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甘肃印象

衣纹流畅,袈裟半披。

TOP

甘肃印象

一佛二菩萨,有唐时风韵。

TOP

甘肃印象

   唐代弥勒高达27米的大坐佛,是唐贞元十九年(803年)造倚坐像,面带微笑,端祥和蔼,传说是文成公主进藏时,由随带的工匠雕塑而成。坐像以石刻造型并加泥增塑,现泥层多已剥落。龛前原有附山而建的7层木构大阁,已毁。虽不能看到佛像完整的体貌,但仍保存着唐代造像面型丰满、比例匀称的特征。

TOP

甘肃印象

威远楼在陇西县城中心,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在元代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移于城中。元顺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又设铜壶滴漏,置更鼓于其上,得名“鼓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施工重建,悬“巩昌雄镇”之匾,得名“雄镇楼”。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又作修缮。砖基三层木楼,通高26米,座基高11米,楼高15米,长27米,宽17米。一楼有廊柱24根,三楼为正面飞檐,檐下斗拱彩绘102朵,结构严谨,造型雄伟,为歇山屋顶式建筑。悬挂在三楼东西两檐下的“巩昌雄镇”、“声闻四达”的巨幅匾额,显得古朴典雅,气势磅礴。当地称其为:鼓楼,楼基上一些人在下棋,成群的燕子在楼顶打着旋儿,显得一派宁静。

TOP

甘肃印象

李氏的“陇西堂”,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题写。

TOP

甘肃印象

李世民像

TOP

甘肃印象

   山上塑有寿星像,左手持杖,右手捧桃,银发长须,头高额隆,大耳短躯,是面目慈祥的老者。听说寿星也出自陇西。

TOP

甘肃印象

“李家龙宫”匾,蓝底金字,遒劲凝重神采飞扬。李世民题写。

TOP

甘肃印象

李家龙宫大门。
李白诗赞道:
    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
    天开青云路,日为苍生忧。

TOP

甘肃印象

   修缮中的“北天第一门”牌坊,也称头天门,明万历五年(1577年)陇西知县李汝相建了三门,清同治五年(1866年),北天二、三门毁于战火。北天第一门高9米,宽6.6米,进深4.5米,为景山屋顶式建筑,东西方向三开间,五梁六部斗拱。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悬“仰弥高”竖匾额。

TOP

甘肃印象

伏羲庙及牌坊。
伏羲是天水秦安县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发明的八卦是后来《周易》的思想基础。
   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前后历经九次重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第九次重修后,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现存面积6600多平方米。

TOP

甘肃印象

   有山突兀于群山之中,如堆积的麦垛,这应该就是麦积山了。一千多年前的五代人撰写的《玉堂闲话》中,有如下记载:“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丈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虽自人力,疑是神功。”
   石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384--417年),以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西魏、北周和隋、唐、宋、元、明、清等十几个朝代,都在这里进行了营建。石窟大多在二十到八十米高的悬崖绝壁上开凿,层层相叠,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间有栈道相连。沿水泥与钢铁制作的栈道拾阶而上,可以感受到幽谷空灵和来自佛国的神秘。

TOP

甘肃印象

铁网后面的佛像。

TOP

甘肃印象

铁网后面的佛像。   2

TOP

甘肃印象

铁网后面的佛像。   3

TOP

甘肃印象

严禁拍照!

TOP

甘肃印象

著名的“牛儿堂”。

TOP

甘肃印象

栈道凌空,石窟密布。

TOP

甘肃印象

栈道凌空,石窟密布。   2

TOP

甘肃印象

   013窟是隋代(581-618年)作品,为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造像。主佛高15.7米,倚坐式;面如满月,法像庄严,是麦积山石窟最大的造像,两旁的菩萨侧身侍立,和蔼可亲。



                                                                         完

TOP

甘肃印象

下面引用由寒冰05082006/08/26 00:51am 发表的内容:
熟悉的大漠戈壁、熟悉的塞外风光、熟悉的一草一木、熟悉的风土人情。
甘肃,我的家乡......
兰州,抚育我成长的地方......
如今,远离家乡,来到这繁华纷乱的都市
...
回深圳的路程中,与几个甘肃大人和半大孩子一起,虽然我们晚点36小时,确好似一家人,那里的人真好,直率、热情。MM也应该是这样的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