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阿宗讲故事:06年五一,独闯西安(全集)

看了宗哥哥的PP,感觉自己真是白去了,怎么没看到这许多美景呢??????
随风而行,随韵而歌

TOP

阿宗讲故事:06年五一,独闯西安(全集)

下面引用由阿宗2006/05/10 10:42pm 发表的内容:
069 碑林
   (碑字头上少一撇是有典故的,不知谁能帮我补充一下?)

[转]

不同见识之导游,有其不同的看法。有的说这个牌匾好是好,就是“碑”字上边少一撇,为什么?相传林则徐当年被贬,发配于新疆伊犁,心情不好,因此写“”字少写了一撇;有的说,林则徐丢了“官帽”,被发配路过西安,为碑林写牌匾,有意少写一笔。
随风而行,随韵而歌

TOP

阿宗讲故事:06年五一,独闯西安(全集)

汉《说文解字》字下曰:“■,竖石也。从石,声。府眉切。”清《说文解字注》云:“■,竖石也。从石,声。”以雕板印刷所印“碑”字全以” ■”出现(见450页)。然清代桂馥著的《说文解字义证》中的” ■”字,全写作“碑”(见816页)。根据中国文字六书造字法则,对碑字结构右侧之“卑”,又进行了考证。《说文解字》曰:“■,贱也,执事也,从甲。徐锴曰,右重而左,故在甲下,补移切。”《说文解字注》曰:“■,贱也,执事也,从甲。又云:古者尊又而卑,故从在甲下,甲像人头。补移切。”《说文解字义证》曰:“卑,馥案,甲像人头,高也。在甲下故卑。”《易》曰:“天尊地卑。仓颉篇,卑,下也。从者,人道尚右,右尊左卑。”惟马叙伦之《说文解字六书疏证》说得较为详细。他说:“■,锴本作头玄为甲,甲像人头。”从上述得出,在古代没有印刷或印刷还不发达的中国,书写雕刻乃文字传播的主要手段,雅俗共存,传抄错误在所难免;卑字如此,字亦如此。更有甚者把本来碑右侧之‘■’,改作‘卑’,正之颁布。如:在该书碑字下注曰:“锴本作竖石,纪功德,从石,从卑声。‘卑’原作‘■’,今正,府眉切。”《康熙字典》石部‘■’字下云:“■‘俗碑字’。此二书之‘今正’、‘俗碑字’”就是证据。对现在碑亭上‘林’二字横匾的看法
随风而行,随韵而歌

TOP

阿宗讲故事:06年五一,独闯西安(全集)

对现碑林《石台孝经》碑亭上“林”二字,不论是出自传说林则徐所书,还是出于哪一位大家之手,其写法无疑都是对的。” ■”字乃今“碑”字的本来面目。魏晋以至唐人,现集于《书法大字典》各家之” ■”字,无一碑字上边有撇(见图四)。然今“碑”字,乃千百年来后人传抄,官府以伪作真,不加考证,颁布流传至今而已。传说的林则徐被贬,有意在“碑”字上少写一撇的说法,显然是没有根据的。那些自以为知识渊博,将碑林东西门外标志上的” ■”字,或涂或喷,增加一撇,实为画蛇添足,有失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西安之大雅。
随风而行,随韵而歌

TOP

阿宗讲故事:06年五一,独闯西安(全集)

注:以上■代指少了一撇的碑字
随风而行,随韵而歌

TOP

阿宗讲故事:06年五一,独闯西安(全集)

哈哈,以上古文,看得云里雾罩的,总之,就是说,少了一撇的碑字,是古代的写法,就像现在的文字,还有繁体一说
随风而行,随韵而歌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