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5308
- 主题
- 36
- 精华
- 1
- 积分
- 19061
- 威望
- 2910 点
|
[转帖]大鹏半岛·前世今生
大鹏半岛·前世今生
--------------------------------------------------------------------------------
2005年11月19日 05:47 晶报
2005年8月17日,大鹏半岛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10月23日,《中国地理杂志》宣布,大鹏半岛海岸在其主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被评为8大最美海岸之一;2005年11月13日,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评选揭晓,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数量增加到36个,当众多记者在名单中发现鹏城村的名字打电话去求证时,却被鹏城村人冷静告知:我们2003年就入选第一批了,这次不过重新发布而已。
大鹏半岛给了深圳众多的惊喜,而这些惊喜源自其几千年的人文历史和数亿年的地质记忆。沧海桑田的变化中,大鹏半岛在大海中沉浮起落;改朝换代的岁月里,半岛上的居民创造着历史。我们试图通过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当地老人们的讲述,走进这些历史,再现关于大鹏半岛和大鹏半岛的居民的那些戏剧性的故事。而所有戏剧的开始,当然是大鹏半岛这个历史舞台的形成……
第一幕:
时间:4亿年前——10万年前
出场演员:火山 板块 动物 植物
故事来源:地质构造研究,化石研究
历史形式:地质史
沧海桑田半岛形成
海退陆进海岸初现
位于七娘山、大燕顶等地的三座火山同时喷发了,当时的大鹏半岛是水陆交错的。水里火山的岩浆遇到海水,发出巨大的轰鸣,白色的蒸汽向天空冒去;陆地上的火山岩浆所过之处,一切草木都被吞噬。火山喷出遮天蔽日的火山灰,里面还夹杂着巨大的火山弹,从高空呼啸着落下,在地上砸出一个个巨大的坑。恐龙和其它各种小动物一起,沿着大鹏半岛与今天龙岗区接壤地附近的狭窄通道,向内陆逃亡……
这是发生在距今1.95亿年-1.5亿年的侏罗纪的一个场面,这个场面过后,大鹏半岛的生物遭到灭绝性破坏。为记者描述这个场面的是深圳地质学会秘书长杨兹机。
大鹏半岛形成的过程非常复杂,你看看这个图就知道了。”杨兹机指着的那张图上画满了各种各样的颜色,标识出不同的地质构造。他给记者解释哪里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哪些是岩浆从地下潜入形成的,哪些是板块挤压形成的。
大鹏半岛成为陆地,有证据显示最早是在距今4-3.6亿年前的泥盆纪。当时大鹏半岛曾经与今天的香港陆地连接在一起,而且向海里伸展出很远,类似于大陆的一部分而不那么像半岛。在整个泥盆纪,大鹏半岛始终处于海陆变动中,在那个时代的岩层中发现的化石里,有原始鱼类和菊石,也有原始陆地植物。
到了距今1.95亿年-1.5亿年的侏罗纪,大鹏半岛的气候、环境都开始变得非常适合植物动物生长,高大的树木开始出现,动物种类也非常多。但好景不长,火山的剧烈喷发烧毁了一切,大鹏半岛的许多地方成为不毛之地。火山的岩浆形成陆地,其中一些成为今天大鹏半岛的组成部分。
在随后的白垩纪和第三、第四纪,今天的大鹏半岛逐渐形成,最主要的变化是随着海底扩张,半岛的陆地开始逐渐上升,而海底火山岩浆潜入大鹏半岛地下,不断改变着半岛的形状和地形。陆地与海的落差开始逐渐扩大,形成大大小小的悬崖。
