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古文明的辉煌与褪色---鲁晋豫纪行(中) [打印本页]

作者: 木子    时间: 2005-11-9 19:10     标题: 古文明的辉煌与褪色---鲁晋豫纪行(中)

                                  山    西

   
   2003年10月曾去太原双塔寺、平遥古城、代县雁门关、应县木塔、恒山悬空寺、大同云岗石窟、善化寺、华严寺和九龙壁。山西是我国的文物大省,因其历史的悠久,文化积淀的厚重,几千年灿烂辉煌让世人仰视。
   这次打算走晋南西线,去看看久已仰慕的那些景点。
   10月11日从太谷乘火车去霍州。一路天阴沉沉的,天气预报说部分地区有小雨。天像涂了一层灰色,铁路的两边不时闪现一堆堆乌黑的煤,不远的公路上跑着是拉了煤或焦碳的载重卡车,车过,黄土和煤粉荡起弥天的尘,绿色的树叶上、楼宇房屋的砖缝瓦片上灰尘遍布,已经失去本来的颜色;车过介休、灵石都是同样的景象。山西的确有着丰富的煤矿资源,但这种全民挖煤的热潮和随之引起的灾难,让人不寒而栗;回想从青岛到山西的火车上,遇一白净文质彬彬三十来岁的煤矿主,据他讲:过去一个煤窑50万就可以买到,现在500万也不卖给你。想来其中的利润可以让人挺而走险,挖煤确确实实能使人富裕,也就难
怪人人开矿个个挖煤了。
   在霍州火车站前,看到一个长相斯文的小伙子,坐他的摩托车去市里。路上闲聊得知他是市里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跑车为了挣点补贴。先去坐落在市中心的鼓楼,路上尘土飞扬,鼓楼就坐落在一个小小的环线公交路中央。
   鼓楼 原名谯楼,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该楼以独特的古代建筑风格而著称,为明代建筑艺术的精萃。 《霍州志》载:“鼓楼供奉文昌帝君、财神爷于其上。”因此,鼓楼又称“文昌阁”。
   清乾隆七年(1742),州民曾捐资对鼓楼予以补修,并增设围栏,装饰龛阁、金柱等。这是鼓楼历史上第一次维修工程。1949年后,对鼓楼进行了整体重修与彩绘。 鼓楼建筑为三重檐十字歇山式阁楼,八卦琉璃罩顶。总面积225平方米,通高29米。底座基用青石、砖砌而成,十字拱洞贯穿南北东西。
   拱洞东楣书“对霍”,言东迎霍山之意;南楣书“迎熏”,意谓迎接南方的熏风;西楣书“镇汾”,言鼓楼威镇汾河泛滥之意;北楣书“拱辰”,语出自《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供之”。意谓执政者,如能以德感人,则近者悦,远者来,天下归心。 楼的二、三层为木构制作,布局精巧,风格独特,整体造型雄伟壮观,典雅别致。四面各悬挂贴金大字匾额一块,东书:护国安民;西写:览秀西河;南匾:辅元开化;北刻:保障冀北。匾额环周祥龙瑞云,镂刻剔透。门面上雕有各种花卉、鸟兽图案,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与四周精雕细刻的木制回廊和花卉图案形成了一组精美的艺术珍品,达到了“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意境。 楼的屋面的修造采用琉璃筒瓦覆盖,三角形滴水,在戗脊头分别制置二十八宿琉璃造像和三彩琉璃脊兽,工艺精湛,形象生动。各层檐角起翘,加以檐下斗拱重叠,宛如云朵簇拥,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每个翼角、仔角梁上装有龙头套兽,下部悬挂风铃,风吹铃动,其声清脆悦耳。我绕鼓楼走了一圈,想象着在阳光照耀下金碧辉煌巍巍屹立的鼓楼的雄姿;古时的中国版图仅中原几省,霍州那时是扼东西控南北的战略要地,昔日的辉煌从精美的造型,美艳华丽的琉璃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而眼前灰蒙蒙的天,满布灰尘的琉璃,看着褪色的鼓楼,不知它今后的命运会怎样。
   离鼓楼不远就是霍州州署,牌楼上书“古霍名郡”,街对面有仿九龙壁的雕刻。
   霍州州署始建于唐代。现存古建筑为元、明、清遗构,霍州州署相传为唐尉迟恭的帅府行辕,原占地面积38500平方米。岁月沧桑,天灾战祸,世事变迁,州署现存面积为187O0平方米。由南至北现存建筑分别有:谯楼、丹墀、仪门、甬道、戒石亭、大堂、二堂、内宅、科房,虽然规模不大了,但仍给人肃穆庄严中规中矩凛然不可犯的感觉。北京故宫、河北保定总督府、山西霍州署、河南南阳内乡县衙合称“中国古代四大官衙”。
