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ZT中国世界文化遗产17:天坛

文化遗产:天坛

   天坛是明朝(1368年——1644年)和清朝(1644年——1911年)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祷丰年的专用祭坛。

  天坛坛域近方形,南侧两角为直角,北侧呈圆弧状,体现中国古代对天地的认识“天圆地方”。天坛坛域由两重坛墙环护,外坛墙南北相距1650米,东西相距1725米。内坛墙南北相距1243米,东西相距l046米。中心称“内坛”,两坛墙之间的地段,称“外坛”,主要入口设在外坛西侧。

  坛内祭把建筑集中于内坛,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是“圆丘坛”,北部是“祈谷坛”。南北两坛由一条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砖砌甬道——丹陛桥相连,组成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

  圆丘坛占地44.66公顷,由圆丘、棂星门、皇宫宇、神库神厨、宰牲亭组成,每年冬至日,在此举行“祭天大典”。

  祈谷坛占地72.34公顷,主体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神厨、宰牲亭、长廊、每年春季在这里举行“祈谷大典”,祈祷丰年。

  内坛西天门内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环绕的宫城,名“斋宫”,是皇帝祭把前“斋戒”期间居住的宫室。内有无梁殿、寝殿、钟楼等建筑,占地4公顷。

  外坛西部偏南有附属建筑“神乐署”(管理祭祀乐舞)和“牺牲所”(圈养牲只)。

  天坛主体建筑在古柏树林的烘托下,更觉庄严肃穆,林下野生植被自然群落极富古代城郊韵味,是古人创造的“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有着独特的园林风貌,是以园林烘托祭坛空间环境的重要范例。

  天坛的规划设计、建筑技艺和环境的营造均着力创造一种人和“天”对话的理想氛围,强烈的表现出古人对“天”的崇敬。

   历史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天地坛和北京宫殿城池时建成。定位于北京正阳门外南3.5公里偏东的位置。中心建筑为矩形的“大祀殿”,用于“合祀天地”。大礼殿西南隅建有斋宫。坛域植有柏树树林。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改行“天地分祀”,在大礼祀殿正南建祭天专用的“圜丘坛”,同时在北京城的北、东、西郊建造地坛、日坛、月坛,分祀地、日、月。“天地坛”也改称“天坛”。

  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拆去大祀殿,在原址建造圆形的大享殿,用于祈祷丰年。

  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北京城增筑外城,“天坛”被圈入外城城内,天坛也同时增为由两重围墙围护;位于坛外的神乐署和牺牲所也同期被围入坛内。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扩建“圜丘”,体量加大。材料也由蓝色琉璃改用汉白玉石。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对大享殿进行改造,原三层屋面之上蓝、中黄、下绿瓦色统改为蓝色琉璃,并更名为“祈年殿”。形成天坛盛朗风貌,总面积273公顷。

   天坛于199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一)天坛是华夏文明的积淀之一。

  天坛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把礼仪和祭祀乐舞,无不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的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至。各朝各代均建坛祭天,而北京天坛是完整保存下来的仅有一例,是古人的杰作。

  (二)天坛建筑处处展示中国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天坛祈年殿以圆形、以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离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时辰,每时辰合两小时)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处处“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国古代帝王专用的一种礼制建筑,处处象天法地)式建筑仅存的一例,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

  (三)天坛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是古代精品代表作。

  天坛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祈年殿、皇穹宇是木制构件、圆形平面、形体巨大、工艺精制、构思巧妙的殿宇,是中国古建中罕见的实例。天坛又以大面积树林和丰富的植被创造了“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的实物,极具科学价值,是皇家祭坛建筑群中杰出的范例。

  建筑轴线北部的构图中心祈年殿,体态雄伟,构架精巧,内部空间层层升高向中心聚拢,外部台基屋檐圆形层层收缩上举,既造成强烈的向上动感,又使人感到端庄、稳重。色彩对比强烈,而不失协调得体。使人步入坛内如踏祥云登临天界。天坛从总体到局部,均是古建佳作,是工艺精品,极具艺术价值,是华夏民族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遗迹和载体。天坛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学思想,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编辑:曾义)

想和你一起去吹吹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