距今10万年前,从东冲到西冲这段大鹏半岛最美的海岸线基本定型,大鹏半岛其它位置的海岸线也在此前后陆续形成。今天东冲西冲村所在的位置,十万年前是大海,陆地逐渐前进的趋势持续很久。在西冲村老人的记忆里,还有祖上传下来的“海退一步,村子就前进一步”的说法。岸逐渐升高,海浪不断冲刷,漂亮的海岸线逐渐形成。
第二幕
捕鱼捉兽人类来临 建府屯兵鹏城矗立
时间:6000年前—清代
人物:开荒人类,鹏城官兵、起义领袖。
故事来源:考古发掘,县志等成文历史记载,民间传说
历史形式:考古史、文字史
沿着大鹏半岛海岸线环绕一圈,有几个地方是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那就是咸头岭、东冲、西冲、鹏城村,它们在不同的历史年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黄帝时代—宋代 咸头岭
6000年前,中原还处于黄帝时代,今天的咸头村附近,几个人正在搭建自己的房子。这里美丽的风景吸引了他们,他们决心在这里安家。房子是用“版筑”的方法盖起来的,在两块木板之间填进泥土和木棍,然后把泥土筑实在,完成后用火烘烤,然后在上面用茅草等搭一个屋顶……
考古学家彭全民在咸头岭挖掘的时候,发现了斧头、刀、凿子、铲等原始的石器和大量以夹砂陶和泥质陶为主的陶器。他说那时候的人们应该是以渔猎为生的。相关证据是发现了用石头做成的网坠,两头大中间小,同时发现的还有手摇的简单纺车,应该是纺一种类似于麻的线,用来做衣服做渔网。
从此,咸头岭就始终有人存在,并且这种人类活动沿着海岸线一路向东、向西发展。在这个海岸线上,有商周时期的墓葬,有汉代的墓葬。还有宋朝的上下盐仓。宋朝时候这里是个盐场,人们用两种方法做盐,一种是把海水舀到大陶罐里,下面用木柴烧火,把水煮干的煮盐法,一种是把海水引进来,自然晒干的晒盐法。
宋末元初,宋朝的末代小皇帝在大臣保护下从海路逃跑,打算去今天的香港九龙。经过大鹏半岛,君臣下船休息做饭,于是皇帝的龙旗第一次插上了大鹏半岛。当地的居民看见,给皇帝驻留的地方起名字叫“龙旗澳”,后来逐渐演化成今天的“龙歧澳”。
明代 大鹏所城
在留下来的史籍中,大鹏半岛首次出现是在明朝的《永乐大典》里。明朝洪武年间,为了抵御沿海一带的倭寇袭扰,政府决定在大鹏半岛建立大鹏所城。
在今天的西冲村附近,有一段长80米的老城墙,人们把这里称做老大鹏。据大鹏古城博物馆的赖继良主任说,大鹏所城原来是打算建设在这里的,但开工后不久的一天晚上,听到了黄獍的叫声。人们觉得叫声不吉利,就向上报告,一直到了皇帝那里,皇帝说“黄獍(惊)叫,皇帝惊”,确实不吉利,于是重新选址。在今天的大鹏所城所在地建立了古城。当然,另一种说法是,重新选址的原因是现在的大鹏所城所在地不容易被从后面切断补给。
城建立于1394年,1000名士兵就是城里最早的居民。当时实行的是屯田制,1000名士兵在附近开荒种地,自给自足,同时娶妻生子。士兵们可能也是中国最早实行“上下班”制度的,轮到站岗放哨就去,完了就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士兵的军籍世袭,他们老了就由儿孙顶替,渐渐地城中普通居民越来越多,当然每家每户还是有军人。
但是朝廷吏治日益腐败,官员开始侵夺士兵赖以生存的口粮田,士兵没有办法,开始大量逃亡。但是官员并不向上禀报,继续领着士兵的各种津贴。于是曾经固若金汤的大鹏城开始日益衰落。在1571年发生了流传甚广的康公子抗倭事件。康公子名为康寿柏,祖上做官,自己也很有威望,懂得带兵,武艺高超。一天晚上,一个姓谭的做长工的老人晚上起来,发现一股倭寇准备云梯要攻城。他马上通知了康寿柏,康寿柏起来敲响了警钟,号召大家一起抗倭。在康公子指挥下,登城的倭寇均被砍死,抛尸城下,云梯也被鹏城军民斩毁。倭寇硬攻不入,就用围城之法,将鹏城团团围困,围了四十多日,最后只好撤走。但有个姓谭的老人在作战中死去,为了纪念他,人们在鹏城修了“谭公庙”。
随着明朝的日益衰落,所城中的军人也日益减少,最后落入一个农民领袖手里。
明末清初 李万荣的另类人生
