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2131
- 主题
- 5
- 精华
- 3
- 积分
- 12008
- 威望
- 222 点
|
戈壁 长城 绿洲 石窟---河西走廊
马踏飞燕---青铜铸造艺术的杰作
13:00到武威北关的雷台汉墓。大门是仿汉代风格的巨大门阙。
史料记载,雷台为前凉(公元301年-375年年)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资冶通鉴》中记载为东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21年)始筑"周轮80余堵,基高9仞"。现在的雷台,长106米、宽60米、高8.5米。台上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雷祖殿等,建筑周围古树参天、规模也算不小。
入园先是看到在高高立于交叉石柱上的马踏飞燕,1984年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它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矫健剽悍,无拘无束;昂首扬尾,张口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足巧妙地轻踏在一只飞鸟的背上;鸟眼似鹰,体型似燕,展翅回首,飞鸟回首惊望,自叹不如。通过奔马跑得比飞鸟还快这样强烈的对比,衬托出奔马的神速,它改变了传统天马的造型手法,而且符合力学平衡原理,其铸造技巧之精湛,堪称青铜艺术极品。
绕过马踏飞燕,是复制的铜车马仪仗俑阵,整体放大六倍青铜铸造的铜车马仪仗俑,其原形也出土于雷台1号汉墓。铜车马仪仗俑由39匹铜马、14辆铜车、45个铜俑和1头铜牛组成,气势雄伟、铸造精美的汉将军出行时车潇潇、马麟麟,车如流水马如龙威武壮观的场面。
1969年,当地农民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挖战备地道时挖到这个汉墓,经商量他们将“马踏飞燕”等贵重文物装入麻袋放入库房,打算把这些值钱的东西卖掉,用换回来的钱为生产队买马或骡子,后经当地保卫干部和文物人员教育,终将这些文物交给甘肃省博物馆。
这座东汉墓系“守张掖张君”之墓,分前、中、后三室,进入古墓甬道阴森潮湿,光线昏暗,好象1600多年前的泥土的味道掺和在空气里,墓中三室和三个耳室空无一物,文物都在省博物馆。
墓外,直直的箭杆杨刺破青天,干枯的树干显露出历史的苍桑。解说员指着距园子不远的几座看似不错的二层小楼说,那就是当初挖到古墓农民们的住宅,是用国家补偿的钱盖的。
由于这次甘肃行程正值各学校陆续放假的高峰,火车拥挤不堪。而甘肃省内的高速公路大部分路况很好,所以我尽量乘长途汽车,即使武威到兰州3.5小时可到,比火车还要快。这段路基本上是在宽阔的山谷中行驶,由于武威是河西走廊东端,景色中的绿色渐渐多了起来;在一处深深的谷地,薄雾缭绕,黄灿灿的油菜花大块大块地铺满大地。记得四月时,去江西婺源看油菜花,地块是柔软的曲线,不似这里的大气霸气。
在兰州,已然没有了大漠戈壁的凉爽,没有了空气中的澄明和通透,闷热和霾笼罩着整个城市。
第二天一早,在客运西站乘上去刘家峡的车,近2小时到刘家峡大坝的码头。下车伊始,私人船家乱哄哄就围了上来,兜揽你去乘他们的快艇,价钱从80元/人砍到50元/人。等你坐入艇中,噩梦开始了。人数不够不开船,乘客被船家不停的卖“猪仔”。快艇45分钟可到炳灵寺石窟码头。
刘家峡水库的水面雾气时浓时淡,可库区周遭的山光秃秃的满目土色,将到炳灵寺石窟,两岸奇峰对峙,笔立千仞,怪异险峻,,“姊妹峰”尖锐直指苍穹,大有漓江山水韵味。只是少了绿色和阳朔山的那份柔媚。
炳灵寺石窟位于丝绸之路的必经地,为渡过黄河天堑,西秦时期(385-431年)曾在此建桥,至宋朝仍有在这里建桥的记载。那时这里商贾云集,游人不断,憎侣众多,热闹而繁华,仅僧人就有3000多。如今却是个冷清的所在,在岸边见到一个身披暗红色袍褂的喇嘛和一身青衫的尼姑。
炳灵寺石窟位于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黄河北岸的小积石大寺沟内。在陡峭险峻的红砂岸悬壁上,石窟龛群像蜂窝似的相连相接。
炳灵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明永乐年后,取藏语“十万佛”之译音,取“炳灵寺”或“冰灵寺”之名。创建于西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元、明、清,各代均有扩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唐代弥勒高达27米的大坐佛,是唐贞元十九年(803年)造倚坐像,面带微笑,端祥和蔼,传说是文成公主进藏时,由随带的工匠雕塑而成。坐像以石刻造型并加泥增塑,现泥层多已剥落。龛前原有附山而建的7层木构大阁,已毁。虽不能看到佛像完整的体貌,但仍保存着唐代造像面型丰满、比例匀称的特征。
16号窟的涅磐佛像8.6米长,泥塑,北魏延昌(512-515年)作品。佛着红色通肩袈裟,足穿木履。传说释迦牟尼涅磐时,“右胁而卧,汩然大寂”,此时“海水扬波,大地震动,山崖崩落,诸树摧折”。前来举哀的弟子和菩萨们无不悲痛欲绝;而释迦则螺髻整洁,面含微笑,安详若睡,境界庄严。
1969年,刘家峡水库蓄水,16窟作品只能迁移。将表面的明代层和唐代层剥离,并将北魏原作切割成九段,标号分别装入木箱。木箱放置34年,2001年修复,九九归一,置于后建的卧佛寺内。
下午回到兰州,背了行囊到客运东站,乘上去天水的汽车。当初从广州乘火车到兰州时,听一列车员讲,兰州发出经天水的车,总要给天水留30张卧铺票。天水汽车站离火车站18公里左右,买到卧铺票已是23:00。
全国乃至全世界李姓发祥地---陇西
陇西:秦置陇西郡,汉设襄武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陇西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还一度成为甘肃省最早的省会,是陇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陇西现在仅仅是个县,历史上的陇西从地理、政治、文化上,却是一个更大的概念。
