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古文明的辉煌与褪色---鲁晋豫纪行(下)

                                 河     南  

   原来计划中三门峡是中转换车的地方,没打停留.朋友见面却说:已经安排了三个地方玩,而且会有惊喜。后来才知道不是危言耸听,让我惊喜不已的是,这里也曾有过古国、战略古道和留下的许多宝物。
   大禹治水时,用神斧在这里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三门峡之名即由此而来。
   10月15日早上我们乘车去函谷关。
   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际,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楚汉相争时原关被项羽所焚,1992年重建。
   函谷关又是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写《道德经》,骑青牛不知所终的地点。
   函谷关自设立以来,就成为兵家必争的举足轻重的军事要塞。五纵攻秦、楚汉争关、西原大战,直至近代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函谷之战,函谷关都起到了主宰局势的作用。杜甫的“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就形象地记述了唐军与安禄山函谷关大战的一场悲剧。在函谷关,一直被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所包围,“白马非马”、“鸡鸣狗盗”、“紫气东来”等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这里。当然,使人感受最深的还算是老子。老子李聃骑青牛过函谷关,应关令尹喜之邀,著写了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道德经》五千言。老子被奉为道教的开山鼻祖,《道德经》被奉为经典,函谷关也就成为道教信徒朝圣祭祖的圣地。听解说员讲,殿宇的建设是当地政府,观中的器物、神像等大部是台湾信众捐献的;殿宇新而高大,只有太初宫是古时建筑,始建于西周,唐以前又重建,元、明、清均有修葺,老子李耳著述五千言《道德经》即在此殿。
   题在壁上的《道德经》,是长沙马王堆墓中出土的版本。
   漫步函谷关,车辚辚、马啸啸的历史回声一直在耳边飘荡。
   古道狭窄林木茂密,两边的崖壁渐渐陡峭,幽邃莫测,“车不同轨,马不并鞍”,是一人当关,万夫莫敌的险要关隘。
   登上高处,极目远眺,四周高低起伏,沟壑纵横,苍穹深远,黄土厚重。那连绵的土丘,那道道深渊显得神秘诡谲深奥莫测,犹如埋伏着百万雄兵,到处蕴藏着无限的杀机;两千多年前,做腻了官的老子看破红尘,弃官隐归山林,他告别繁华似锦的都城,骑青牛向着西部大山走来,当时函谷关令尹喜朝东而望,忽见紫气冲天,便知有智者途经此处,果然是老子乘青牛而过,于是把老子拦住,在近乎强迫的情况下,令老子为他著书。《史记》上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真应该感谢尹喜,如果不是他慧眼睿智,一部天才而饱含智慧的伟大著作《道德经》就不可能诞生,整个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历史必须重写。
   《道德经》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在这五千言中,老子以其渊博的知识和独有的视角,对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进行了天才的猜测和生动的描述,他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等著名的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石。老子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能对如此复杂深奥的问题作出如此精辟独到的解释,实在是难能可贵。
  据说《道德经》是世界上翻译发行最多的一本书,是五千言中涉及面最广的一部书。它是一部充满辩证法的奇书,诸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本只有五千言的奇书包含如此丰富的内容,世界上恐怕没有能与之匹敌的吧?!
