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戈壁 长城 绿洲 石窟---河西走廊 [打印本页]

作者: 木子    时间: 2006-8-15 17:04     标题: 戈壁 长城 绿洲 石窟---河西走廊

                    戈壁 长城 绿洲 石窟---河西走廊

  时间:2006年7月4日——7月22日
  路线:深圳--广州--兰州--敦煌--嘉峪关--张掖--武威--刘家峡--天水--陇西--天水--广州--深圳
 


  列车出兰州就爬上乌鞘岭。当绵延不绝、雄壮高大的祁连山和草甸、屋舍、牛羊在车窗一一闪过,第一次看到祁连山的兴奋并夹杂着对祁连山的感激。
   祁连山呈西北---东南走向延伸1000多公里,300多公里宽,是我们的头脑无法衡量的一个地理概念;由于祁连山的冰川融雪造就了河西走廊,成就了河西走廊串串绿洲,有了绿洲有了人有了需求,就有有了商旅的运输和文化的传播;祁连山的重要我们可以从匈奴的一首歌深切体会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往新疆的要道。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又因其位于黄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汉唐以来,这里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两千多年前,这里是东西方精神、物质诸文明的交汇点和通道。
   黎明时分车到柳园站。清凉干爽的空气沁透全身每一个细胞,血液似乎被重新净化。柳园至敦煌有两小时左右的车程,出柳园站,就疾驶在无边的戈壁上,零星的骆驼刺点缀其间,远处有黑色矮矮的山;由于一晚在列车餐车凑合没有休息好,面对一成不变的景色,我很快就进入梦乡。
   敦煌,古称“沙州”,「敦」,大也;「煌」,盛也。因為這个地方对开发广大的西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故自汉代以來即取名為「敦煌」。敦煌距阿尔金山与祁连山的连接处仅300公里左右,党金山的雪峰遥遥可见。由于有了党河水, 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月牙泉得以闻名天下。

莫高窟---我心中的梦
   莫高窟:由於石窟开凿在沙漠高处的石崖上,所以取名「漠高窟」,古汉語中「漠」与「莫」通用,后來就叫成「莫高窟」。
   莫高窟距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洞窟始凿于东晋太和元年(公元366年),传说有个叫乐尊的和尚路过此地,忽然见到金光闪耀似有千佛显现,认为这就是佛家圣地,遂四处募捐,开凿了第一个石窟。消息传开后,商旅纷纷派人在此造窟,以期保佑旅途平安;此后的一千多年,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朝在这里均开窟造像,鳞次栉比的佛窟分布在高30米长1680米的断崖上,石窟的外表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修补的痕迹很重,石窟被咖啡色铝合金门锁住;我们能看的也就是一些供普通人的石窟,以隋和盛唐的居多。每个洞窟里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飞天,精美绝伦的壁画,构图精巧的花砖,构成充满宗教气氛的佛国世界。
   编号17窟是著名的“藏经洞”。1900年敦煌道士王圆箓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尘封了N年的藏经洞,使这些珍贵无比的文物重见天日,但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和王道士的愚昧,大部分文物被沙俄、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的文物贩子以极少的代价或偷或骗,掠夺而去。1909年后清政府命令,将不多的文物押运回北京,沿途又被各地官吏雁过拔毛地搜掠。敦煌文物的流失、敦煌文献的劫难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苦难、国力的衰微而生的,那份泣血的悲痛,从我了解之后就无法忘怀。
   第158窟是一个长方形洞窟,洞窟后半部分有一个长长的1米多高的佛坛,上面躺着释迦牟尼涅盘像的彩塑。长达15米的塑像静静地躺在平床上,右手也枕在头下,双目微闭,神态安祥,嘴角微含笑意。无论是五官,发髻和颈项,无不显示出明净的线条。身上红色的袈裟自然地形成一道道柔和的衣纹,与身体起伏的曲线相配合,韵律完美,显得静穆而不冷漠,纯洁而不孤寂。浑然一体的造型,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宏大而深沉的境界。而睡佛后面有各国王子举哀图 ,整个画面表现了在俗信徒因得知释迦入灭而极度悲痛的场景,画面最前列站着吐蕃赞普,可惜头部不存。其右侧为一汉装帝王,头戴冕旒,身穿大袖裙襦,由二宫女搀扶,做痛哭状。其它十三人都为中亚或西域的王者装束,其中一人右手持小刀割自己左耳;左侧一人手持双刀,刺向自己袒露的前胸;在他们的前面有一人,左手捏鼻,右手持刀切割;其左侧一人裸上身,手持长剑刺入自己的心脏。如此激烈的哀悼场景,让人触目惊心!