   戒石亭:仪门北十米甬道中的木牌坊,南楣书“天下为公”,北楣书“清慎勤”。原设亭的地方立一石碑,后为出入方便改建“戒石亭”。原石碑南刻“公生明”,北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虚,上天难欺”。用以告诫官吏,不要拿着百姓的俸禄,滥用手中权力。
   大堂:是州署整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唐代,现存大堂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大堂面阔、进深各五间,六椽减柱造,大额梁,内外均四椽柱。前接卷棚三间悬山顶四椽亭,梁檐间悬匾书“亲民堂”。大额明间跨度极长,大堂结构布局严谨,雄伟壮观,古朴庄严,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木构件保存之完整的典型代表。
   二堂:在大堂后,现存为民国年建筑,面阔、过深各五间,前后没回廊,为知州日常办理州务大事的办公地方。
   州署周围有一排排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的灰墙灰瓦的平房,是霍州市委办公地,简朴整洁静谧,延续着古时已有的权力和司牧功能。
   11:15离开霍州去洪洞,车子是去临汾的,在广胜寺路口下(18元)。由于是中午吃饭的时间,去广胜寺的5路车不见踪影(本应10分钟一班),打的去十几公里外的广胜寺。到广胜寺镇,街上满是穿着靛蓝工装下班的山西焦化公司的工人,不远处有三四个巨大的烟囱冒着浓浓白烟,极力在已经不那么清朗的天空散布着有害气体。
   吃中饭时,不经意间抚了一下脸,手上有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忙用纸巾擦拭,三张过后依旧有痕,是在霍州时留下的印记。
   饭后,步行十几分钟到霍泉和广胜下寺,沿山间小路先去广胜上寺。过了黄金周,一路绝少人迹;渐渐可以看到飞虹塔的塔尖。(上下寺门票35元)
   广胜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年)创建,初名俱卢舍寺,唐代改称今名。大历四年(769年)重修。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毁坏后重建。明正德十年(1515年)开始重建,落成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明清两代又予以补葺,始成现状。
   踏入山门,一座耸入云天的琉璃宝塔——飞虹塔,赫然入目。
   飞虹塔是广胜寺三绝之一,呈平面八角锥体,高十三级、 47.31米,塔身由青砖砌成,塔身中空,内设“之”字形梯道,为了保护文物,塔内已经不许游人攀登;外墙棱角、檐全部用琉璃构件镶嵌;花卉、勾栏、鸟兽、角柱斗拱、盘龙、法器、莲瓣、以及佛教人物、金刚、佛僧等,品种繁多光彩夺目;塔内有琉璃藻井,一层有大铜佛,三层有塔中塔;塔身的琉璃装饰,制作精巧,彩绘鲜丽,至今仍色泽如新;飞虹塔基座宽大,逐步上缩,上缩过程中线条平直,缺乏渐变的弧度,但飞虹塔真正的价值体现不是它的外形设计,而在于它精美的琉璃艺术。飞虹塔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宝塔,从二层以上,塔身外表镶嵌着七色琉璃构建与装饰图形,每一层又都有一组中心图案,或佛像、或鸟兽、或佛经故事,各具特色,毫无重复;塔的檐角共有112个铁铃,微风掠过清音缭绕心旷神怡,正如明人王翰所题:“一塔玲珑驾碧空,满山翠柏起秋风,云生宝殿常僧定,咫尺虚弥未许通”。
   飞虹塔也是我国四大名塔之一。其它三座是: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始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建]、山西应县释迦塔[中国辽代高层木塔,辽清宁二年(1056年)建]、云南大理千寻塔[始建于南诏劝丰祐时期(公元824年-859年)]。
   上寺共有三座大殿,前殿名为弥陀殿,因为正中供奉着五米高的阿弥陀佛铜坐像而得名。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在阿弥陀佛身前,还有一尊由明代信士捐铸的释迦牟尼佛像。在阿弥陀佛两侧,分别是观世音菩萨和大至势菩萨的泥塑,他们身体微微前倾,可以看出古人巧妙的利用了力学原理,佛像面容平和略带笑意,给人以亲切易近的感觉。