李万荣本来是明末清初的抗清义军领袖,跟随张家义四处转战,还接受了明朝小朝廷的官职。明朝覆亡以后,他退到大鹏七娘山,成了占山为王的山大王。
因为当时大鹏所城几乎无人驻守,于是他又占据了大鹏所城,时间长达二十年左右。关于李万荣的传说也有很多,据说他之所以长期没有被征剿,就是因为“李万荣”与“几万人”在方言里谐音,结果上级乃至中央以为他啸聚了几万人,不敢轻易动他。
李万荣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水贝村的欧阳家,但是欧阳家却很嫉恨李万荣,和附近的几个大户联合起来,准备办一桌“鸿门宴”,杀掉李万荣。欧阳家半夜商量的时候被李万荣的女儿听到了,她偷偷通知了父亲。李万荣于是带着兵来,血洗了水贝村。
李万荣后来被清朝招降,但是人们传说他做山大王的时候聚集了很多宝贝就藏在大鹏城里。李万荣还写过一首藏宝诗:“层层十三塔,塔塔十三层,谁人猜得中,嫁以李三娘。”据说宝藏的秘密都在诗里,至今仍然有很多人琢磨这诗,试图找到宝贝。
清代 鹏城的废弃
清朝初年,政府“迁界禁海”,沿海所有人都被迫内迁,整个大鹏半岛成了一个无人半岛,今天的所有居民的先辈都是清以后迁来的。
清政府沿袭了明朝的做法,开始屯田养兵。1831年,大鹏便分为左右两营分别防御:左营驻扎大鹏城,右营驻扎大屿山北岸。英殖民者挑起鸦片战争后,由于海防备战充分,英国人多次在九龙洋面失利。但英国人的坚船利炮终究厉害,外国的船即便受损,也多是外伤,我们的炮并不能穿透坚船。而我们大鹏营一千斤的重炮,放至第五炮便炸裂,当时就导致两名兵士殒命。海防重要,朝廷重视水军。古城居民中于是出了十多个将军,上至广东水师提督、福建水师提督等一品要员。关于将军们的故事也相当地多,不再赘述。
英国人割占了香港岛,而九龙防线孱弱无力,从大鹏所城走出的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率先捐款,在他倡议下,广东官绅解囊捐建了九龙寨城。经过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以后的不平等条约,英国人先后占领了大鹏协防的大部分地区,大屿山、九龙防区成了英国人的地盘。1899年,英国人出兵赶走了驻防九龙寨城的守兵,大鹏协(营之上的军队建制)在香港的防守阵地全部丧失,伫立了500多年的大鹏所城便结束了它的使命。清政府调走了驻军,这些大鹏古城子弟的离开,标志着大鹏所城从此成为一个普通百姓生活的小城。而这些普通百姓是清初驻军们的后裔。
今天,曾经出过将军的鹏城人家还记得自己主上的光荣历史,而那些普通军人的后裔,已经对祖先的军人身份没有丝毫的记忆。历史留下的,惟有他们口中的“大鹏话”,这种由各地来的军人杂交成的方言在整个大鹏半岛通用。在明朝、清朝,中国的边疆地区布满了军事卫所和屯田军人,许多地方都形成过“军语方言岛”。
第三幕
千年沧桑一瞬间 抚今追昔叹人生
为了了解大鹏半岛近百年来的历史变迁,我们沿着海岸线,走访了家住东冲、西冲和鹏城村的6个人。试图通过他们的回忆和讲述,生动再现百年变化……
时间:清末—2005
人物:黄大连(80岁)、庄灶全(73岁)、谢国辉(51岁)、苏文(73岁)、李木娣(70岁)、郑汉(80岁)
故事来源:大脑记忆
历史形式:口述史
黄大连 百年职业一夜改
东冲村目前有一半以上的居民姓黄。80岁的黄大连说自己的祖先是在1864年到达东冲村的,当时那里一片荒芜,空无一人。黄大连和现在广东的很多黄氏一样,自称是福建黄峭山的后裔。黄峭山有3个夫人21个儿子,子孙遍天下。
1864年来到东冲的是一位姓朱的夫人,她带来了自己三个姓黄的儿子。当时东冲村附近一无所有,没有田,也没有房,甚至连山也是光秃秃的。盖起茅屋后,三个儿子根据兴趣选择了自己的职业,大儿子去山上开荒,二儿子去海里捕鱼,小儿子则成了一名小贩。这三个职业也就成为黄姓的三种职业,许多年不变。隔山而望的两个大户—赖家和刘家在山上用坟墓占了两块很大的地。黄家见他们几年不来祭祀,就挖了做田地。这一举动引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直到出了一个叫黄百灵的能人才把官司打赢。
