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论坛
搜索
帮助
导航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风行户外论坛』
»
『游记攻略』
» 鱼游天堂——我的西藏尼泊尔之旅4
返回列表
发帖
里黎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里黎
当前离线
UID
9256
积分
350
经验
700 点
威望
0 点
魅力
339 ℃
阅读权限
3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2-14
最后登录
2007-1-5
孤独浪子
帖子
38
主题
0
精华
0
积分
350
威望
0 点
1
#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5-1-13 06:06
|
显示全部帖子
鱼游天堂——我的西藏尼泊尔之旅4
怎么样呢——这些游记,你喜欢吗?代朋友谢谢你们的欣赏!
还有更精彩的在后面。。。
原本骨肉丰满的传说同时被殿堂里那些带团的旅行社导游们以极快的语速职业化地"播放"着,干巴巴的声音遥远而飘忽,不带任何情感。一队队不知所措的游客跟着他们的导游一路小跑在大殿里呼啦啦转了一圈,又行色匆忙赶往下一个旅游目的地。然而与此同时,我们——那些学生和我,以及一些像我一样因为好奇而围拢来的游人——正越来越被这个僧人的故事和他不落痕迹带到故事中的对佛法的见地所吸引,热闹喧嚷的大殿中仿佛只剩下僧人低柔但坚决的声音。
佛法在这里被还原成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的哲学思考,是与世间万物的平等而宽容的对视,佛祖和他的思想跟他的那尊等身像一样,有着朴素的原貌,如果能够一生行善,即便是最卑微的蚂蚁,也可以在今生成佛,而所谓的成佛,也并不是就此具备了孙猴子般的各种神通,而是一种思想上的彻悟。至于那些佛祖有无边法力、能够保佑人升官发财的传说也不过是和佛像身上的那些金玉冠带一起,被后世的信徒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强加于那个希望通过传播自己对于生命和世界之间关联的领悟而让芸芸众生从八万四千种心障中解脱的觉悟者的罢了。
自私以为是自我,自大以为是自信,贪婪以为是上进,暴躁以为是不羁,原来它们的本来面目竟只是心底埋藏的一团危险的火,而让自己不能享受到平静的快乐。这危险的火竟有八万四千种之多,悄无声息地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包括这个僧人自己——每一个角落,咬噬着原来活泼跳动的那个鲜红的快乐源泉。如果不对它加以控制,火势会越来越大,人和人之间的斗争甚至战争就由此而来。
--------------------------------------------------------------------------------
四.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一直住在大昭寺
第一次站在大昭寺广场,我就有个很奇怪的念头:大昭寺里的囊廓一定要比外面的八廓和林廓要精彩的多。这个念头费尽了力气控制住我冲进大昭寺去一探究竟的欲望,而耐心地一遍遍地在八廓街游荡,又牺牲我热恋的睡眠和心爱的双脚去跟着八郎学的格桑大姐转林廓。那种心情,仿似一个初婚的少年,虽然早就听闻那个在洞房里等待的新娘子是绝世的美女,而满怀期待,然而并不急于粗暴地一把掀开新娘的盖头,反倒是满心欢悦地进行着拜堂吃酒的种种程序,让对最后一刻的盼望通过想象一点一滴的酝酿累积。