   弥陀殿内,左手墙摆放着12个藏经柜,当年蜚声海内外的旷世国宝《赵城经藏》原珍藏于此。藏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赵城金藏》是佛教典籍文献中的绝世孤本,是我国印刷史上的珍贵标本。
   金代熙宗皇统(1141—1149)初年,潞州(今属山西长治)崔进之女崔法珍因被和尚治好了哑病而许愿为寺庙做一件善事。化缘初无人捐款,崔女毅然断臂化缘,在山西、陕西部分地区募资刻藏经,这部佛教大藏经就是《赵城金藏》。它以我国第一部木刻版汉文大藏经《开宝藏》和少部分《契丹藏》为底本,历时二三十年完成。因刻于金代,后被供养在赵城县(今属洪洞县)广胜寺,每卷卷首又加刻广胜寺刊刻的《释迦说法图》,该经书被叫做《赵城金藏》。
   全世界保存下来的金代全藏刻书极少,全藏约七千卷左右,六千多万字,其它流传下来的金代藏经仅有十几卷,而这部《赵城金藏》约留存4500余卷,较为完整,又是传世孤本,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
   1933年,范成法师在广胜上寺弥陀殿的十二个藏经柜中发现了这部藏经,遂引起举世轰动,金藏的命运也随之坎坷多舛;抗日时期阎西山打算收入囊中,被广胜寺主持力空法师拒绝;1938年日军占领赵城,几次三番妄图将《赵城金藏》掠走,后力空法师向八路军求助,安子文、薄一波、陈赓下令,八路军和当地民众肩扛驴驮把全部经卷抢运出来。现《赵城金藏》与《四库全书》、《永乐大典》、《敦煌遗书》被视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这也是广胜寺又一绝。
   弥陀殿后是供奉释迦牟尼的中殿即大雄宝殿,佛家弟子尊称释迦牟尼为“大雄”,意即“像大勇士一样,一切无畏”,因此,佛教寺院中供奉释迦牟尼的中心建筑一般都称做大雄宝殿。大殿佛龛内供奉着“华严三圣”,即释迦牟尼和胁侍两侧的文殊、普贤二菩萨。这三尊佛像是明代木雕精品,佛像体态丰满,形象逼真,古代艺术家的技艺实在是巧夺天工。中殿前有二棵唐柏,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左侧的柏树向右扭,右侧的柏树向左扭,被称为“广胜寺一奇”;是什么原因造成柏树这样的形态,至今没有科学的答案。
    毗卢殿亦称后大殿,也称天中天殿。全殿东西五开间,南北进深六椽,为庑殿式建筑,殿顶用琉璃筒瓦覆盖;元代大至二年(1309年)创建,明弘治十年(1497年)重修,殿内的神台上供有主佛三尊,中间是毗卢佛,左边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右边是东方药师佛,前面是四大菩萨,他们分别是浙江普陀山的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的文殊菩萨、四川峨嵋山的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的地藏菩萨。佛台前铜铸弥陀佛一尊,上有一千个铜佛像,俗称“千佛台”。可惜抗日战争时,一千个铜佛像均被侵略者敲掉偷走,无一幸存。在前明间隔扇上雕镂着六种圆心相交的漆花,是小木块镶嵌,无胶无钉,匠心独具,极其
精美,从不同的角度看,它可以构成好几种图案,如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等。
   离开上寺,依旧不时回首烟雾弥漫中的飞虹塔。下寺的前殿名为弥陀殿,重建于明代。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曾是太岳中学的校址,殿内塑像全部被拆毁,现仍在修缮中。
   大佛殿,亦称后大殿,也是下寺的大雄宝殿。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因元大德七年地震毁坏,元至正二年(公元1309年)又重修。大殿气宇轩昂古朴庄严,全殿东西七开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殿内塑有毗卢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世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塑法具有东方艺术特色,为建殿时作品。殿内四壁原满绘壁画,壁画是佛教壁画,内容表现的是文殊弟子善财童子向五十三位高僧大德、佛、菩萨求教佛学知识。