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75
- 主题
- 0
- 精华
- 0
- 积分
- 334
- 威望
- 0 点
|
[原创]茶语心语
对于茶,小女子可谓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如果我讲自己不认识茶,就显得有点矫情了。在潮汕地区,“开门七件事”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这“七件事”中占的份量还是很重的。即使是在以前那一切都很馈乏的年代,乡亲们每天的“工夫茶”还是必不可少的,即使喝的“茶米”没有那么考究,只是“粗茶”而已。而每家每户,不管哪天有邻居或亲戚到访,他们不一定会留你在家吃饭,但那热腾腾的“工夫茶”却是少不了的。相信,每一位在潮汕生活过的潮汕儿女都知道也懂得:“工夫茶”,是我们潮汕人招待客人的最基本最热情的礼仪了。
记得小时候,因为父亲是做生意的,家里经常客人满座,而那“茶炉”几乎整天都没熄过。那时候父亲隔天就会叫我去小店买“茶米”,记忆中印象最深买得最多的就是用白纸包装的叫“留香”的“乌龙茶”了,在那包装的白纸上用红字写着“留香”两字。每次我到小店去买“茶米”时,那老板一听我要买“茶米”就会问:“还是要“留香”吗?”而我每次的回答都是相同的。那时候的我,对那浓浓的“工夫茶”似乎有点望而生怯,每次都是等客人走后,看到茶壶里剩下的茶叶,冲泡出来的那淡淡的没有什么颜色的茶,我才敢去品尝。也因为这样,总是给家人讲我“好笨”,只懂喝“残渣茶”。而我因为对那“工夫茶”不感兴趣,也就懒得去学它了,只是知道它的大概冲泡方法。也因此,现在当有人问我懂不懂“工夫茶”时,我就会脸红。
记得最早迷上喝茶时,是刚出来外面做事时。因为有几位同事是潮汕人,每天中午吃完午餐在办公室,大家谁有空就去冲好几杯茶喝。虽然那茶是“乌龙茶”冲泡的“大壶茶”,可是冲泡方法还是类似“工夫茶”的,至于味道就稍微不同了。慢慢的,我也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喜欢“乌龙茶”的浓郁芳香,喜欢大家午休时边喝茶边聊天的感觉。后来又换了工作,几位同事都是客家人和外地人,没有一个潮汕人,我也就慢慢跟他们学喝“绿茶”了。不知不觉间,我迷上了绿茶,喜欢它的甘苦清香,喜欢它的碧绿清澄。只是,冲茶的方法我还是保留着类似“工夫茶”却非“工夫茶”的方法。每次我冲泡出来的茶都是浓浓的,那时的感觉,似乎那茶就是我舒缓压力、平衡情绪的最佳选择。也是在那几年,对所喝的茶叶我也变得“挑剔”了,每次茶叶用完时,我都不让其他同事去买,因为他们买的茶叶冲泡出来的茶都令我难以下咽。而我,对茶叶虽有点挑剔,却自觉还是停留在“粗茶”的程度,即使现在也如此。现在办公室里同事买回来的茶叶,每当冲泡出来入口一不合味道时,我必会倒掉改喝白开水。也许,这样的挑剔,也是一种坏习惯吧。
记不得从何时开始,晚上喝茶使我失眠了。于是,每天早上上班后冲泡的那一杯茶,随着自己的心情或淡或浓,也成为了我的生活享受。那恬淡舒适的品茶心情,也让我愉悦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有时似乎有点痛恨:上天干嘛非把我的品茶嗜好给剥夺了,让我少了那一份品茶之乐,让我与茶保持距离,让我每天下午就开始不敢喝茶了?
作为一个潮汕女子,“工夫茶”距我很近,却又似乎很远。每当到亲朋家做客时,那浓浓的“工夫茶”必端到我的眼前,使我感到那么亲切和温暖。可是,“工夫茶”让我感觉又是那么的陌生和遥远,我对它的冲泡方法根本没有何心得,我从来没有真正好好地学一学那“工夫茶”,也没有真正动过手认真地冲泡过那“工夫茶”,讲起来真的很惭愧。就是对于一般的泡茶方法、技巧,也不算很有心得,虽然以前也看过关于茶的文章和书,甚至在深圳女子素养堂读书时还听过“茶道茶艺”的讲座,但自觉还是“门外汉”。
讲了那么多,总括起来我的脚还是停留在“茶”的圈外。小女子遗憾之余,对茶的肤浅理解是这样的:有机会,我还是会好好地学一学“茶艺”。品茶,我不视乎自己的茶艺如何,不在于是否名茶、高级茶。我只在乎自己品茶时的心境,只在乎对茶的一种向往,只在乎对茶的那种美好情怀……
2004/08/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