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164
- 主题
- 1
- 精华
- 1
- 积分
- 188
- 威望
- 160 点
|
补一篇非游记~~~
午觉醒来,一看表,是北京时间下午4点,同时心里不自觉地就换算巴黎时间原来已经到了是上午10点。哦,昨天的此刻正在CDG机场办手续,原来已经过了一个完整的一天(24小时,没有时差)。一闭上眼,脑海里还满是”de”, “La”等法文单词,巴黎的一切还记得这么清晰,但现在却的的确确地身在广州了,记忆里面存留的真实痕迹与眼前的环境让人不禁有时空交错的混乱感觉。明明记得那么清晰的一切却已经过去了,目前身处环境的反差看起来是那么地大。
1. 回到熟悉的城市,在机场到市区的路上,重新发现原来我们有这么多的高楼,而回想一下,而原来没有高楼的城市竟然是这么地让人舒服。是因为什么原因?是因为没有高大建筑物所带来的压迫感吗?而这高大建筑物只不过是一些让人在里面办公或居住的场所,并不是让人去仰望的、和宗教或历史有关的场所。高大的教堂是不会让人产生压迫感的,只会产生崇高和敬畏。这大概就是建筑物的含义吧。
走在巴黎或布鲁塞尔的路上,另一个最大的发现就是发现城市里面没有那么多宽阔得足以让人产生距离感的马路。说实在并不喜欢平常所居住城市的建筑,过于现代化的设计(马路的宽度、建筑物形状、距离和高度),在拉远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同时,各种建筑物还加深了这处暗示,让人加深城市所带来的非自然的、冷漠的感觉。看来我只适合在一些老城区或如这些富于小国寡民传统的地方居住。
2. 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如此喜欢看白云,原来云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宁静,它总是在天上远离着我们,在蔚蓝的天空下静静着停留着,好象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在那里,变化万千却不让人产生由于不确定而带来的不安,总是在那么地令人惊喜的同时,又可以给人带来祥和、宁静和喜悦。回来后发现原来在西堤岛对着CANAL(塞纳河)、对着巴黎圣母院拍了大量照片,回想拍照片时的心情,可以确定当时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欢。细看照片才发现,原来所拍的相片里面,除了已经在心中向往已久的这些圣地以外,蔚蓝的天空上那些形状、远近、高低、颜色各异的白云,而照片里面无一例外的蓝天白云占了很大的比例。回想一下当时拍照在相片里面,究竟这些建筑物、河流是主角,蓝天白云是作为陪衬的配角,还是反过来蓝天白云是主角呢?心中不禁疑惑起来……
3. 旅行可以给人一种疏离社会的感觉。想象一下我们日常每天的生活:坐车、上班、工作、下班、坐车、做饭、家庭生活,即使是平常的休息日也变化不大,每天见的是熟悉的面孔,每天坐在一个被称之为写字楼的房子里(很奇怪的一种房子,是19世纪未20世纪初商业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把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工作的场所)做着熟悉以及一成不变的事情。我们可以在一天里面花大部分时间和很多人打交道、谈论工作,或者自己一个人在单独完成某项工作,一切事情其实都是那样的冷漠、疏离,这其实和旅行中所碰到的人和事没什么两样。
引述在《旅行的艺术》上看到的一段雷蒙德.威廉斯的话就是:18世纪以来,人类的同情和了解不再源自于社群活动,而是来自于人们的漂泊经验。因此一种基本的疏离、沉默和孤独已经成为人性和社群的载体,对抗着普通社会阶层的苛严僵固、冷漠无情和自私自利的闲适。
在旅行中,作为旅行者(一个全新的角度、旁观的角度),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因为这个环境对我们而言是陌生的,和我们是没有关系的(这和平常每天所面对熟悉的环境恰恰刚好相反),因此也是疏离的,我们不需要对这个环境、对里面的人负责,我们只需要远远地观看即可。但同时因为这份疏离和沉默,让我们可以重新观察周边的环境特征,重新思索周围的环境和我们自身的关系,反而或会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有整体了解。所以就如《旅行的艺术》里面所介绍的德.梅伊斯特那样,展开一次卧室的发现之旅。