所以每天经过大昭寺门口,也没有像其他的游人那样,发现了宝藏似的对着在寺庙门口虔诚地磕着长头的信徒们欣喜若狂地拍照,只是双手插在裤袋里安静地站在旁边看着专注的他们和兴奋的游人,然后又晃进八廓街去。
一天早上,终于觉得是时候去看看大昭寺了,马上从八郎学四人间的木床上跳起来,随便洗漱一下,背起摄像包就朝目的地冲去了。
寺前的广场上一如既往的热闹,卖工艺品的摊子早早地就摆了出来,几个喇嘛站在那里神气活现地打着手机。大昭寺三层高的白色藏式建筑说不上宏大,红色的正门躲藏在两堵碉堡一样的墙体中间,被巨幅的吉祥八宝图遮掩着,显得狭窄而不起眼。大门前已经跪满了磕长头的信徒,门口那两只对称的白色香炉里飘出呛人的桑烟,和着此起彼伏的念诵六字真言的声音四下流散。
我不敢从磕长头的信徒前面跨过,这是犯忌讳的,况且门口也挤满了人,只有跟随信徒们绕过门口那个硕大的经轮,任由人流拥着我挤进院子里去,这是个不算大的天井,被称为千佛廊院。正对着大门的就是四层高的大殿,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被供奉在大殿最深处的释迦牟尼殿。
大殿的中央是坛城院,弥勒菩萨和对藏传佛教做出莫大贡献的莲花生大师的巨像在这里被锦幔所包围。僧人们念经的经堂就在巨像的脚下。环绕坛城院形成一个长方形的过道,沿路分布着很多面积很小的佛殿,各个教派的领袖们则在小佛殿外靠墙而坐。外面围绕大殿的,就是三条转经道中的内圈囊廓,两边的精美壁画每日注视着无数信徒依次抚转路旁的经轮走过去,哗啦啦的经轮转动声从清晨一直低吟到日暮。二层天台的左边是达赖喇嘛驾临大昭寺时的寝殿日光殿,其余房间曾经是甘丹颇章政权时期,噶厦政府机构所在,现在已经用作僧舍了。
寺院里一片繁忙景象,僧人、信徒、游客,每个人都忙着做自己的事情,仿佛一进到这个院子里,就不再茫然了似的。大殿前的门廊里有数百盏小小的酥油灯在跳跃闪烁着,志愿服务的妇女们擦得锃亮的铜灯座被橙色的火焰映照出耀眼的金黄。女人们有条理地分了工,有人擦灯座,有人填灯芯,另外的人则往灯座里补充凝固的酥油。手上不停,嘴里也没闲着,她们压低了声音相互打趣,不时爆出一阵阵被控制住了的笑声。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们绕着主殿周而复始的转着,老人佝偻着腰,父母拉着小孩,甚至还有主人牵着放生的羊。和他们一起不厌其烦地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着的,是手上的转经轮和佛珠。
大殿门后是一段昏暗的甬道,两个年轻僧人站在两侧安排指挥着朝拜的信徒排队依次进入长方形的过道,而这些虔诚的佛的追随者也耐心地在蜿蜒曲折的队列中慢慢挪动,等待在佛前亲吻他的衣角,为他面前的圣灯添上酥油的神圣时刻。而此刻,这尊引领着无数信徒从千里之外一路磕着长头来到拉萨,来向他致以最诚惶诚恐的顶礼膜拜的尊贵的佛像,就静静地坐在大殿的最深处,披金带玉,低垂眼帘,嘴角微扬,盈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的笑意。
然而他并不是一直这样安静地接受信众的香烟的,中间有着太多的沉浮起落。
虽然现在的人们把佛祖看成了无所不能的神灵,大到国家的平安,小到个人的针头线脑,都希望得到佛祖的帮助而获得解决和佑护,然而佛祖本人却是反对个人崇拜的,他之所以成佛,也只是因为在没有烦恼的生活中陡然发现生命中拥有的不只是生的快乐,老、病、死也同样伴随其右,而受到震撼,因此想要找到一个途径,让人们永远地摆脱这伤痛的无限轮回。
在菩提树下顿悟后,佛祖点化了无数在迷茫中不知所措的世人,而得众人敬仰。弟子们要求为他塑像膜拜,却遭到了拒绝,因为佛陀不希望人们对着他的塑像而陷入盲目的崇拜中。直至涅磐前,他的堂弟,也是他的弟子的阿难陀请求他允许为他造像,这样在他离开众人后,众人膜拜他的造像,仍可如同见到他本人一样。佛祖因此同意塑造了两尊他的等身像,分别是现在供奉在大昭寺的十二岁等身像和小昭寺的八岁等身像。塑造完成后,佛祖本人亲自为这两尊佛像举行了开光加持的仪式。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这两尊佛像和其他地方的普通塑像完全彻底地区别开来。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两尊佛像才成为朝拜的终极目的地。