  我从函谷关走出来,心潮久久难以平静,默默念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从某种意义上讲,函谷关造就了老子,造就了《道德经》。中国三大思想流派儒、释、道的创始人,同时在风云会际的六世纪出现,无论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但给后人带来的博大思想和精神食粮是不可否认的。
   下午去三门峡大坝。参观大坝门票大概是30元,由于有朋友的朋友罩着,免费。
   三门峡大坝是建国后我国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1957年4月13日开工兴建,1960年10月大坝建成蓄水。坝长713.2米,最大坝高106米。
   我是第一次观看这么巨大的水坝,钢筋水泥的坝体让河流在峡谷中形成高峡平湖的奇观;坝体下部有券洞,在水上铺设透明的玻璃钢板,五彩灯泡闪烁迷幻,走出隧道可以看到屹立于黄河河道中央的中流砥柱,在挟裹着大量泥沙的黄水几千年冲刷后,它依然故我地岿然不动,这也体现了一种精神吧。
   看着怒涛翻滚,腾着白色浪花的黄水倾泻东去,“不尽黄河滚滚来”的那种雄伟气势充溢胸怀。
   16:30到虢国博物馆 。博物馆北依黄河,南望崤山。
   虢国是西周时期一个重要的诸候封国。西周初年,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东、西二虢国君,公元前655年,晋国向虞国借道,出兵灭掉了虢国,为后人留下千古遗训“假虞灭虢,唇亡齿寒”,后成为三十六计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今天的郭姓正是由虢演变而来的。
   虢国墓地占地32.45万平方米,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唯一一处大型周代邦国公墓,等级森严、保存完整,除了已经挖掘的古墓,据说还有500左右的古墓被圈了起来,等待发掘。
   博物馆中有许多青铜珍品、玉器精华和车马坑及那个时期不可多见的铁器,庄重美丽的国宝重器争奇斗艳,蔚为大观。尤其是展出的仿生动物玉器制作精美,惟妙惟肖,北温带常见的动物物种几乎全部囊括。玉柄铜芯铁剑更是闻名中外,把我国的冶铁历史向前提前了200年,被誉为“中华第一剑”。博物馆内的奇珍异宝有着许多为人知的故事,而更多的趣事珍闻随着这些宝物被一起埋进了历史。面对这些青铜器和已经暗红的玉器 ,不能不被它们非凡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0月16日乘长途车去洛阳。在洛阳火车站广场坐81路到龙门石窟(门票80元)。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 古称豫州,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我国著名历史文化城,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城市兴起距今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起,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13公里处的伊河两岸,这里东(香山)、西(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似天然门阙,故古称"伊阙"。
   龙门石窟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数量之多位于全国各大石窟之首。其气魄之博大,蕴涵之深邃,雕刻之精湛,堪称世界雕塑艺术宝库中光彩夺目的奇葩。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此前,拓拔氏在大同修建了云岗石窟。北魏东迁洛阳,石刻情结依旧,又在伊阕开凿石窟;其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等诸朝大力营造。到了唐太宗至玄宗时期,由于太平公主和武则天崇尚佛教,龙门石窟迎来开凿的第二次高峰。经过这些朝代400多年的苦心经营,形成庞大的石窟群,拥有石窟1352个,佛龛750个,造像10万尊,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块,佛塔40余座。石窟内的造像内容丰富,造型精美,但有许多佛像、佛头在兵灾战祸中被毁,或被盗,留下空空的石窟或无头的佛身,令人不忍触目。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长宽各30余米。主佛卢舍那雕像,是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卢舍那佛像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普照之意。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与佛对视,恰倒好处的角度让你感到温婉和气敬而不惧;说明了工匠高超的技艺和良苦用心。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整个奉先寺的雕塑群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卢舍那大佛侧旁还有其弟子阿难、迦叶、胁侍菩萨和力士、天王的雕像。这些雕像,有的慈祥,有的虔诚,边上的天王、力士像,则面目狰狞、咄咄逼人,把主像烘托得更加突出 。
   这尊佛像传说是照着唐朝女皇武则天的相貌雕刻的,因此,当地人亦称为"武则天像"。
   武则天(624--705),山西文水人,唐工部尚书武士镬之女;唐贞观十一年,因美貌被召入宫,始为才女,年仅十四;公元649年太宗死,入感业寺削发为尼。但武则天以其姣好的容颜,妩媚的手段得到唐太宗儿子李治的垂青,待李治登基为唐高宗,武则天以其机智计谋混到“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地位时,自然也就封了后。至公元690年改国号周,称帝。
   在一个男权统治的社会里,武则天登上皇帝宝座,让人匪夷所思,认为是大逆不道;武则天自然会采用各种各样极端的手段来加强和巩固自己的地位。