此画作于元代,融人物风韵与山水意境为一体,色彩瑰丽、画工精细、气魄宏大、场面壮观,堪为稀世珍宝。1928年,多年未加修葺的广胜寺下寺愈加颓废,殿宇破损,寺宇和地方政府却无力修缮。1928年,有文物商登门求购大佛殿内的元代壁画,寺僧贞达和尚认为,与其大殿塌毁,壁画同归于尽,不如舍画保殿,他与地方官员、乡绅们商议后,将壁画剥离出售,售价仅为1600块大洋。壁画后来几经转手,流失海外,现陈列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寺僧用这笔钱修缮完庙宇后,立碑详细记载了售画与修缮的过程。耻辱啊!那时的官吏和劣僧其愚昧无知真让人脊背冒冷汗!1971年修复时已将壁画拿下,珍藏于广胜寺文物库。水神庙的元代壁画是世俗生活作品。可惜广胜寺的这第三绝我无缘得见了。
   出下寺就是霍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霍水出自霍太山,积水成潭,数丈之深”。水源沿山而筑成塘,水向西流去。早在唐贞观年间,霍泉就可浇灌十余万亩田地.在山西这个缺乏水资源的地方,能见到水清潭碧泉水汩汩上涌,绿树掩映环境幽静这样的地方真让人心情舒畅。
   乘5路公共汽车,3元到大槐树公园附近下车,沿着几近无人的街道慢慢走去。
   大槐树公园(门票22元)内的建筑没什么奇特的,多是仿古的。进入大门,青砖照壁上红底金字刻了大大的一个“根”。由于明朝大规模移民,在我国30个省市2217个县市均有分布,来洪洞大槐树自然是寻“根”的。
   明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移民主要基于元末的战乱,攻城掠地屠城戮掳,使得河南、山东、河北等地“赤地千里”,已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
   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瘟疫也接连不断。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
   兵乱水旱蝗变疫相辅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
   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多是无人之地”,“累年租税不入,”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
   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为此仍又有永乐迁民之举。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诛奸为名,从北京进取南京,所过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与政府军反复拉锯作战,进行了四年的战争,根据《明史》记载,燕军在战争中,抢掠屠杀甚为严重,在真定“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仗,燕王“乘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当燕王打到冀、豫交界处时,遭到地方武装“十八村联谊会”的抵抗,燕王无奈转路攻取南京,后燕王把这一带人杀的只留狐、刘两家;曾与政府军合作的百姓,燕王或杀,或剐,人民无生,流离失所,几为丘墟。
   因此,”靖难之役“,加剧了中原地区荒凉局势,民非杀即逃,这也是永乐移民的又一原因。
   当元末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说明晋一带比较安定,再加邻省难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极稠密。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河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而山西人口却达四百零三万,等于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
