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617
- 主题
- 0
- 精华
- 0
- 积分
- 1992
- 威望
- 1 点
|
阿宗讲故事:06年五一,独闯西安(全集)
汉《说文解字》字下曰:“■,竖石也。从石,声。府眉切。”清《说文解字注》云:“■,竖石也。从石,声。”以雕板印刷所印“碑”字全以” ■”出现(见450页)。然清代桂馥著的《说文解字义证》中的” ■”字,全写作“碑”(见816页)。根据中国文字六书造字法则,对碑字结构右侧之“卑”,又进行了考证。《说文解字》曰:“■,贱也,执事也,从甲。徐锴曰,右重而左,故在甲下,补移切。”《说文解字注》曰:“■,贱也,执事也,从甲。又云:古者尊又而卑,故从在甲下,甲像人头。补移切。”《说文解字义证》曰:“卑,馥案,甲像人头,高也。在甲下故卑。”《易》曰:“天尊地卑。仓颉篇,卑,下也。从者,人道尚右,右尊左卑。”惟马叙伦之《说文解字六书疏证》说得较为详细。他说:“■,锴本作头玄为甲,甲像人头。”从上述得出,在古代没有印刷或印刷还不发达的中国,书写雕刻乃文字传播的主要手段,雅俗共存,传抄错误在所难免;卑字如此,字亦如此。更有甚者把本来碑右侧之‘■’,改作‘卑’,正之颁布。如:在该书碑字下注曰:“锴本作竖石,纪功德,从石,从卑声。‘卑’原作‘■’,今正,府眉切。”《康熙字典》石部‘■’字下云:“■‘俗碑字’。此二书之‘今正’、‘俗碑字’”就是证据。对现在碑亭上‘林’二字横匾的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