   高宗敬重佛教,曾在长安为亡母长孙皇后建大慈恩寺,但他更重道教,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命家家要备老子的《道德经》。因李唐王朝的先辈,在当时中国版图中,属方外域化之地的陇西人氏,且身体里有鲜卑独孤氏的血液在流淌;在那个重视出身门第的时代,也为了拉近与中原汉族的距离,李唐王朝奉老子李耳为他们的祖先,借以抬高自家的地位,增强在社会上的号召力。
  武则天称帝后,利用和道教旗鼓相当的佛教,树立自己君权天授、母仪天下的形象;建造巨大的佛像,有意将自己的形象与佛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混为一体,即所谓的神皇合一,政教一统,借佛来表明统治者奉天承运治理国家的意愿。佛的庄严,佛的无所不在,佛的神秘色彩,佛的女性化应该在卢舍那佛的雕像中完整的得到了体现。    
   佛为卢舍那,译意"光明普照";武则天造字自己取名"曌(ZHAO)",意为:"日月当空"。这相同的含义应该不仅仅是巧合吧。
  唐代造窟占龙门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数,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称第一。
   由于白马寺距龙门石窟近30公里,打的前往。
   白马寺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它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 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据载,汉明帝派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带回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并以白马载佛经佛像返回京都。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汉明帝敕命修建白马寺。此后, 白马寺便被佛门弟子尊为“祖庭”和“释源”,享有独特的地位。
   白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占地约4万平方米。寺门之外,有新建石牌坊,横额书:圣教西来。寺内现存五座大殿,坐落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两旁偏殿则互相对称。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龛,龛顶和四周有50多条姿态各异的贴金雕龙。龛内供置弥勒佛,即“欢喜佛”。他笑口大开,赤脚打坐,形象生动有趣,令人忍俊不禁。殿内两侧,坐着威风凛凛的四大王,是佛门的守护神。弥勒佛像之后是韦驮天将,佛教的护法神,昂然伫立,显示着佛法的威严。
   白马寺宝刹古朴庄严,不事张扬,古木参天,庭院深邃,肃穆澄净。
   大雄殿初建于元代,重建于明清;殿内三主佛,中为释迦牟尼,左为药师佛,右为阿弥陀佛;左右两天将:韦驮、韦力,两边的十八罗汉及以上诸尊者皆为元代一种苎麻干漆造像,是罕见的珍宝,东西墙上嵌有万佛壁。
   返回洛阳火车站,搭K292次,18:00到郑州。预先买了回深圳的火车票。再乘2034次去开封,21:30到达七朝古都开封。
   开封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北京、南京、西安、洛阳、杭州。),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先后有七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历经千年梦华,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使这座古都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特别是开封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北宋时期的都城,更有“汴梁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宋朝国都在开封历经168年,当时开封城(史称东京)周阔30余公里,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组成,人口达 到150余万,其城建规模之宏大、市井之繁华,名扬四海,煊赫天下,为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繁华的世界大都会。北宋也是继唐代以后科技、文化、艺术发展的又一鼎盛时期,创造了一代灿烂辉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宋文化。清正廉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图强变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岳飞等历史名人,都曾在开封留下光辉足迹加之许多古代文人墨客的着力渲染,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表现了当年开封古都的繁华景象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开封这个名字,始于春秋时期,因郑国庄公选此地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代景帝时(公元前156年),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
   10月17日,早上起来变了天,风大降温,黄土扑面,碎纸片、塑料袋在街角和十字路口忽上忽下打着旋儿;由于背包寄存在郑州火车站,身上有些冷却没衣服添加。
   在长途车站上了去尉氏的车,到朱仙镇4.5元。
   朱仙镇,在开封南20公里处,与广东佛山、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同为我国古代四大商埠重镇。相传是战国朱亥故里,朱亥居仙人庄,故名朱仙镇。朱亥本是一位屠夫,因勇武过人,被信陵君聘为食客,以后曾在退秦、救赵、存魏的战役中立过汗马功劳.