两千五百年前的造像经过谁也不清楚了解的颠沛流离,到了中国,又经过三年的长途跋涉被唐王室的文成公主带到了吐蕃。当时的吐蕃王国在伟大的松赞干布领导和统治下,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几乎统一了今西藏全境包括克什米尔、新疆一部、不丹、锡金和尼泊尔部分地区,并在公元637年至645年间,连续击败唐朝驻扎在多康的军队,东攻甘肃、宁夏和陕西一带,南下占据了四川西部和成都平原以西,并派吐蕃军队驻守。此后今四川西部,康、青、甘、宁地区与今西藏连接起来,形成连片的广阔疆域。
为了加强同邻国的联系,促进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松赞干布分别于公元631年和634年向尼泊尔王国和唐王朝提亲。这两次示好最初都遭到了拒绝,两国的理由都是吐蕃不能"以佛教十善建立法律",无"修建佛宇之能力",无"五欲之受用",松赞干布倒是很有远见,早早就准备好了答案,让求婚的使臣噶尔东赞域松对所有的问题都给予同样的回答:把公主嫁给我,什么都好说,否则的话,"当遣五万化身军旅,杀尔王,掳公主,劫掠一切城市而后已。"
尼泊尔国家不大,大概也就比较好说话,这么一吓,尽管赤尊公主心中一万个不愿意,还是带着释迦牟尼的八岁等身相来到了山川险阻的荒凉彼地,嫁给她的父王口中那个心被"魔魅所惑,神思错乱"的藏王。唐王朝彼时初建不久,想来一定不希望爆发战争,使仍然稚弱的政权受到威胁,但是被人一吓唬就乖乖地把公主给嫁出去,未免也太没有面子,于是还是用了很多方法来刁难藏王使者,希望他能知难而退。但噶尔东赞域松凭借他聪明的脑瓜子,解决了各种难题,终于在公元641年将文成公主迎娶入藏。
在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之前,松赞干布已经有了四位藏族王妃,文成公主只是位居最末。据《西藏王统记》上的记载,文成公主刚抵藏域,还未见倒松赞干布,就已经招致赤尊公主的嫉恨,原因在我看来,实在很小家子气,只是因为文成公主衣着锦绣,身佩珠玉,带着一帮盛服浓妆的仕女在扎拉乃乌塘歌舞戏乐,引来臣民汇聚观看,让赤尊公主从她在药王山上的扎拉扎西宫看到,而生妒忿——我猜她是觉得自己的排场比不上唐朝来的文成公主吧!
文成公主可也回答得颇为得体:"太好笑了吧!我连王的面都还没见到,王妃你说这样的嫉妒的话不会太早了吗?大家是因为缘分才齐聚大王座前,若能和谐相处,能胜过同胞。若是要比各自父兄的实力、金银财宝、能工巧手,难道还能比不过你吗?"当然了,文成公主是不会说这样的大白话的,这只是根据《西藏王统记》上的记载翻译的意思罢了。
赤尊公主知道文成公主精通天文历算,就请她代为推算什么地方最为适合建造庙宇。文成公主测算出整个藏区就像个仰卧的罗刹女,而现在大昭寺所在的卧塘湖就是她的心脏。因此首要之务就是填平此湖,在上面建造庙宇,并将赤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安住于此,即能镇伏。此外还须在藏区其他地方修建十二座庙宇以镇压魔女四肢,又当于何处建石塔,何处造大鹏金翅鸟形,何处塑大自在天像,一一交待清楚,还交待赤尊公主派来的侍女不要"存嫉妒而报以反见也"。