司机告诉我,陇西缺水,农村家家在自己院子里挖了水窖,天下雨时,落在院中的雨水汇入水窖,平时人们的饮用水就来自水窖;地里的庄稼完全靠天,土豆在这里最高产,也是吃的最多的,出口最多的。
陇西火车站距县城还有10里路。陇西各景点之间没有公交车,打的先去威远楼。
威远楼在陇西县城中心,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在元代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移于城中。元顺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又设铜壶滴漏,置更鼓于其上,得名“鼓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施工重建,悬“巩昌雄镇”之匾,得名“雄镇楼”。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又作修缮。砖基三层木楼,通高26米,座基高11米,楼高15米,长27米,宽17米。一楼有廊柱24根,三楼为正面飞檐,檐下斗拱彩绘102朵,结构严谨,造型雄伟,为歇山屋顶式建筑。悬挂在三楼东西两檐下的“巩昌雄镇”、“声闻四达”的巨幅匾额,显得古朴典雅,气势磅礴。当地称其为:鼓楼,楼基上一些人在下棋,成群的燕子在楼顶打着旋儿,显得一派宁静。
仁寿山森林公园,在县城西南一华里处,沿山路蜿蜒而上,植被不好,看着山不高,可海拔有2057米。由于李家龙宫被学校占据,为了李氏族人的祭拜有个场所,重新在这又建了个陇西堂。
山上塑有寿星像,左手持杖,右手捧桃,银发长须,头高额隆,大耳短躯,是面目慈祥的老者。听说寿星也出自陇西。
李家龙宫,司机也没有听说过。毕竟县城不大,司机向熟人打听了一下,穿小巷到正在修缮中的“北天第一门”牌坊,也称头天门,明万历五年(1577年)陇西知县李汝相建了三门,清同治五年(1866年),北天二、三门毁于战火。北天第一门高9米,宽6.6米,进深4.5米,为景山屋顶式建筑,东西方向三开间,五梁六部斗拱。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悬“仰弥高”竖匾额。
穿过修缮用的脚手架,两边是挨挨挤挤的农舍,踏在农人摊在道路上的麦秸,左转右弯,终于看到“李家龙宫”的大门。
李家龙宫始建于唐初期(627年),是李世民经“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改元“贞观”的那一年。唐太宗李世民重视在李氏的发祥地、发迹地的陇西宝地建立宗祠庙,意在光显祖宗、威镇远方之意,并御笔亲书“李家龙宫”匾额,钦准皇家子民及当地官员前来祭拜。
“李家龙宫”匾,蓝底金字,遒劲凝重神采飞扬。
历时三年多修建的龙宫的建制,现在只能从主殿、九龙殿上的雕龙来体会了。龙宫现存脊兽为北宋时期的砖雕,形态生动,笔法简练,线条流畅,雕工精细,保存完整。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李姓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世为大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朝末期,纣王无道,理征因直言规劝其改正错误,为纣王所不容,而被杀害。其妻陈国契和氏携子利贞逃难于伊候之墟,食木子保全性命,为感谢木子的保命之恩及躲避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之故,自利贞起改理氏为李氏,故皋陶为李姓血缘始祖,利贞为得姓始祖。李姓从形成时起,长达几百年默默无闻,直到春秋时期李耳(字伯阳,谥曰聃,号为老子)为周朝守藏室之史,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道家始祖,著《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余言,留芳百世。李耳九世孙李昙生四子:崇、辨、昭、玑。李崇仕秦陇西守,封南郑公,即陇西房始祖;李玑定居赵郡(今河北赵县),为赵郡房始祖。后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分为6大房。陇西李氏自此繁衍生息,建功立业,根深叶茂。
到了唐朝,李姓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故李白诗赞道:
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
天开青云路,日为苍生忧。
李氏家族是关陇贵族集团之一,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是当时最高的武官。后来因辅佐北周代替西魏有功,被封为八柱国之一,死后追封为唐国公。祖父也任北周的柱国大将军,父亲李渊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姨侄。李世民的宗室,几代都有少数民族的血统,李世民的祖母独孤氏为鲜卑人,皇后长孙氏的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唐高宗李治就是长孙皇后所生,由于这一缘故,加上李世民政治胸襟,唐初并不过分歧视少数民族。
“陇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自唐以来享有盛名。至今各地李氏,也都上溯到陇西。陇西,顾名思义,陇山之西,
《辞源·郡望》条:"每郡中各有显贵之氏族,谓之郡望,言一郡所仰望也。
堂号:祠堂的名称、称号。李姓和其它主要姓氏都一样,郡望只有一个,就是陇西。至于堂号则就不尽相同了,其它大姓衍生各地的支系,为了保持亲近的血缘关系,有的另起了堂号,李姓迥异于其他姓氏者,即遍布世界各地的李姓堂号都叫陇西堂。郡望,堂号均取陇西,是比较罕见,这与李世民登基以后,下诏天下:李姓的郡望、堂号均取“陇西”有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