   朱仙镇的全盛时期是明末清初。当时全镇面积为25平方公里,人口二十多万,民商四万多户。镇内街道纵横、百货云集。贾鲁河将全镇分为东镇和西镇。明清两代东镇是重要市街。乾隆以后,因黄河决溢,镇中屡遭水患,东镇地势较低,商贾多由东镇移至西镇。
   朱仙镇有许多新盖的房子,街上没有什么人,坑坑洼洼的路面晾晒着收获的玉米、黄豆,风掠过灰尘扑面,与北方普通的乡镇没什么两样;十字路口疏落着几个推车买熟食和蔬菜的贩子,抬头交错杂乱的电线布在蓝色的天空;与古香古色的老镇,遥远时代的那个古战场,好象没有一点联系。过了十字路口就能看到不高山门的岳飞庙。
   朱仙镇岳飞庙是中国三大岳王庙之一(浙江杭州、河南汤阴),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6年)。进入山门,是五奸跪忠,石阶下跪着当年杀害岳飞的秦桧、王氏、万俟禹、张俊、王俊五具铁铸像。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祖上世代务农。家贫,力学,自幼喜读《左传》和孙武、吴起的兵书。后从军,屡破金军,以恢复中原为已任。历任荆湖东路安抚都总,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枢密副使等职。绍兴十一年(1141),大败金兀术,取得朱仙镇大捷。正要乘胜前进,收复北方失地之时,宋高宗赵构采用秦桧奸计,一日之内发十二道金牌迫其退兵。至临安(杭州),以“莫须有”罪名被害,时年仅39岁。孝宗淳熙六年(1179)赐谥武穆。宁宗嘉定四年(1211),追封鄂王。
   清朝时,原本要封岳飞为武圣,而牌板挂上三次,丢下三次,因清的祖先是女真,与金同宗,后来清室封关羽为武圣,关帝庙遂遍布各省。
   主殿匾额黑底金字“忠昭日月”,殿内岳飞端坐,左手持书,右手抚髯,头上方悬“还我河山”木匾,有一些当地民众叩拜上香。
   离开朱仙镇时,岳飞的满江红在脑际回荡:
      怒发冲冠,凭栏处、萧萧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朱仙镇有车3.5元直达大相国寺。
   大相国寺历史悠久,原为魏公子无忌--信陵君的故宅,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始创建寺院。在北宋时期是全国最大的皇家寺院,占地500多亩,面积为现在的18倍;唐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李旦为了纪念他由相王即位当皇帝,遂钦锡建国寺更名为"相国寺",并亲笔书写了"大相国寺"匾额。北宋相国寺号称 “皇家寺院”,北宋各个帝王都多次巡幸,帝王生日时,文武百官要到寺内设道场祝寿,重大节日,祈祷活动也多在寺内举行,新科进士题名刻石于相国寺为北宋惯例。寺院著名的和尚都获得过皇帝赐封号的荣誉。《水浒传》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事就发生在这里。现在相国寺的主要建筑都是清代遗物,布局严谨,殿宇崇丽,高大宽敞,巍峨壮观,确不愧为久负盛名的古寺宝刹。
   寺院的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主殿大雄宝殿、罗汉殿、藏经楼;殿与殿间的庭院放置大量盆栽花,姹紫嫣红,空地有许多香客来来往往像赶会;大雄宝殿内人头济济,左手边立着几十位尼姑,右手边是和尚,个个面色肃穆,口中喃喃,是在做法事吧。