   莫高窟的壁画不止我们看到的那些,在维修中无意发现壁画的下面还有壁画。由于是莫高窟的地方毕竟有限,后人找不到地方建洞窟了,就把前人绘制的壁画用泥土覆盖,再画上新的壁画,使相当多的洞窟内形成了数层壁画的奇观。因现在没有百分百的把握打开表层而又不损坏任何一层的方法,所以保持原样应是最好的保护。
   第96窟的大佛33米(695年),也称北大佛。是武则天于684年当政后,下令各州县建造弥勒佛像而塑造的。大佛为石胎泥塑,先在崖上凿出身体的轮廓,然后敷泥再作细致的塑造。佛作倚坐之势,目光下视,一手向上扬起,一手平伸,两腿自然下垂坠地。由于经历1300多年,经过两代重修,已不是原来的面貌了,但身体基本上保持了唐代风貌。超常的高度,使参观的人们只能仰视,具有一种震摄心灵的气势和威力。为防止风雨侵蚀佛像,建层楼予以保护,楼阁倚山而建,在黄色的山崖和五彩的鲜花的映衬下,红色的楼阁格外耀眼。九层楼是敦煌莫高窟最高的建筑物,也是莫高窟的标志。
   石窟早期的作品有明显的异域风情,线条粗旷古朴,人物深眼隆鼻;隋朝后的作品特别是塑像,已经接近中国人的身体比例,佛教的汉化、中原化在塑像中渐渐完成。唐代是莫高窟的全盛期,佛的女性化,面目慈祥露笑,衣纹线条柔畅,体态优美丰腴,都极好的体现了盛唐时期的风采和强大国力,北大佛的俯视芸芸众生,举手投足间的那种气定神娴就表现了唐朝泱泱大国的风范。
   走进莫高窟博物馆,我们看到了仿制的几个洞窟,制作的惟妙惟肖足以乱真,墙壁的泥土质感,壁画的笔触,还有破损的地方都一模一样,根本看不出破绽,而且这里还可打开灯光,游人可以尽情地细细欣赏。
   莫高窟现存491个洞窟,有2,400多尊雕塑,45,00平方米壁画。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在2003年10月去了大同云岗石窟[北魏和平年间(460-465年)开凿],2005年10月去了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494年开凿];到敦煌看莫高窟是我梦魂牵绕的梦想,在这块小小的绿洲中,竟凝聚了各朝代无数手艺高超的工匠的心血之作,参观时被讲解员快速带入一个又一个跨越历史的洞窟,好象在梦幻中行走,也许是被太多的艺术精品震撼,看完后头脑似乎一片空白。

沙泉共处---神奇的月牙泉
   7月10日租车去距敦煌仅5公里的鸣沙山月牙泉。东汉称沙角山,俗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鸣沙山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海拔1715米。。在停车场就可以看到让你心动不已的巨大沙丘。清早的阳光毫无保留的铺撒在沙丘的一侧,与阴面部分的交界画出优美的曲线,那是风的杰作,是风的轨迹;峰峦危峭,山脊如刃;走在沙丘之间,人显得那么渺小,那么无足轻重。
   月牙泉是由于祁连山雪水通过地下的暗河,在这片沙漠中创造的“沙泉共处”的世界奇观。鸣沙山,月牙泉的奇异组合,给神秘沉重的丝路古道增添了一丝轻松惬意。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因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
  古称沙井,又名药泉。清代始称月牙泉。面积13.5亩,平均水深 3.2米,现在也就是1.2米左右,澄清如镜,据说水质颇甘冽,由于有铁栏不让进去,无法亲试,也只能是听说了。此泉绵历古今,沙不进泉,水不浊涸。人称“月泉晓澈”。它的奇异之处在于三面被沙山环绕,但千古以来却未被湮没。
  站在沙漠中,水中映出稀疏的绿树、沙丘、蓝天的倒影,一种从未见过的图象会让你心动不已,从未有的那种感觉你欣喜难当,心灵中的涟漪让你无法平静。
作者: 木子    时间: 2006-8-15 17:21     标题: 戈壁 长城 绿洲 石窟---河西走廊

完美流畅的线条---水月观音
   安西,古称“瓜州”。大概是由于这里日照长,昼夜温差大,瓜类极甜而著称。我们在路边的瓜棚,随便拿一个瓜,皮薄水大且甜而沙,真正是名不虚传。最近国务院批准安西县更名“瓜州”。听当地人说安西是个风口子,我们乘车去榆林窟就遇到短暂的沙尘暴,天地登时浑黄,十米外的人影象模糊,在风的强吹下行人的衣裤变形,趔趄踉跄歪斜而行。
   站在茫茫戈壁公路的边缘,白白的太阳毒毒的耀着,眯着眼睛看不到花、看不到树,看不到牛羊,看不到人烟。只有稀疏的骆驼刺和芨芨草,给这死气沉沉的戈壁带来一丝丝的生气。古代的商旅是怎样穿越这广袤荒凉的戈壁的呢?一种孤独的壮美充溢心间。戈壁辽阔、大漠不变,四望天地相接,野旷天低,想起边塞诗人岑参的《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戈壁大漠上的景色是荒凉的,大约正是荒凉而迥异于中原的情境,才激发了许许多多古人的才情,铸就了传流于世的边塞军旅中人的品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美;“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放旷达;“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潇潇”的豪壮悲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无畏而勇往直前----在感受孤寂同时,心底感受到了一种震撼,而这种震撼的正是源自脚下的荒漠戈壁。唐代诗人的悲壮与凄清是不言而喻的。