但是这个侍女也不知是无心还是有意,还是将文成公主所言各神庙修建顺序前后颠倒。赤尊公主填湖没几天,就失去耐性,认为是汉妃以邪说相欺,极为不满。又跑去听信一些臣下所言,把拉萨东面一块草泽地当作风水宝地,在那里修筑神庙。但白天建造的东西,晚上又被鬼神破坏,令她万分沮丧。松赞干布知道后,祷祝于本尊像前,本尊心间放一光明,融于湖中,松赞干布因此知道文成公主所说的建庙于卧塘湖上确是准确有理的,因此携赤尊公主到湖边,令她将戒指抛掷空中,戒指掉落的地方,就将是建庙之所。戒指果然还是落入湖中,这让赤尊公主非常失望,觉得建庙之事今生无望,但从湖中央升起一座光塔,光中还有佛殿图纹,这下赤尊公主才完全信服。填湖工程由此展开。
建寺工程也不是一帆风顺,当庙宇建造至腰部高度时,夜夜被鬼怪破坏,松赞干布仍然从本尊处得到启示,以菩提树枝、海洲之茅草等等珍贵稀有材料塑造一座如他长像的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像,佑护寺庙,抵挡鬼怪的攻击,而这尊观音像最后竟然是自然生成,这之后大昭寺才得以顺利建设。其间还需要摆平前来要求占有一席之地的各方龙王夜叉吉祥天母等等,为他们一一造像,情势之复杂,早就从人际关系上升到神际关系的高度了。
因为在建造大昭寺的过程中,是以白山羊驮土填湖,由此寺庙被称为"惹萨",即羊土庙。当时为了监督工程进度,松赞干布和他的后妃及一些重要的大臣在工地周围建造了一些别宫,这是八廓街上最早的建筑物,其后越来越多的人们追随藏王环绕大昭寺修建了更多的房屋,并由此逐渐向外辐射,形成现在的城市,因此人们又把大昭寺称作拉萨,意即圣地,后来才用来指整个城市。所以即使在拉萨城中坐中巴车,也常常能听到人们说要去拉萨,其实他们是说,他们的目的地是大昭寺。
寺庙建成之后,赤尊公主带到西藏的释迦牟尼八岁等神像就被供奉在此,而文成公主带来的十二岁等神像则被供奉在后来修建的小昭寺中。到了松赞干布的孙子芒松芒赞执政期间,唐蕃关系交恶,藏人生怕唐军打到拉萨,将神像带回唐朝,于是将大小昭寺的两尊佛像易位,又将十二岁等身像藏匿在大昭寺墙中封存,在这堵墙前另外塑造了一尊文殊像作为标记。后来金城公主入藏嫁与赤德祖赞,前往小昭寺朝拜祖姑母文成公主所携之佛像,却已不在那里,这才打听出这尊神像藏匿的地方,于是将其起出,重新供奉在大昭寺,从那以后,两位公主带到藏域的两尊释迦牟尼等身像就此在原本是为对方修建的寺庙中安顿下来,再也没有改变过。
一千三百年倏忽而过,重重的跌宕起伏,荣辱兴衰,如今全部都已经隐藏在金色佛像那怜悯宽容的微笑和闪烁不定的酥油灯的后面,然而却并不会就此消失。"就从那里,"已过午后,大昭寺的正门关闭,售票点搬到了南院,尼玛次仁老师坐在炕上,指着南面的灶房和仓库的楼上,"传说白吉多杰就是从那里逃走的。"
被朗达玛变成了屠宰场,这大概是大昭寺历史上遭受的最大侮辱吧!在那个时期,认为佛教的存在削弱了国家财力、消磨了国民斗志的郎达玛下令封闭寺院,将"汉人妖女"带来的十二岁等身像埋藏于地下,强令僧人还俗当屠夫或去狩猎,毁灭佛教经卷。自己也因此招致佛教信众的仇恨,在大昭寺门口那块唐蕃会盟碑前被修行的僧人白吉多杰以袖箭刺中前额而死,从而直接导致了吐蕃王朝的土崩瓦解,西藏陷入分裂之中。
坐在南院售票处的炕上,听着尼玛老师以温和徐慢的语气讲述着这个拉萨城的起源地所承载的种种刀光剑影,悲欢离合,我开始意识到,我已经对这个不算大的寺庙产生一种意料之外的迷恋,这种迷恋不是宗教性质的,只是一个流浪已久的疲倦旅者对家的那种渴望和眷恋,和终于回到家里时那种安全感和完全的放松。这样的感情,在后面半年的旅程中,都没有遇到可以复制的目标。
而引领我发现自己这种感情的,正是给我讲故事的这个尼玛次仁老师。
在进到大昭寺之前,就已经听八郎学里的很多旅人提到尼玛次仁这个名字。每个人在说到他的时候,脸上的神情无一例外都是崇拜和景仰。但我却并不是那么相信,事实上一直以来,都对所谓的宗教人士都有一种反感和抵触情绪。有这样的观念,是因为看到太多人——不管他们信的是哪一路的神仙,都表现出一种走火入魔的癫狂状态,极度的神经质,并且随时随地提醒那些不追随他们信教的人,如果不信他们的神,明天就要不得好死,只有信了这样那样教,才能得到救赎。在他们那里,宗教不再是关于生命和社会的本源和状态的哲学思考,也不再是对于和平与善良的真诚呼唤,相反的,宗教变成了心胸狭隘的狂热分子执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政策的兵符。