   罗汉殿,八角造型,俗称“八角琉璃殿”,在我国佛教寺院中可谓独一无二。游廊四周塑有释迦牟尼讲经会的大型佛雕,四面千手千眼密宗木雕观世音巨像,置于罗汉殿中心亭。白果木雕伫立像,成于清乾隆三十一至三十二年(公元1766年至1767年)。像高7米,重2000公斤,四面相同,眼和手各有1048只。像佩透雕花纹金冠,周身贴金,雕工精细,造形生动。这类形体高大,风格独特的佛教造像在我国佛寺中极为罕见,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出相国寺没走几步,迎面一个黑瘦文静衣着朴素,三十来岁的男人,上前搭揽我乘他的三轮车,看他相貌忠厚,就让他带我去山陕甘会馆。后来我知道,我真碰对了人,不但价格公道,而且对开封的历史、民俗、现状都有了解;后面参观的景点,他的解说与专职解说相差不多。
   山陕甘会馆(15元)在徐府街,坐落在明代中山王徐达后裔的府第旧址上,其布局严谨,建造考究,富丽典雅,内容丰富,以砖、石、木雕艺术的“三绝”,玲珑剔透、巧夺天工。
   会馆建于清乾隆年间。明末的崇祯十五年,黄河水患,汴城被淹,直到清初,开封城仍是废墟一片。经过一百多年的休养生息,到乾隆年间,开封日渐繁华,南来北往的客商纷至沓来。起初是山陕两省的富商为扩大经营,保护自身利益筹结同乡会,后又加入甘肃籍商人,遂名"山陕甘会馆"。
   会馆为一处庭院式的建筑,主体建筑如照壁、戏楼、牌楼、大殿等置于中轴线上,附属建筑位于东西两侧,建筑之间以檐廊串联,整座建筑群整齐而精致。
   照壁临街而建,覆以庑殿顶、绿琉璃瓦,显得方正庄重。照壁两侧有飞檐高耸的东西掖门。影壁上双龙戏珠的珠是一只吐丝结网的蜘蛛,寓意商人们生意发达,广进财源。照壁檐下的砖雕图案有瓶、鼎、书籍、算盘等。
   进入会馆,迎面是戏楼。戏楼又称歌楼,旧时每逢节日、祭祀、还愿、祝寿等活动,这里均有精彩演出。穿过戏楼的门洞,正对的是牌楼和大殿。雕梁画栋天下一绝的牌楼,因三个挑檐犄角而立形似鸡爪,所以又叫鸡爪牌楼;大殿是会馆最主要的建筑,殿内供奉的是关公像。大殿巍峨气派,最精彩的是殿檐下的装饰木雕,为七层木雕,木雕为镂空透雕,上下宽度达170厘米,雕刻题材有象征吉祥如意、各种瓜果、花鸟、动植物、山水、人物、神兽、龙凤等,雕刻技法精湛,其景物玲珑剔透,栩栩如生,加之丹青彩画,更显得绚丽多彩,金碧交辉。 木雕中龙嘴中的悬珠只有一点点连接,二百年都没有掉下来,可见其雕刻工艺之精湛;左边回廊檐下的“九狮戏绳”画面,狮舞绳飞,上下盘旋,绳索自然流畅,如同真绳一般,可见其刀法功底。
   会馆规模虽不大,但建筑精巧,独具匠心,可谓雕梁画栋,鬼斧神工。
   中午在会馆旁的灌汤包馆吃了开封的名吃:灌汤包和回民的桶子鸡。
   饭后去龙亭(与铁塔共50元)。
   龙亭占地面积1300多亩,其中水域面积约占三分之二,主要包括两个大湖:潘家湖和杨家湖。这两个湖颇为奇特,杨湖清澈见底,潘湖却混浊不堪,正如历史上的潘仁美和杨继业二臣一样。
  龙亭公园主要建筑有午门、玉带桥、朝门、照壁、朝房、龙亭、北宋皇宫宸拱门遗址、碑亭、北门及东门等。龙亭是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立于13米高的砖石台阶之上,门前有72级台阶直通台顶,石阶当中还有大幅雕龙石刻;大殿高26.7米,东西长19.10米,南北宽11.90米,殿顶部覆以黄色琉璃瓦,颇具皇族威仪。当年元占领东京汴梁,北宋殿宇毁于一旦,现在的龙亭是清代恢复的。
   明天(10月18日)是开封市花菊花的花展,公园里到处摆放着黄色、白色、紫色的菊花,在料峭的秋风中显的艳丽夺目。