   一路上隔几公里就可以看到古时的烽燧,也叫烽火台,是古代边关军事报警的重要设施。有敌来时白天用狼粪点燃放烟,夜里则燃柴明火以警示做好御防,一个一个烽火台传下去。“狼烟四起”、“烽火连天”的成语出处就在于此。烽燧历经几百年,或塌或毁却依然屹立在戈壁,无言述说着曾经的铁马金戈进击与溃逃,那如烟化尘的历史。
   过瓜州,车钻入祁连山余脉,山秃色黄满目荒凉,车子颠簸驶过拖出长长的黄烟。走不多远,一片绿色映入眼帘,是个生态保护区,长满了沙柳、骆驼刺和青草,草场上有马和羊在自由觅舐,景色的置换让心情也焕然一新,在戈壁或荒岭上看到绿洲永远是种惊喜和希望。
   路过破城子遗址,是唐代的遗存,残垣断壁满目苍痍,在耀眼的阳光下毫无生气,从前的故事和人物已随风化尘,我们只能在强风和暴晒中凭吊已经逝去的...。
    榆林窟当地人叫万佛峡,在安西县城南70公里处。洞窟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东西峭壁上,因榆林河而得名榆林窟。是莫高窟艺术系统的一个分支,创于隋唐以前。下到曾经宽宽的河道里,石窟就建在被水流急剧冲刷下拉而成的崖壁上,由于这里偏僻且较干燥,壁画和塑像破坏也小。
   一地鸡毛GG居然与管理处的领导相熟,得以看了榆林窟最有价值的壁画。02、03两个密窟(一般要价200元)。在02窟我第一次看到了水月观音。
   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的解释:水月观音,三十三观音之一。由于此尊观音之形像,多与水中之月有关,故被称为水月观音。水月观音,又称水吉祥观音,或水吉祥菩萨。这是观世音一心观水相的应化身。其形像有多种。有一种是站立在莲瓣上,莲瓣则漂浮在海面,观世音正在观看水中之月。另一种是以莲华坐姿趺坐在大海中的石山上,右手持未敷莲华,左手作施无畏印,且掌中有水流出。此外又有坐相、三面六臂相等种。其所以命名为水月观音的缘由,也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因为其形像作观看水中之月状,也有说是由于其形像浮在海上,犹如水中之月云云。
   《水月观音图》绘在02窟西壁北侧,呈正方形,高1.5米,宽1.47米,画面的内容:观音菩萨居左侧中央,背依山石,身向后仰,双足并拢,平放石山,左手抚膝,右手举胸,全身罩在一轮明月之中,神态自如,双目凝视前方。观音正前方,是善财童子腾云驾雾飘来,双手合十,向观音致礼。观音的足下,是一条弯蜒的大河。河边右下角,是身披袈裟的唐僧立于河对岸,向观音双手合十,弯腰朝拜。唐僧身后,是满脸猴像的孙悟空,一手牵白马,一手搭前额,遥望观音,并不施礼,大为不敬之态跃然壁上。马背上无驮经卷。这幅图像似唐僧师徒在西行取经途中,遇到了什么危难前来求于观音,或是危难解除后,向观音致谢。
   洞窟内极暗,解说员借着手电筒的光让我们看观音的左手部,线条勾勒之细腻流畅,手指姿态轮廓之完美是最具理想女性化的手,,虽然壁画经几百年的时间,其高超的绘画技巧和对人物的把握,达到了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让人叹为观止扼腕顿足唏嘘不已!
   03窟《普贤变》中的《唐僧取经图》。绘在西壁南侧,呈横长方形,高1.3米,宽2.15米,画面是:普贤菩萨盘坐在六牙白象背上的大莲花座上,白象脚踩大莲花。菩萨、天人、天王诸神前护后拥飘行在云海之中。普贤身后祥云环绕,远山重叠,天宫楼阁,显隐其间。在普贤左侧云海渺茫的山崖上,唐僧身披袈裟,双手合十,弯腰向前,遥望普贤,虔诚谒拜。唐僧身后,完全猴形的孙悟空亦双手合十,抬头仰望,向普贤致礼。师徒身后有一匹白马,马背上备着莲花鞍具,满载一大包袱经卷。这幅图像似唐僧取经东归,路过普贤菩萨居处,向普贤遥望致谢。
   据敦煌研究院专家的考证:敦煌壁画中现存《唐僧取经图》六幅,其中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是榆林窟第2窟《水月观音图》和第3窟的壁画。《普贤变》 根据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考证,榆林窟中的这两幅《唐僧取经图》,约绘于西夏中晚期(公元1082—1227年),早于明代《西游记》成书约三百余年。晚于《西游记》的祖本,五代时创作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约一百年。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产生以后的唐僧取经故事人物形象的继承和再创作。是目前全国现存最早的《唐僧取经图》。
   这些没有留下姓名的古代工匠的绘画水平之高,作品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之高,是无法企及的。
   
戈壁中的水乡---渥洼地
   西千佛洞在敦煌西南33公里的党河北岸的崖壁上,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等朝的洞窟,是敦煌艺术的一部分。我们在去阳关的路上突然拐向戈壁,沿车辙前行不久,在河道的上沿停车,一个小小的绿洲就在脚下,我们只看了开放的四个窟,色彩因年代的久远而漫漶,但初画时的勾勒线却清晰可见。党河水就在石窟不远的地方,浊黄急急地向远方流淌。
   阳关在敦煌南湖乡境内。是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唐代诗人王维的那首“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使阳关更是名扬千古。