   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鸦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鸦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离别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鹳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过后我验看了自己的小脚趾,果不其然是复形。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被捆,胳膊逐渐麻木,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以后移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你在晚上散步时,大概常常会看到有人负手闲闲地踱步吧。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请求也就渐渐简单了,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五六百年过去了,汉槐已经成为化石,但第二代、第三代槐树仍盛盛地绿绿地繁衍着,来寻根问祖的人们依旧有着希望。
   告别大槐树,4块钱打的到明代监狱(门票20元)。也称苏三监狱。
   监狱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是我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县衙监狱。有普通牢房12间,东西相对成一狭窄通道,上覆铁网悬吊铜铃;设有死囚牢,也称狴犴牢。狴犴是龙的九子之一,狴犴平生好讼,面孔似虎,有威严,是牢狱的象征。狴犴牢双门双墙,墙厚三尺三,夹道低矮,犯人进出须低头鞠躬,显示刑律的威严;死囚牢对面的丈八墙高一丈八,厚五尺一,墙内灌有流沙,犯人若挖墙外逃,流沙可将人掩埋,用心良苦可见一斑,也说明了明代刑律之严酷和管理的森严。
   这所监狱因在明正德年间关押京师名妓苏三而闻名于世。
   因话本和戏剧而闻名的苏三,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玉堂春落难逢夫的故事,就发生在山西洪洞县,苏三,原名周玉姐,明代山西大同府周家庄人(妓名玉堂春)。明朝时,礼部尚书之子王金龙与名妓玉堂春邂逅,情投意合。一年后,王金龙几万银两被老鸨骗尽,玉堂春倾囊相助,劝公子早日考取功名。王金龙走后,玉堂春拒不接客。老鸨将其卖与山西富商沈燕林为妾。富商之妻与人私通害死亲夫,反诬玉堂春,告到官府。玉堂春被屈打成招,定为死罪。科举中第做了八府巡按的王金龙审理此案。几经周折,查明案情,为玉堂春平反伸冤,两人破镜重圆。
   苏三离了洪洞县,
  将身来到大街前。
  未曾开言心好惨,
  过往君子听我言。
   走在监狱的过道和牢房中没有一个人,脑际荡响着京剧的这段唱腔,身上阵阵寒栗毛孔乍开,当时洪洞官场无好人,昏聩阴暗真是触目惊心。
   《玉堂春》原是清代一部乱弹作品,作者不详,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热忱地写了《玉堂春落难逢夫》,收入《警世通言》,流传后世。京剧和许多地方戏曲又编为《苏三起解》、《玉堂春》等,故得以广泛流传。
   16:00离洪洞,长途车5元去临汾。
   临汾的空气好象凝固了一般,天空暗淡无光,这里是我国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临汾,相传为帝尧之都,古称平阳。
   临汾有尧庙和号称天下第一门的华门,因票价贵我只是在外面巡视了一番,观礼广场酷似天安门,仿造北京天坛祈年殿建设的天坛广场,更有高达21米的汉白玉雕饰而成的“中国第一华表”。华门,雄伟壮观,临汾人称其为“天下第一门”,高50米占地150亩,好象没有什么实用性,况且在雾蒙蒙苍穹笼罩下没那么瑰丽多彩。
   10月12日,上午打算去火车站,因出租车司机罢工,使得全市公交车基本停运。只好徒步一个多小时到火车站,一路沿鼓楼大街北行,在某路口见成百上千的出租司机堵聚,将快车道和慢车道的铁拦合拢,禁止车行,距平阳鼓楼一百米左右,有辆暗红色蓝牌轿车四轮朝天,到火车站的路上一共看到三个这样的场景。
   路过平阳鼓楼,也是在一个环行路中央。