但是尼玛次仁在不经意间,把以前遇到的那些伪宗教人士留给我的恶劣印象来了个彻底的翻盘。
跟随朝拜的人流挤进大昭寺的院子里,第一眼就看见一个年龄介于青年和中年之间的清瘦僧人正在给一群藏族学生讲解着什么,学生们专注地聆听着,往本子上认真地做着笔记。我是个从来不跟旅行社的自助旅行者,但是每次遇到旅行团队,都会厚着脸皮去听导游的讲解,因为他们所讲述的很多历史故事,是自己事先准备的资料里所找不到的。但现在这个僧人说的却是藏语,让我感觉我的头一下子被炸掉!正自猜想他会不会说汉语,要不要请他用汉语讲解,他似乎已经注意到我为难的样子,流利的汉语解说已经脱口而出,这让我大喜过望,马上打开DV,打算记录下他所有的讲解,便于日后温习。
于是就一直亦步亦趋地跟随在那群年纪明显比我小很多的学生后面,听这位僧人用藏语和汉语交替着为我们讲述大昭寺是怎样建成,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是怎样辗转来到这里,那一百零八座狮王像为什么都没有了鼻子,莲花生在藏传佛教中有着怎样的地位,米拉日巴是怎样以口传心记的方式传授佛典,唐东杰布在藏戏、藏医学、桥梁建设方面为藏族人民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原本骨肉丰满的传说同时被殿堂里那些带团的旅行社导游们以极快的语速职业化地"播放"着,干巴巴的声音遥远而飘忽,不带任何情感。一队队不知所措的游客跟着他们的导游一路小跑在大殿里呼啦啦转了一圈,又行色匆忙赶往下一个旅游目的地。然而与此同时,我们——那些学生和我,以及一些像我一样因为好奇而围拢来的游人——正越来越被这个僧人的故事和他不落痕迹带到故事中的对佛法的见地所吸引,热闹喧嚷的大殿中仿佛只剩下僧人低柔但坚决的声音。
佛法在这里被还原成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的哲学思考,是与世间万物的平等而宽容的对视,佛祖和他的思想跟他的那尊等身像一样,有着朴素的原貌,如果能够一生行善,即便是最卑微的蚂蚁,也可以在今生成佛,而所谓的成佛,也并不是就此具备了孙猴子般的各种神通,而是一种思想上的彻悟。至于那些佛祖有无边法力、能够保佑人升官发财的传说也不过是和佛像身上的那些金玉冠带一起,被后世的信徒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强加于那个希望通过传播自己对于生命和世界之间关联的领悟而让芸芸众生从八万四千种心障中解脱的觉悟者的罢了。
自私以为是自我,自大以为是自信,贪婪以为是上进,暴躁以为是不羁,原来它们的本来面目竟只是心底埋藏的一团危险的火,而让自己不能享受到平静的快乐。这危险的火竟有八万四千种之多,悄无声息地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包括这个僧人自己——每一个角落,咬噬着原来活泼跳动的那个鲜红的快乐源泉。如果不对它加以控制,火势会越来越大,人和人之间的斗争甚至战争就由此而来。
可是,这心障却是无法用药来医治的。
人生似乎就此无望。
收藏
分享
如果有一天失业了,一定要congratulation一番。。。
因为又有新的开始了。。。
去丽江晒太阳吧。。。
一生一次壮行、千里走西藏、一次旅游,了却一世的心愿
返回列表
『活动召集』
『镜头故事』
活动主版
『活动召集』
『约伴同行』
『运动场上』
『长假远行』
活动副版
『镜头故事』
『游记攻略』
『户外装备』
生活版
『风行黄页』
『茶苑水吧』
『风行原创』
『风行公益』
站务版
『站务中心』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