   阳关的关城是新建的,气势颇大。酷热的穹隆下,看不到头的戈壁,隐约可见的党金山雪峰,仅存的阳关耳昏约略有些发红,古时征战的千军万马,攻城掠地入百万军中如探囊的将军;出入边关的商旅;发配充军的钦犯囚徒,在这“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的地方,他们作何想法?胡笳声声,战马嘶鸣,“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那份视死而归的大义凛然的气魄震人魂魄。
   在古阳关不远处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这就是渥洼地。
   渥洼地,唐代叫寿昌海,俗称"黄水坝"。渥洼池是由地下暗河众多的泉水汇集积蓄而成的,水源长年不竭。我们穿过似芦苇的蒲草滩,看着水波粼粼,游鱼雀跃,野鸭凫水,飞鸟翱翔的景色,疑是江南再现;草滩如茵,牧马低嚼;重柳婆娑,跨一步戈壁空旷辽阔,天苍苍野莽莽,真是太神奇了,大自然造化如此,让人流连往返,遐思神往。
   渥洼地也是“天马”的故乡。
   史载,汉武帝时,河南南阳新野一小官名暴利长,因罪遭刑,充军发配到此屯田牧马。见一马体高骨奇毛红,非凡种。知汉武酷爱宝马,欲献马免罪。计擒,献。帝喜,赐名:太乙天马。
作者: 木子    时间: 2006-8-15 17:33     标题: 戈壁 长城 绿洲 石窟---河西走廊

明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
   7月14日告别绿洲城市敦煌,乘长途汽车去明代最西的边关。背上行囊,孑然一身完成河西走廊剩下的行程。
   由于敦煌至玉门的高速公路在修建中,车子只能行驶在坑坑洼洼的砂石便道上。戈壁长风呼啸,每辆车都拖着长长的黄尘,两车相会,扬尘蔽日,咫尺间不见对方。颠簸的路,不变的戈壁荒滩,让我昏昏欲睡;细细的尘无微不至钻进你每一个汗毛孔,手指间小小的摩擦让你感到它们的存在。过玉门县,车终于可以在柏油路上狂奔,经9小时到达嘉峪关。
   嘉峪关历史上没有郡县设置,是名副其实的边关关城。1965年由于酒泉钢铁公司的发展而设立的市。而距嘉峪关不远酒泉市古称“肃州”,与古时的甘州(张掖),两个字首组成“甘肃”的省名。
   因嘉峪关各景点不通公交车,只能包车。
   清晨,淅淅沥沥不知道什么时候下了雨,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清新气味,路面湿漉漉的,在这干旱地区应是很恰意的事情。路上我们碰上运送核废料的大罐车,前后有警车开道押后,各路口有警察把守,雨中的警灯格外耀眼。
   到达悬臂长城是八点多,门可罗雀,就我一个游客,进门居然没要票。
   公元1539年(明嘉靖十八年)肃州兵备道李涵筑成悬臂长城,因筑于45度的山脊上,形似凌空倒挂,得名“悬臂长城”。中国历史上的明王朝的势力和疆域大大萎缩,无法与汉唐时期相比;汗长城的触角延伸至阳关和玉门关;而清王朝鼎盛时期,气吞万里,根本不屑建长城,将王朝的统治推入中亚地区,它的将军坐镇伊犁管理现在已不属于我们的地区。
   明王朝修筑如此坚固的长城,也是对西域强悍的游牧少数民族的惧怕心理及懦弱心态。
   抛开这一切不说,悬臂长城的壮伟、凌空倒跌是撼人心魄的,同时可以想见当年成千愈万的民夫,汗滴黄土命丧荒坡。即使如此浩大坚固的工程,最终明王朝没能挡住努尔哈赤的铁骑。
   祁连山白练般的雪水在悬臂长城不远的水渠激荡而过,绿色田野里的植物在靡靡细雨中不动生色的成长,历史过程中的军队旌旗铁马金戈,各色人物均化土扬灰静静地被埋在脚下的这片土地。
   雨中的嘉峪关雄壮而略显孤寂,“一片孤城万仞山”应是十分贴切的写意。由于嘉峪关建在河西走廊最狭窄的地方,南为祁连山,北为黑山,两山距离仅30华里的“河西第一隘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距今600余年。嘉峪关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又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
   入园有一湖汪汪的水称“九眼泉”,冬夏澄清,终年不竭,可供人马饮用,并灌田溉地;就是因为有了这些优越的的自然条件和险要的地理位置,嘉峪关“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城。”
   1874年,当时的陕西总督左宗棠,在收复新疆伊犁时,途经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关城,提笔写下“天下第一雄关”巨匾,悬挂城楼上。
   1842年10月,因禁烟被贬的林则徐经过嘉峪关时,面对巍巍雄关和大漠戈壁,写下《出嘉峪关感赋》: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我们不可能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赤子情怀,也不可能有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浩荡胸襟,但我们还是可以品味出“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的历史意况!