   平阳鼓楼,是中国现存最高的鼓楼;真名大中楼,因建于东、西、南、北四街的中心而得名。其基座正方形,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四向券砌门洞在其基座正中十字相交。门洞上方各镌有石雕匾额,依其四面分别为“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这一组按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原刻复制的匾文,苍劲古朴,概括了平阳府的重要地理位置。
   楼阁乃木构巨制,为二层、三檐、四级滴水,十字歇山顶明式建筑,总高43.75米。支撑两层楼阁的12根通天大柱,直径均在一米左右。
   1948年临汾战役被国民党军队拆毁,楼是解放后重建。
   10月13日,早上6:00坐去吉县的长途车(21元),在雾霭中向176公里外的壶口瀑布进发。到襄汾地界,天空开始晴朗,事物恢复其本来的颜色,眼界也为之宽阔;一小时后,路的尽头有山如卧兽横亘,车至山前始见路,进入乡宁县的谷地时,气温下降了3--4度,钻进车厢的风有些凛冽刺骨。
   吉县转车去壶口来回25元,瀑布门票61元(是刚涨的价)。
   沿一个一个小小的水泥拱桥穿过黄河干涸的河道,河道有石有沙,褶皱有如老人沧桑的面庞;渐渐听到黄河的咆哮,看到时而腾起的白色水雾;此地两岸夹山,浑黄的河水滔滔涌来,骤然被纳入三四十来米狭窄的龙槽,河水愤怒地注入四十多米深、如壶的口,激荡翻腾声似雷鸣;水波急溅,在空中弥漫了一团团如烟似云的水雾。“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概雄浑而激烈。
   瀑布宽约40米左右,落差40米以上。河水流经此地,以其巨大的力量,泻入河谷,冲入深槽,顿时,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
   《书.禹贡》曰:“盖河漩涡,如一壶然”。黄河在此以其排山倒海之势,急收、跌荡,腾烟起舞,声震耳鼓,真如巨壶沸腾。此情、此势、此景,只有站在壶口瀑布面前,你才能心情激荡壮怀不已,感受它的摧枯拉朽的力量。
   下午回到临汾。17:25乘长途车离开太阳都照不透的平阳,20:10到达运城。运城降温了,街上人很少,空气好多了。
   运城市西临黄河,古称河东。运城古为盐贩之泽,称盐邑古城、潞村、圣惠镇、凤凰城。自宋元置都转盐运使,筑城驻运使,遂名“运城”。
   运城给历代王朝提供了巨大的财富和源源不断的税收。运城境内方圆 130公里的盐池水波浩淼,风景宜人。池内所产的精盐,是水卤经日光暴晒而成,色白味正,杂质少,是精盐中的精品。20世纪以后,随着青海西盐和东南海盐的大规模开发,潞盐独霸天下的局面才有所改观。但不可否认,在历史上,中国最需要强盛发展的年代里,运城曾是历代王朝赖以经略天下的钱袋子。
   10月14日早上先去盐神庙,红墙围着绿色琉璃筒瓦五脊兽的三座庙宇并排而立,这是我国唯一的为盐神立的庙。门口有派出所的牌子。
   站在盐神庙门口就可以看到泛着粼粼光波的盐池,依着色黛如墨的中条山,壮观浩淼。据介绍,古时盐池被厚厚的墙围起来,防止盐走私,国家对走私盐的打击极严厉。近前,有一堆堆白色的物质,被告之:是提炼盐之后的硝,由于在日本化工市场硝的占有率高,现在这里盐产的很少,倒是硝的产量极多;用手蘸了白色粉末舔了舔,确是咸涩味道。
   10:30电话联系的三门峡朋友让司机来接。去西南方向的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门票35元),位于运城市西南20公里的解州镇。创建于隋初,历经修葺扩建。建筑面积18576平方米。是全国所建关帝庙宇中最大的一座。因此有“武庙之冠”的盛誉。关羽,字云长,解州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一生以忠义仁勇著称。关羽死后被历代帝王不断追封,由公候而帝而武圣,祠庙遍及全国,香烟鼎盛,历久不衰。
   到解州镇,正碰上赶集,探头大声吆喝,总算杀出一条路。
   关公庙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为结义园,北为关庙。关庙占地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千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春秋楼等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布局完整的宫殿式庙堂建筑群之一。庙宇四周以宫墙垛堞围护,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城堡,体现了皇宫建筑的森严戒备及王者气魄。