黄大连15岁就开始出海打鱼。因为是从福建迁来,他们都非常相信妈祖,村里一直流传着妈祖打救落水女子的传说。
黄大连也遭遇过很危险的时候,那天他把停泊在东冲河里的船划到海上去打鱼。风浪很大,他落水了,大风把船向反方向吹,他眼睁睁看着船越跑越远。最后他只好凭着感觉往岸边游,他说是妈祖给了他方向和力量。东冲交通一直不方便,至今没有好公路,黄大连年轻的时候,卖东西,缴公粮都只有走山路,走到大鹏要四个小时,来回要一整天。
解放前夕,东冲很多人去外国,或者去香港。东冲人口从曾经的2000人减少到建国初的1400多人。出去的几百人近年陆续寄钱回来,于是东冲很多人家修了新房子,买了小汽车。东冲的一条路两边,旧房子和新房子对比非常明显。
黄大连的儿子不再种田,东冲目前也没人种田,1997年的时候,村里卖掉了最后一头牛。现在村子里的人或者养殖海产品、或者出租游船,当然,捕鱼的职业因为装备的进步保留了下来。人们谈论最多的是海上的“三宝石”,以前那里曾经有很大的海胆、鲍鱼、龙虾,但现在好像越来越少了,那是一种象征和标志。
庄灶全 儿孙比我有福
除了去抗美援朝当兵的6年,庄灶全一直在西冲村里,他还担任过多年的支部书记。庄灶全10岁的时候,父母就都去世了,姐姐嫁了人。为了害怕“两丁抽一”哥哥被抓壮丁,庄灶全自己把自己送给了别人,10岁就开始干活自己养活自己。
庄灶全说西冲村有两个特点,一是姓氏很多,大家的祖先从四面八方迁来,二是华侨很多,村子里的很多树都是华侨带回的种子。
西冲村里没有工厂,庄灶全说开始的时候是因为太偏僻,路不好走,没有人想来投资。最近则是政府有了意见,建议不要发展工厂,好环保。
庄灶全有三个儿子,一个在打鱼,一个在深圳打工,还有一个则在海边盖了几个小房子出租。庄灶全说现在可以选择的东西很多,儿孙比自己有福。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去西冲,这样儿子的生意会好一些。
谢国辉 现代装备留住老职业
谢国辉领着记者去家里找早年用过的犁和长耙,结果没有能够找到,只找到一个铁耙和一个粪箕。早年的时候,谢国辉家9兄弟,除了谢国辉在外工作,其余8个都在种田。他们家的田在东冲那边,每天他们去下田都要走过“最美海岸线”,但是因为看得太久,他们并没有什么感觉,因为不会因此感到幸福。
种田之余的收入来源就是下水摸鲍鱼海胆,当时有钱人戴潜水镜,穷一点就在竹筒里沾两块玻璃做替代品,但是大家都没有呼吸设备,只能靠自己憋气。一次下去几分钟,又迅速地上来。1990年前后,全家都不种田了,不过下水摸鲍鱼海胆的职业保存下来,因为他们从香港买回了几套潜水服。这种服装把一根管子通到水面上呼吸,想在水里多久就呆多久。但是谢国辉说水下东西确实少了,有时候穿衣服还没有以前憋气捞上来的多。
谢国辉的三个儿子,一个开大排档卖海鲜,一个卖点旅游纪念品,一个则继续在海底摸索。
苏文 如果是现在我就没罪
苏文年轻的时候曾经被抓进过派出所,这让他始终耿耿于怀。因为他的罪名实在很冤枉。他是在一次与朋友聊天中提到自己想去外国,那只是个想法,但他的朋友里有人告了密,于是他被抓起来,罪名是偷渡。因为进派出所,苏文甚至还丢了老师的工作。
苏文的小儿子现在在加拿大,经常给苏文寄钱回来。“我们老两口看病全靠他了。”苏文说。“现在村里还有人打鱼,轻松很多,不用摇几个小时的船了,可是出海也越来越远,因为近海已经没有什么鱼了。”
李木娣 鹏城书房的遗憾
记者给李木娣照相,她坚持要坐在孙子的“奖状墙”前面,她说因为自己没有读过书,所以很高兴有个成绩优秀的孙子。
李木娣家祖上也曾经出过将军,所以鹏城里的李家也是一个很大的院落。但到李木娣小时候,家里已经接近破败。李木娣9岁的时候,父母就都不在了,当时她的哥哥12岁,弟弟6岁。三个人要自己养活自己。