   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现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嘉峪关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 整个建筑布局精巧,气势雄浑,与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站在关城高处,可看到咫尺之内的绿油油的田野和极目无尽的大漠戈壁,让人心中为之一阔。
作者: 木子    时间: 2006-8-15 17:57     标题: 戈壁 长城 绿洲 石窟---河西走廊

天梯山---云岗龙门石窟的鼻祖
   从嘉峪关乘K44次列车去张掖时,雨驻风清,绿洲葱茏,戈壁苍凉依旧。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环。古称“金张掖”,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败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自“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掖与腋同:手臂与身体连接处);后改“甘州”,有“不望祁连山上雪,错将甘州当江南”的佳句。
   张掖的“大佛寺”题匾是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写。
   山门的楹联:
           “睡佛长睡 睡千年 长睡不醒
             问者永问 问百世 永问难明”
   寺内因有中国最大的室内涅槃佛像而得名。大佛殿规模宏大,室内卧佛涅槃像为木胎泥塑,中空。像长34.5米,肩宽7.5米,脚长4米,耳长2米,金装彩绘,形态逼真,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大佛右胁而卧,造像丰满端秀,怡静安详。大佛身后塑迦叶、阿难等十大弟子,南北两侧塑十八罗汉,色彩协调,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张掖大佛寺据传曾是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南宋末年,宋恭宗赵显被虏后为避祸而出家于此。
   大佛殿是全寺的主体建筑,坐东面西,为两层楼结构,重檐歇山顶,高20.2米,宽48.3米,进深24.5。面阔九间,进深七间,总面积1370平方米。四周木构廊庑。
   涅磐:这两个字的道理太深,说个大概意思吧:就是除尽所有烦恼,达到不生不灭,永远安祥和平、快乐宁静的境界。佛是为了教化世人,所以才出现在世间,同世间的人一样地生活。等到教化的事办完了,佛就离弃肉身,回到原来不生不灭、永远安祥和平、快乐安宁的境界中去了。那种境界就是涅磐。不了解的人看见佛入了涅磐,就说佛死了,其实佛永远不会死。
   大佛殿后面是藏经殿,木质结构建造。内藏明正统十年(1445年)英宗朱祁镇敕书颁赐给大佛寺的一部佛经,是明正统五年官版印制的,经籍名目繁多,集佛教经典之大成,共计350种,685函3584卷,其中有明正统初年镇守陕甘御马监兼尚宝监鲁安公贵集士用泥金书写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花严经》、《胜王经》、《报恩经》、《大唐西域记》等,极为珍贵,是甘肃省现存最完整的经藏。
   大佛寺中轴线上最后面建一土塔,原名弥陀千佛塔,为喇嘛式塔,通高33.37米,由塔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四周有两层木构塔廊。塔座之上有两层须弥座,其中一层须弥座上有八座小塔。第二层座上是覆钵形塔身。塔身之上又一层须弥座,座四周各开五个小龛,龛内供佛像。座顶有相轮。1921年因地震塔顶毁坏,1986年修复。
   我去时大佛寺正在修缮中,庙宇内外脚手架横七竖八,因为是中午,没有游人。自己倘佯在宽大的佛殿里,了无声息,涅磐中的佛浑然不觉十大弟子的悲哀。这里弟子们的表情,仅仅对释迦涅磐的悲痛,与在莫高窟看到的激烈景象完全不同,这应该是中国儒教与之渐渐融合的结果吧。
   在张掖收到加1的短信:“大佛寺、马蹄寺都在修缮中。”
   去长途汽车站搭上往武威的车,到达武威19:00,天还亮亮的,这里要晚上21:00以后才黑净。
   武威,古称凉州,又称“银武威”,是河西走廊东端的咽喉。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大将霍去病出征河西,西击匈奴,大获全胜,以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
   一早在长途汽车站乘开往哈溪方向的车。开始一半路程在平原行驶,后来转入山路,山峦起伏,荒山秃岭没有什么植被,山渐渐高了起来,路颠车喘。一小时四十分钟左右,司机要我下车,看我四顾茫然的样子,指给我一条不经意无法看到的下坡的羊肠小路,并告诉我到坡底沿右手的路走五六里路,就到了石窟。下到半坡看到下面绿树环着小小的村落,走一截就可以看到黄羊水库,水面氤氲,山风冷嗖嗖的,路上竟然没碰到一个人,风吹的头皮阴麻,心中一懔,好象有不可预知的惊喜。
   天梯山石窟,也叫大佛寺,位于武威市城南约40公里的中路乡灯山村。因山道崎岖,峰峦叠嶂,形如悬梯,故名。