   关帝庙青砖红垣,门坊巍峨,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殿堂楼阁,鳞次栉比,堂皇富丽。碑碣题匾历数,古柏虬螭参天,气势肃穆,宏伟壮观。
   现在漆落木裂,一副破败没落风光不再的景象,有些牌坊已经摇摇欲坠。只有关帝庙扛鼎之作的春秋楼,巍然屹立,大气磅礴,二楼为悬柱式建筑,26根木柱吊挂回廊,精巧奇妙,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孤例和珍品。置身殿堂之中,那些盘龙石柱,琉璃龙壁,飞檐灵兽,楹联御匾,卷棚抱厦,都有明清遗风。
   在永济县的城边打尖,并打消去万固寺的计划,直接飞车到普救寺(门票35元)。
   普救寺在永济县境内的峨眉塬头。这里是我国历史名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这座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
   普救寺建于何年已不可考,大约在隋朝时就有了。原名西永清院。五代时河东节度使叛乱,后汉皇帝高祖刘知远派郭威领兵征讨,久攻不克。郭问僧策,答:心善,可克。郭折箭为誓,不害民。二日,城破,未戮民。自此更名普救寺。
   因兵祸火患,1949年时,普救寺只剩下莺莺塔、石狮、菩萨洞,其余建筑已不复存在。1986年,政府又对普救寺进行修复。山门上现在悬挂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寺名横匾。
   西厢记故事讲的是: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原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后来张生及第抱得美人归,有情人终成了眷属。
   去登舍利塔,塔坐落在山腰;塔高40米,内外皆方,有仅容一人的砖梯折转而上,可俯瞰沿山错落而建的庙宇。当年张生曾多次站在这里展望自己的锦绣前程,回味缠绵悱恻的爱情,或哀叹失望心神疲惫万念俱灰。在这样一座庄严肃穆的方外之地,竟发生了这么一件甚至让后人扼腕落泪不能忘怀的情感故事。
   距广胜寺3公里就是是蒲津渡遗址(门票25元)。也称开元铁牛。
   古蒲津桥,在永济县蒲州古城西门外,它是横跨在黄河上的第一座浮桥,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桥史。蒲津桥始建于公元前541年(鲁昭公元年〉,据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对蒲津桥作了加固和修建。两岸各铸铁牛四尊,以维河桥。牛腿下有柱连腹,入地丈余。牛旁各有一铁人,并有铁山四座,前后柱36根。 蒲津渡遗址出士的唐开元铁牛,其数目之多、体积之宏(长3一3.3米不等)、份量之重(柱、座计内、轻者45吨,重者可达70吨)、铁质之优、造型之美、工艺之精、实用价值之大,举世罕见。
   解放后,三门峡水库蓄洪黄河河床淤积,河水西移,铁牛被埋入河滩,后经发掘,铁牛重现引起轰动,古时人的智慧让人惊叹,看着庞大的铁牛,震惊于古人的铸造工艺和他们惊人的想象力。
   鹳雀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中国四大名楼。出开元铁牛,向黄河岸边走不远,就可以看到鹳雀楼的身影,因鹳雀栖息其上而得名。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1年),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特,加之前瞻中条,下瞰黄河,气势雄伟,风景秀丽,唐人留诗者甚多。“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留下的千古绝唱。诗以楼作,楼因诗名,千余年来,此楼一直是供人们登高望远,极目山河的胜地;元初(公元1222年)毁于战火,1997年12月在黄河岸畔动土再建,去年完工。一是嫌50元门票贵,二是新建仿古建筑,我只是远远了望一下;催着司机向芮城急驶而去。
   到芮城的永乐宫(门票30元)已是17:10,太阳将落,庙观外夕阳映着不算茂密的林木冷森森的,拾级跨入山门。
   永乐宫原名为“大纯阳万寿宫”,因建于芮城县西南二十余公里的永乐镇,因而被称为永乐宫。纯阳者,唐代道士吕洞宾之道号,因吕洞宾是永乐镇人,唐代即在此地兴建了吕公祠,是永乐宫的前身。