李家有个很大的书房,里面有十几张课桌。有钱的十几家人出钱请了一个叫李阿士的老师,但是不允许没有出钱的孩子去听。于是,李木娣就只有偷偷地听,她至今还记得蹲在窗子下面听李阿士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的情景。书房里有很多书,可惜后来遗失了。
偷听效果总是不好的,于是李木娣一直没有多少文化。书房外面是一片竹子,每个年三十晚上,小李木娣都和许多小孩子一起摇着竹子喊:“竹子不要高,给我高。”她希望比小竹子长得快。在每年一次的摇竹子活动中,李木娣长大了。
18岁那年她做了村里的妇女主任,唱歌、扭秧歌搞宣传是她的强项。工作中她认识了当时在鹏城粮库的丈夫。结婚后她搬出李家宅子,在鹏城买了另一间老房子。担任县委常委的时候,她一个月有半个月在南头开会。
1982年,李木娣在鹏城边上的新房建好,她搬了进去。也就是在这前后,以前居住在鹏城的居民绕着城修建了自己的新房子,成为一个环形的“新鹏城村”。老鹏城里的房子最开始用来出租,现在则被统一收回保护起来。
李木娣并不留恋老城,她说自己的新房子宽绰明亮,比老房子舒服多了。
大亚湾核电站建设的时候,李木娣还在村委。她说那时候没少做工作。现在李木娣的两个儿子都在外面打工,其中一个就在核电站。
郑汉 最可惜拆了鹏城
郑汉家就在鹏城门外。他参加革命很早,他的两个小学老师就是他和党接触的纽带。他上的培新小学离鹏城也很近,他记得当时的大鹏所城里也有七八个党员,他们经常碰头,在那些古老的屋子里讨论革命计划。南门、东门,都是经常的接头地点。而他最喜欢去的地方是西门,因为那里是当时的商业街,有各种各样的中国外国货物,也有茶楼酒肆。
1942年的时候,17岁的郑汉进了东江纵队,转战南北。当时的大鹏半岛是东纵的主要活动地区,东纵司令部和省委都曾经设在大鹏半岛。郑汉随后与东江纵队一起北撤。1949年回到鹏城,担任当时的鹏城乡党委书记,当时鹏城内外各有2000多人,一共4000多人。1950年,发生了让他至今遗憾的拆城。
当时海军想在澳头建立一个码头。完成这个工程的指挥人员本来就是大鹏人,他在想怎么能迅速修好码头的时候想到了鹏城“那里有现成的石条和城砖”。找到当时的县委书记批了一个条子后,他找到了郑汉,要求配合工作。当时刚解放,大家都喜欢新的东西,没有什么文物保护意识。于是,大家都毫不犹豫地开始拆,当时大鹏所城还相当完好,四面城墙四座城门都没有损坏,城门楼上还有20门大炮。结果海军拆了50船石头城砖去修码头了。当地老百姓一看,既然政府拆我们也可以拆啊,于是也开始拆去修自己家的建筑,当时还出现了一种专门挑城砖的挑夫,挑一担一毛钱。一来二去,城墙就只剩下现在的样子。
郑汉说:“现在想起来特别可惜,完整的鹏城多好啊。幸好鹏城偏僻,否则也会像南头城一样剩不下多少东西。”而鹏城的20多门大炮,也在大炼钢铁的时候被毁坏不少,现在剩余两门,藏在深圳博物馆。
链接
消失的黄村
1963年春夏之交,曾经对日军地图深入研究的章明参加一个步兵营的野营拉练,准备用一天时间纵贯当地的大鹏半岛,行军路线就是对照一份日军地图制订的。按照既定路线,计划当天中午在半岛中部的黄村午餐。但当部队按时到达半岛中部时,却怎么也找不到黄村的位置。纵目四望,哪里有村庄的影子?到处都是杂树丛林和茅草,一片荒芜。步兵营包营长对章明说:“小日本的测绘也不怎么样,这儿明明没有村庄,他们硬画出一个村庄来!”
见识过日军地图厉害的章明也心存犹疑。当天行军到半岛最南端的西涌镇,西涌老百姓告诉他们,黄村果然是有过的,这背后是一次大战役和一个极悲惨的故事。1938年10月12日,日寇为了策应武汉会战,切断我国的海上对外通道,集中了3个军团7万多人,数百艘舰艇和100多架作战飞机,突然从海上进攻华南,登陆点就是大鹏半岛。当时,国民党军事当局事前毫无觉察,部署的防御兵力很少,日寇一路烧杀抢掠,黄村首当其冲,全村男女老幼数百口惨遭杀害,村舍也全被焚毁。从那以后,黄村和村民们就从地面上消失了。
作者:晶报记者王恒嘉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