   《十六国春秋北凉录》中记载:北凉王沮渠蒙逊“于凉州南百里崖中大造形象”。《集神州三宝感通录》称:沮渠蒙逊以为寺院塔庙难免煨烬,不能长久,便决心在凉州南百里的山崖上开凿石窟。
   公元五世纪初,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割据局面,在当时的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五凉一秦”的割据政权。那时社会动乱,干戈不休。然而五凉割据的河西地区相对安宁,因此,佛教得到迅速传播。
   北凉王沮渠蒙逊是临松卢水的胡人(今张掖黑河),蒙逊虽为胡人,但“博览群史,兼通天文,雄杰有英略,滑稽、善权变”。胡即匈奴,是我国秦汉时期北方历史悠久的民族。汉武帝时对不断入扰汉朝边境的匈奴进行了有力的打击,匈奴就此一蹶不振;十六国时期,卢水胡(杂胡)建立了以沮渠蒙逊为首的北凉政权。公元439年,北凉被北魏所灭,卢水胡再未见于史册。
   东晋义熙八年(412),蒙逊由张掖迁都姑臧(武威),自称河西王,设置百官,修缮宫殿,大兴佛教,并“取佛书以名其于”称“菩萨”(梵语,意为正道)。不久其母病故,蒙逊散钱赈济百姓,还下沼自责自谴,实行大赦,并在武威南部天梯山上召集工匠,劈山开路,伐木毁林,开凿石窟,大造佛像。“或石或塑,千变万化,有礼敬者,惊眩心目”。
   天梯山石窟的开凿,使西域高僧接踵而来,佛教徒剧增。当时就有西域东印度高憎昙无谶由鄯善远道而来,在天梯山石窟传经说法。使凉州一度成为佛教文化的中心。
   1959年,修建黄羊水库,将天梯山石窟有价值的塑像迁移至省博物馆。
   1992年为了复原天梯山石窟,修建了围堰大坝。
   天梯山石窟的大佛高28米,宽10米,释迦两旁还有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迦叶、阿难等6尊造像,造型生动,神态威严。大佛依山面水而坐,右臂前伸,脚下碧波荡漾,薄薄的水雾缠绕其身,山、水、佛、水雾景色壮观。
   公元439年,鲜卑拓拔氏的北魏王朝灭北凉,“徒凉州三万余家于京师(平城)”,包括数千憎侣和不少达官显贵,能工巧匠,其中也有后来主持开凿大同云岗石窟的和尚昙曜。
   大同市在公元5世纪初,是北魏的都城,当时称为平城,至5世纪末迁都洛阳,初期的北魏王朝非常崇信佛教,奉为国教。公元446年,太武帝听信司徒崔浩的建议,焚毁佛寺佛塔,强迫僧人还俗,造成了佛教史上的“太武灭法”。不久太武帝病,疑为灭法所致,大悔,杀崔浩。文成帝继位后,首先恢复佛法。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介绍昙曜:“北魏僧。籍贯、生卒年不详。幼年出家,原于凉州(甘肃省)修习佛学,后移至魏都平城(山西省),为太子拓拔晃所礼遇。北魏太武帝废佛之际,沙门多还俗,师独坚固道心,隐栖于山中,密持法服、器物。及文成帝即位,隆兴佛教,特诏师出任沙门统,统辖僧尼。因而道誉日高,深受敬重。...昙曜所凿造,即今日世界驰名之大同云冈石窟也。按据近人考证,在此前,凉州鸣沙山已大规模开山造像。凉州僧人移于平城,其中当不乏善工艺者。武州造像,必源出凉州,且昙曜亦来自凉土,开窟又为其所建议。凉州佛教影响于北魏者,此又一大事也。”
   沙门统就是管理全国佛教徒的最高领导人。
   公元450年,北魏孝文帝令沙门统昙曜在大同西北的武州山北崖上开凿云岗石窟。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在伊阙开凿龙门石窟。
   所以说,天梯山石窟的开凿形成了我国佛教石窟的模式---“凉州模式”,并且在大同云岗和洛阳龙门的石窟开凿中继承而且得到极大的发展。
   从天梯山石窟出来,依旧形影孤单,28米高的大佛那慈祥面庞和前伸手臂久久荡在脑际。爬上土坡,拦了两辆长途车都不停,焦急中,在大佛处偶遇的五人开着轿车停下,主动要求搭我一截,真是吉人自有天相。

作者: 砂煲    时间: 2006-8-15 18:09     标题: 戈壁 长城 绿洲 石窟---河西走廊

木子西行一趟,给我们带回了丰富的知识和见闻,细品之下,感觉的确是好文~好文~~~~~~~~~
作者: 木子    时间: 2006-8-15 18:14     标题: 戈壁 长城 绿洲 石窟---河西走廊

马踏飞燕---青铜铸造艺术的杰作
   13:00到武威北关的雷台汉墓。大门是仿汉代风格的巨大门阙。
   史料记载,雷台为前凉(公元301年-375年年)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资冶通鉴》中记载为东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21年)始筑"周轮80余堵,基高9仞"。现在的雷台,长106米、宽60米、高8.5米。台上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雷祖殿等,建筑周围古树参天、规模也算不小。
   入园先是看到在高高立于交叉石柱上的马踏飞燕,1984年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它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矫健剽悍,无拘无束;昂首扬尾,张口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足巧妙地轻踏在一只飞鸟的背上;鸟眼似鹰,体型似燕,展翅回首,飞鸟回首惊望,自叹不如。通过奔马跑得比飞鸟还快这样强烈的对比,衬托出奔马的神速,它改变了传统天马的造型手法,而且符合力学平衡原理,其铸造技巧之精湛,堪称青铜艺术极品。