   芮城,古为魏国,春秋时醒公三年(前 709年),芮伯万为其母所逐出奔魏,筑城而居,因名芮城。
   永乐宫为元代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是为奉祀中国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
   永乐宫,元定宗二年(1247年)动工兴建,中统三年(1262年)三清殿等主要建筑落成,至正十八年(1358年)纯阳宫壁画竣工,施工期达110多年,几乎同元代相始终。现存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等元代建筑。每座大殿内都有壮观传神的壁画,面积总计 960平方米。规模之大、笔法之精,色彩之艳,冠于现存的所有宋元壁画。1959年因修建三门峡水库,永乐宫整体搬迁到芮城县城北的古魏城遗址,严格保持了原来的规格、形质、结构和神韵。
   蒙古大军能够横扫中国,并不是其武力强大,而是南宋小朝廷内部腐败所致。按元世祖的说法:“辽败于释,金败于儒。”辽、金两朝过度宠信佛教和儒教,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所以元代初兴时,对佛儒之士不屑一顾。有才华、有思想、有能力的道士乘虚而入,掌握了国家神器。所以,道教在元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集皇室宠信、百姓崇信、资金和人才为一体,因而修建了旷世名迹永乐宫等众多的道教建筑。
   元代统治者弃佛鄙儒,所以许多文人改变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把自己的生活兴趣和审美理念转入了戏曲音乐,转入了绘画艺术。永乐宫壁画的创作者便是元代著名的文人画家朱好古的门人张遵礼等一批杰出的人才。
   三清殿壁画“朝元图”,是永乐宫壁画中的重点。整个画面以朝拜道教元始天尊展开。这组壁画,长94.5米,壁画中绘有290多个人物。这些人物中,有帝后、侍从以及诸天神像等。壁画中的神像虽然高度、朝向大致一样,但画面利用了不同的面部颜色、衣着和神态去表达不同神仙的身分、性格、帝君的神情多半比较肃穆;武将则全身披甲,鬓发飞扬;玉女则含情微笑;有的在对话,有的在沉思,也有些在凝神、在顾盼,形象各具特色。每个神像大都只是寥寥几笔,以浓淡粗细的长线变化,充分表现出质感的动势来。袍服、衣带上的细长线条,更多的是刚劲而畅顺地(一笔过)画上去,好像一条条钢线镶在壁画上一样,造就了迎风飞动的飘忽感,加强了画中仙人的生动性。这种画法不但承继了唐、宋以后盛行的吴道子(吴带当风)的传统,而且准确地表现了衣纹转折及肢体运动的关系,难度极高。在构图、画技、形象塑造、色彩使用上,真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永乐宫的搬迁也有过一段特殊经历。
   永乐宫的原址的芮城西南的黄河北岸。1959年,那里要修建三门峡水库,永乐宫正好位於计划中的蓄水区,水库建成后它将被淹没在几十公尺深的水下。
   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匠,仔细研究如何将这近1000平方公尺的壁画完好地搬走重建。之后,他们决定先拆几座宫殿的屋顶,再以特殊的人力拉锯法,用锯片极细微地将附有壁画的墙壁逐块锯下。一共锯出了550多块,每一块都划上记号。再以同样的锯法,把牢固地附在墙上的壁画分出来,使之与墙体分离,放入垫满了厚棉胎的木箱之中。墙壁、壁画薄片和其它构件,用汽车、骡车、马车等交通工作逐步运到现址,先重建宫殿,在墙的内壁上新铺上一层木板,再逐片地将壁画贴上,最后由画师将壁画加以仔细修饰。 这项工程,经过近5年时间终告完成。
   在参观过程中,你会发现龙虎殿、三清殿的壁画接缝基本看不出来,纯阳、重阳两殿的接缝却非常明显;安置壁画时,先装后面殿的壁画,发现问题后马上制订了修正方案,保证了前面两个殿壁画的接缝几近无疵。
   永乐宫和广胜寺壁画都是元代绘画高手的杰作,与之可以媲美的元代作品,今天几乎很难找不到。这些壁画的历史价值、民俗价值、美术价值、宗教价值极高,虽然我只能以外行的眼光看它,也能感受其中的一些美学韵味和对历史崇敬。
   当看到万家灯火的三门峡时,才感觉到今天时间太赶了,但收获也很大。





欢迎光临 『风行户外论坛』 (http://www.szfx.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