   铁塔是宋代著名佛寺开宝寺为供奉阿育王佛舍利而建的,佛塔号称“天下第一塔”,塔高54、88米,八角十三层,雄伟高峻,设计精妙,图案华美,砌塔所用琉璃砖瓦,块块紧扣,层层密接,塔身如铁铸一般,完全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木式结构形式,塔砖饰以飞天,麒麟,等数十种图案。建成九百多年来,历经战火、水患、地震等灾害,至今巍然屹立,是我国纯砖结构建筑艺术的杰作。
   铁塔,始建于北宋仁宗皇佑元年( 1049 年),建造时,采用 28 种赭色琉璃砖镶砌。由于岁月的剥蚀,铁塔原来的颜色已模糊不清, “ 日月丽层屑,今但存白黑。 ”又有黑塔之称。因塔的外壁全部用赭色琉璃砖,庄重凝厚,元代以后人们俗称铁塔。
   铁塔,历经宋、金、元、明、清 5 个朝代,以及民国时期漫长岁月,遭受地震 43 次,冰雹 10 次,河患 6 次,风灾 19 次。 1938 年农历端午节第二天,惨遭日本侵略军炮轰,致使塔身遍体鳞伤。铁塔虽屡遭天灾和人祸,但它婉如钢铸桅杆巍然屹立在开封城东北偶。
   铁塔远观,浑然如铸,气势惊人;近看,自下而上,遍身浮雕。由表及里,大至塔顶飞檐斗拱,小到勾头、滴水,无处不见艺术;美轮美焕,精雕细刻,集北宋琉璃工艺之大成。砖雕有佛教人物像,有佛教花卉,有动物图案,也有璎珞等装饰图案,塔顶葫芦式大宝珠高达 2.65 米。
   史料记载,铁塔的前身是一座木塔,八角形,十三层,高达一百二十米,仅这高度便可想见当年的雄姿了!当时这塔建在开宝寺福胜院内,故名“福胜塔”。古塔大都与佛教相关,“福胜塔”也不例外。当年此塔上安千佛万菩萨,下奉阿育王佛舍利。木塔初成,身倾西北,斜得厉害,世人多不解,以为是建筑失误。设计大师喻浩说,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不到百年这塔身就正了。可惜,木塔从公元982年建成,到1055年(也有资料称是1047年)就被雷击而焚毁了。
   公园有碑,上刻宋代书法家米芾“天下第一塔”的墨迹。
   告别铁踏,告别古汴梁,告别河南,10月19日回到温暖潮湿,南国风光的深圳。



   古时中华文明的辉煌,人们常常用博大精深来形容;确实,每当我站在那些古代建筑面前,常常被它背后那些似乎不连贯的故事所困惑;被它在那种技术条件、工艺条件如此匮乏的时代,也能制造出现代人无法破解的部件或建筑所疑惑。
   几千年来,汉民族与周围民族,在战争、宗教、贸易、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绘画雕刻等等活动中不断冲突,不断糅合,不断共处,互补短长,吸收吐纳,新旧交替,在各个领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现在的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自然是渊源流长,包罗万象。
   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门户大开,商业利益高于一切,古老的文明趋于淡化,古代建筑在渐渐被历史、被尘土和污染的尘埃覆盖,不断褪色。
   行走三省,能看到现存的文物,心情:喜忧参半。

古文明的辉煌与褪色---鲁晋豫纪行(下)

沉重!历史的背负!!

TOP

古文明的辉煌与褪色---鲁晋豫纪行(下)

下面引用由银河系2005/11/18 03:31pm 发表的内容:
写得好,看后身临其意,加两张照片就更好了。
照片在"镜头故事"里.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