   绕过马踏飞燕,是复制的铜车马仪仗俑阵,整体放大六倍青铜铸造的铜车马仪仗俑,其原形也出土于雷台1号汉墓。铜车马仪仗俑由39匹铜马、14辆铜车、45个铜俑和1头铜牛组成,气势雄伟、铸造精美的汉将军出行时车潇潇、马麟麟,车如流水马如龙威武壮观的场面。    
   1969年,当地农民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挖战备地道时挖到这个汉墓,经商量他们将“马踏飞燕”等贵重文物装入麻袋放入库房,打算把这些值钱的东西卖掉,用换回来的钱为生产队买马或骡子,后经当地保卫干部和文物人员教育,终将这些文物交给甘肃省博物馆。
   这座东汉墓系“守张掖张君”之墓,分前、中、后三室,进入古墓甬道阴森潮湿,光线昏暗,好象1600多年前的泥土的味道掺和在空气里,墓中三室和三个耳室空无一物,文物都在省博物馆。
   墓外,直直的箭杆杨刺破青天,干枯的树干显露出历史的苍桑。解说员指着距园子不远的几座看似不错的二层小楼说,那就是当初挖到古墓农民们的住宅,是用国家补偿的钱盖的。
   由于这次甘肃行程正值各学校陆续放假的高峰,火车拥挤不堪。而甘肃省内的高速公路大部分路况很好,所以我尽量乘长途汽车,即使武威到兰州3.5小时可到,比火车还要快。这段路基本上是在宽阔的山谷中行驶,由于武威是河西走廊东端,景色中的绿色渐渐多了起来;在一处深深的谷地,薄雾缭绕,黄灿灿的油菜花大块大块地铺满大地。记得四月时,去江西婺源看油菜花,地块是柔软的曲线,不似这里的大气霸气。
   在兰州,已然没有了大漠戈壁的凉爽,没有了空气中的澄明和通透,闷热和霾笼罩着整个城市。
   第二天一早,在客运西站乘上去刘家峡的车,近2小时到刘家峡大坝的码头。下车伊始,私人船家乱哄哄就围了上来,兜揽你去乘他们的快艇,价钱从80元/人砍到50元/人。等你坐入艇中,噩梦开始了。人数不够不开船,乘客被船家不停的卖“猪仔”。快艇45分钟可到炳灵寺石窟码头。
   刘家峡水库的水面雾气时浓时淡,可库区周遭的山光秃秃的满目土色,将到炳灵寺石窟,两岸奇峰对峙,笔立千仞,怪异险峻,,“姊妹峰”尖锐直指苍穹,大有漓江山水韵味。只是少了绿色和阳朔山的那份柔媚。
   炳灵寺石窟位于丝绸之路的必经地,为渡过黄河天堑,西秦时期(385-431年)曾在此建桥,至宋朝仍有在这里建桥的记载。那时这里商贾云集,游人不断,憎侣众多,热闹而繁华,仅僧人就有3000多。如今却是个冷清的所在,在岸边见到一个身披暗红色袍褂的喇嘛和一身青衫的尼姑。
   炳灵寺石窟位于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黄河北岸的小积石大寺沟内。在陡峭险峻的红砂岸悬壁上,石窟龛群像蜂窝似的相连相接。
  炳灵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明永乐年后,取藏语“十万佛”之译音,取“炳灵寺”或“冰灵寺”之名。创建于西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元、明、清,各代均有扩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唐代弥勒高达27米的大坐佛,是唐贞元十九年(803年)造倚坐像,面带微笑,端祥和蔼,传说是文成公主进藏时,由随带的工匠雕塑而成。坐像以石刻造型并加泥增塑,现泥层多已剥落。龛前原有附山而建的7层木构大阁,已毁。虽不能看到佛像完整的体貌,但仍保存着唐代造像面型丰满、比例匀称的特征。
   16号窟的涅磐佛像8.6米长,泥塑,北魏延昌(512-515年)作品。佛着红色通肩袈裟,足穿木履。传说释迦牟尼涅磐时,“右胁而卧,汩然大寂”,此时“海水扬波,大地震动,山崖崩落,诸树摧折”。前来举哀的弟子和菩萨们无不悲痛欲绝;而释迦则螺髻整洁,面含微笑,安详若睡,境界庄严。
   1969年,刘家峡水库蓄水,16窟作品只能迁移。将表面的明代层和唐代层剥离,并将北魏原作切割成九段,标号分别装入木箱。木箱放置34年,2001年修复,九九归一,置于后建的卧佛寺内。
   下午回到兰州,背了行囊到客运东站,乘上去天水的汽车。当初从广州乘火车到兰州时,听一列车员讲,兰州发出经天水的车,总要给天水留30张卧铺票。天水汽车站离火车站18公里左右,买到卧铺票已是23:00。

全国乃至全世界李姓发祥地---陇西
   陇西:秦置陇西郡,汉设襄武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陇西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还一度成为甘肃省最早的省会,是陇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陇西现在仅仅是个县,历史上的陇西从地理、政治、文化上,却是一个更大的概念。
   司机告诉我,陇西缺水,农村家家在自己院子里挖了水窖,天下雨时,落在院中的雨水汇入水窖,平时人们的饮用水就来自水窖;地里的庄稼完全靠天,土豆在这里最高产,也是吃的最多的,出口最多的。
   陇西火车站距县城还有10里路。陇西各景点之间没有公交车,打的先去威远楼。