4. 这次旅行,因为没有期望,没有预设目标,显得十分地随意,所有具体行程都是在前一天晚上才定下一天的行程。又或者,因为没有预设的目标和期待,反而让人可以更能够以轻松的心态来面对,就如以前用没有期待的心态第一次游杭州西湖那般,反而因为没有预设的概念、预设的目标而有可能去发现固有概念以外的、预设目标以外的的更多的收获,即:因为没有先入为主,所以更容易得以窥探全貌以及捕捉细节。
或许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外在的行程、外在的世界,而是我们作为旅行者本身的内心的世界。 旅行能催人思索,新的观点往往就产生在陌生所在。
5. 在阿兰.波顿的《旅行的艺术》中写道“旅行的等级不是由路线和所支付的经费所决定的”,这正好说出了我由来以久很想表达却一直表达不出的想法。是的,完全同意(当然,旅行社肯定不同意;而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也会不同意。路线和经费的不同或高低往往意味着神秘、浪漫、舒适或奢华,以及旅行回来后(及出发前)可以和别人炫耀的谈资)。因为在回来那天的傍晚,就在所居住的小区里面做了一次令人心情愉悦的旅行。在这次旅行的路上,看到了傍晚时分出来散步的老人、精心打扮后满怀憧憬去约会的漂亮女人、带小孩出来玩耍的妈妈或爷爷奶奶。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怀孕的年轻母亲,一边走一边吃着一个冰琪琳,面带喜悦的表情,神情非常地满足和幸福。冰琪琳大概是她最爱吃的食物吧,而她可能现在可以吃了,或自己偷偷地买来吃,因此脸上全是溢满出来的幸福快乐。真的想上前好好感谢她,感谢她为这个世界带来了这么美妙的笑容(尽管这是她不经意的笑容),感染了周围的环境,就如一行禅师所教导我们的那样。
其实旅行,或者,如有人曾经所说的,去的目的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旅行发现我们自己平常所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回到我们自身。又或如德.梅伊斯特所提醒我们的那般“让我们在前往远方之前,先关注一下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
================================================
后记:这次的旅行,出发前的准备是相当匆忙,几乎可以说是毫无准备就匆匆出发了。匆忙地办好签证,匆忙地订机票,连酒店也是出发前的一个小时才打电话直接到巴黎订的。在说了差不多10分钟后,在以为对方已经完全听懂了(接线的那位英语和我一样也不太灵光),在听到对方一句”see you tomorrow, welcome”后,挂上了电话,出发前的最后一件准备工作终于完了,终于可以确定不用露宿街头,心里放下一块大石。然而匆忙的准备、不细心的准备是要付出代价的,而在代价在3个小时后就马上到来。认真而热心的国泰航空地面工作人员在帮我们check in时,细心地发现我们的护照上并没有英国的签证,但回来的机票却是从伦敦回来的,于是问我们英国的签证办了没有。开始时还一头雾水,难道申根签证不包括英国吗?因为此前想当然地认为包括了欧洲绝大部分国家的申根签证肯定是包括英国,所以这个问题从来没有考虑过。而英国的相关资料是准备上了机或到了法国后才看的,因此有关签证那一部分事前也根本没看。在确认后懊悔不已,只好马上改机票从巴黎回。
其实,写这篇“散”记(真的是很散啊,哈哈 )与前期准备,何其相似。同样有很多的遗憾,因为没有事前没有做功课,没有做准备,因为因为还缺的东西还这么地多,有太多太多的话题还没来得及展开,太多的段落和话语还没来得及修缮,但又怕一旦过了以后激情就减退就不想记录些什么了。就如在罗浮宫门口徘徊很久终于决定不进去一样,决定面对宝山空手而回而留下遗憾。
又或许,留下的遗憾才是使我们继续往前的动力,因为已经决定了要恶补欧洲的艺术文化,以便下次能买张2天或4天的套票在罗浮宫里面看个够!呵呵!!哈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