种藏军设施,在古代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遇有敌人强攻时,可将敌兵放进城门,然后关起各道城门,把敌军截为三段,分而歼之,似如“瓮中捉鳖。”
  2006年7月在甘肃的嘉峪关也看到瓮城,与南京中华门的瓮城应该是目前我国不多的古迹吧!

IMGP6789.jpg (160.66 KB)

IMGP6789.jpg

IMGP6743.jpg (137.01 KB)

IMGP6743.jpg

TOP

晚上到“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的秦淮河风光带溜达。
  唐朝杜牧的《泊秦淮》诗,流伟千古,代代相诵,几乎成了秦淮河的千古绝唱: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明清时代,秦淮河畔人烟稠密,金粉楼台,十分繁华。“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江南锦绣之邦,金陵风雅之薮”,是当时的写照。
  入夜霓虹灯映着河面,两岸笙歌起伏,游人如织,河中彩灯盏盏,溢彩流金,不禁想起朱自清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IMGP6798.jpg (130.17 KB)

IMGP6798.jpg

IMGP6804.jpg (141.33 KB)

IMGP6804.jpg

TOP

第二天早七点乘游1路去中山陵。后来知道应该按照灵谷景区、中山陵、明孝陵的顺序走更顺。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遵照先生生前归葬南京东郊钟山的遗愿,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建造中山陵。1929年春,陵墓主体工程完工,同年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从那时起,孙中山先生就一直长眠于此。
  中山陵前临平川,后依青山,呈警钟型。陵墓建筑全部覆盖蓝色琉璃瓦,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以宽阔的花岗石台阶连接,紧凑完整,蔚为壮观。祭堂内刻有孙中山手书的《建国大纲》,正中是孙中山坐姿雕像,墓室里陈放着孙中山卧式雕像。它结合山峦地势,突出天然屏障,以大片绿茵、宽阔石阶把孤立的小建筑联成整体,苍松翠柏,漫山碧绿。
  由于到的早,轻雾绕树,林间鸟鸣,幽静肃穆。
  过写有“博爱”的牌坊就进入392级的台阶,两边绿树森森,庄严整齐。祭堂有三个拱门,分书“民族”、“民权”、“民生”门额。堂中有孙中山大理石坐像,高4.6米,大堂顶部有国民党青天白日旗。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瞻仰者可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墓穴直径4米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据说蒋介石去台湾时打算将棺椁带走,由于墓穴坚固只得放弃。
  去灵谷寺景区有装伴成小火车的免费车接送。
  去灵谷寺的沿途,林木茂盛,雾霭淼淼,草木森森,先就有了肃穆的心。
  红色的山门上写着“灵谷胜境”,过门青石铺就的道尽头,是高10米宽16.6米的五门阵亡将士牌坊,中门门额横刻“大仁大义”四字。前行是无梁殿,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殿长53.8米。大殿兴建后,供奉无量寿佛等大小佛像,1928年国民党政府将其改为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
  灵谷寺由于朱元璋修墓而迁到现在的位置。寺后因遭兵火劫难毁坏,清同治年间再修的。

IMGP6813.jpg (129.48 KB)

IMGP6813.jpg

IMGP6827.jpg (129.78 KB)

IMGP6827.jpg

IMGP6838.jpg (109.46 KB)

IMGP6838.jpg

IMGP6911.jpg (136.01 KB)

音乐台

IMGP6911.jpg

TOP

从灵谷寺景区至明孝陵仍然乘坐景区的免费车。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寝。马皇后死后谥号为“孝慈”,故称“孝陵”;朱元璋死后这个称呼未变。明孝陵从洪武十四年正式动工,至永乐三年建成,历时25年。合葬的地宫俗称“宝城”,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宝城厚实坚实,依山势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砖垒筑,厚约1米。据说宝城未被盗过,地下的宝物应该是完整的。
  神道,先看到东西相对而立的翁仲,有武将、文臣各2对,共8尊,高各为3.18米。前行左拐,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这段神道现俗称为石像路,全长615米。气象肃穆,过去来的文武官员应该徒步而行以示对朱元璋的尊敬。

IMGP6970.jpg (183.76 KB)

石象生---武将

IMGP6970.jpg

IMGP6993.jpg (181.76 KB)

石象生---兽

IMGP6993.jpg

TOP

去总统府仍乘游2路。
  明朝初年曾是归德侯府和汉王府。清朝为江宁织造署、江南总督署、两江总督署。清朝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均以此为“行宫”。
  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定都天京,洪秀全在此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太平天国天朝宫殿(天王府)。
  清军攻破南京后,焚毁宫殿建筑,于同治九年(1870)重建了两江总督署。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刘坤一、沈葆桢、左宗棠、张之洞、端方等均任过两江总督。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处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的国家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
  进入总统府大门,绵延纵深的重重门廊是朱红色的基调,笔直地通向幽暗深邃的尽头,看着过去式的亭台楼阁,感受风雨侵蚀的苍桑;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纵横天下炙手可热的人物已是古人,曾经的高房阔宇物是人非尘埃落定。

IMGP7008.jpg (104.13 KB)

IMGP7008.jpg

IMGP7012.jpg (107.5 KB)

IMGP7012.jpg

TOP

从总统府去“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乘29路在江门东北路下车。
  纪念馆是灰黑色的大型建筑,占地2.5万平方米。
  高11米的主题雕像让人震撼悲愤,眼泪干枯身子萎谢的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仰望苍天,题名《家破人亡》,碑基上写着:
“被杀害的儿子永不再生
  被活埋的丈夫永不再生
  悲苦留给了被恶魔强暴了的妻
  苍天啊......”
  她的身后,是一座半地下的、棺椁形的“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这种对死亡、凄凉气氛的强烈渲染,一下子便把来自喧闹、繁华、幸福生活中的我引入到一个陌生悲惨的世界,这巨大的变化,让我产生一种沉重的压抑感,震动着每一个参观者的心灵。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
  在日军进入南京后的一个月中,全城发生2万起强奸、轮奸事件,无论少女或老妇,都难以幸免。许多妇女在被强奸之后又遭枪杀、毁尸,惨不忍睹。与此同时,日军遇屋即烧,从中华门到内桥,从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庙一带繁华区域,大火连天,几天不息。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和财产化为灰烬。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劫后的南京,满目荒凉”。
  入口处有一组群雕《市民逃难》。无奈的百姓在手无寸铁,只能逃跑,或悲愤的仰问苍天。每一个雕像的基座上都有题字:
  “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开始了!手无寸铁的平民啊,逃难,是求生的唯一”
  “惨啊,我可怜的妻!恶魔奸了你,捅了你……我们死也要在一起!”
  “ 恶魔的飞机又来轰炸了……失去双亲的孤儿,在禽兽的杀声里,在尸横遍地的巷道里,在已经麻木了的惊吓与恐惧里…… ”
  “十三岁的少年背着被炸死的奶奶,逃难、逃难、逃难……”
  “八十岁的老母啊,赶快逃离这恶魔的血腥!”
  “寒冷、惊恐将这哭僵的孩子凝冻!可怜的宝宝怎知母亲已被捅死,血水、乳水、泪水,已结成永不融化的冰”
  “啊,闭上眼睛,安息吧!可怜的少年!”---一个僧人逃难的路遇
  “纵火、抢劫、强奸、活埋……三个月的小孙儿也被那恶魔杀了 ”
  “圣洁的灵魂岂容禽兽的凌辱?!只有死!只有死!只有死!只有死可以洗去这污浊!”
  无论在纪念馆的那一个馆厅,你对这惨绝人寰的屠杀、万人坑的累累白骨、悼念室黑暗中闪烁的点点灯火,心中充满愤怒和对和平的祈祷。

IMGP7060.jpg (140.86 KB)

IMGP7060.jpg

IMGP7062.jpg (137.39 KB)

IMGP7062.jpg

IMGP7096.jpg (98.86 KB)

IMGP7096.jpg

IMGP7107.jpg (131.18 KB)

IMGP7107.jpg

IMGP7116.jpg (85.63 KB)

IMGP7116.jpg

TOP

最后一天,参观了号称“金陵第一园”的瞻园。
  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座园林,是乾隆皇帝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为明代开国功臣徐达七世孙太子太保徐鹏举府第的西花园。清初改为江宁布政使司衙门,乾隆皇帝南巡时,曾两度到瞻园游览,并亲笔题写了“瞻园”匾额。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时,曾先后作为东王杨秀清与夏宫副丞相赖汉英的府第。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该园毁于兵燹。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和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两次重修。

IMGP7119.JPG (145.25 KB)

IMGP7119.JPG

TOP

我喜欢江南,总念着江南的柳绿花红、小桥流水、窄湖游舫、黛瓦粉墙、窗棂透景,园林怪石...,再去了江南,重新审视了不一样江南和与过去相同的江南。
  引用唐代诗人韩愈的诗作为结束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木子
                                                                                                                  2008年5月14日

TOP

江南好地方呀,那满眼的青翠尤其印象深刻
无故加之不怒  骤然临之不惊

TOP

又见木子...
闲时来玩,忙时挣钱。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