   威远楼在陇西县城中心,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在元代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移于城中。元顺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又设铜壶滴漏,置更鼓于其上,得名“鼓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施工重建,悬“巩昌雄镇”之匾,得名“雄镇楼”。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又作修缮。砖基三层木楼,通高26米,座基高11米,楼高15米,长27米,宽17米。一楼有廊柱24根,三楼为正面飞檐,檐下斗拱彩绘102朵,结构严谨,造型雄伟,为歇山屋顶式建筑。悬挂在三楼东西两檐下的“巩昌雄镇”、“声闻四达”的巨幅匾额,显得古朴典雅,气势磅礴。当地称其为:鼓楼,楼基上一些人在下棋,成群的燕子在楼顶打着旋儿,显得一派宁静。
   仁寿山森林公园,在县城西南一华里处,沿山路蜿蜒而上,植被不好,看着山不高,可海拔有2057米。由于李家龙宫被学校占据,为了李氏族人的祭拜有个场所,重新在这又建了个陇西堂。
   山上塑有寿星像,左手持杖,右手捧桃,银发长须,头高额隆,大耳短躯,是面目慈祥的老者。听说寿星也出自陇西。
   李家龙宫,司机也没有听说过。毕竟县城不大,司机向熟人打听了一下,穿小巷到正在修缮中的“北天第一门”牌坊,也称头天门,明万历五年(1577年)陇西知县李汝相建了三门,清同治五年(1866年),北天二、三门毁于战火。北天第一门高9米,宽6.6米,进深4.5米,为景山屋顶式建筑,东西方向三开间,五梁六部斗拱。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悬“仰弥高”竖匾额。
   穿过修缮用的脚手架,两边是挨挨挤挤的农舍,踏在农人摊在道路上的麦秸,左转右弯,终于看到“李家龙宫”的大门。
   李家龙宫始建于唐初期(627年),是李世民经“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改元“贞观”的那一年。唐太宗李世民重视在李氏的发祥地、发迹地的陇西宝地建立宗祠庙,意在光显祖宗、威镇远方之意,并御笔亲书“李家龙宫”匾额,钦准皇家子民及当地官员前来祭拜。
   “李家龙宫”匾,蓝底金字,遒劲凝重神采飞扬。
   历时三年多修建的龙宫的建制,现在只能从主殿、九龙殿上的雕龙来体会了。龙宫现存脊兽为北宋时期的砖雕,形态生动,笔法简练,线条流畅,雕工精细,保存完整。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李姓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世为大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朝末期,纣王无道,理征因直言规劝其改正错误,为纣王所不容,而被杀害。其妻陈国契和氏携子利贞逃难于伊候之墟,食木子保全性命,为感谢木子的保命之恩及躲避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之故,自利贞起改理氏为李氏,故皋陶为李姓血缘始祖,利贞为得姓始祖。李姓从形成时起,长达几百年默默无闻,直到春秋时期李耳(字伯阳,谥曰聃,号为老子)为周朝守藏室之史,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道家始祖,著《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余言,留芳百世。李耳九世孙李昙生四子:崇、辨、昭、玑。李崇仕秦陇西守,封南郑公,即陇西房始祖;李玑定居赵郡(今河北赵县),为赵郡房始祖。后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分为6大房。陇西李氏自此繁衍生息,建功立业,根深叶茂。
   到了唐朝,李姓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故李白诗赞道:
    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
    天开青云路,日为苍生忧。
   李氏家族是关陇贵族集团之一,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是当时最高的武官。后来因辅佐北周代替西魏有功,被封为八柱国之一,死后追封为唐国公。祖父也任北周的柱国大将军,父亲李渊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姨侄。李世民的宗室,几代都有少数民族的血统,李世民的祖母独孤氏为鲜卑人,皇后长孙氏的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唐高宗李治就是长孙皇后所生,由于这一缘故,加上李世民政治胸襟,唐初并不过分歧视少数民族。
   “陇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自唐以来享有盛名。至今各地李氏,也都上溯到陇西。陇西,顾名思义,陇山之西,
   《辞源·郡望》条:"每郡中各有显贵之氏族,谓之郡望,言一郡所仰望也。
   堂号:祠堂的名称、称号。李姓和其它主要姓氏都一样,郡望只有一个,就是陇西。至于堂号则就不尽相同了,其它大姓衍生各地的支系,为了保持亲近的血缘关系,有的另起了堂号,李姓迥异于其他姓氏者,即遍布世界各地的李姓堂号都叫陇西堂。郡望,堂号均取陇西,是比较罕见,这与李世民登基以后,下诏天下:李姓的郡望、堂号均取“陇西”有关。
作者: 木子    时间: 2006-8-15 18:29     标题: 戈壁 长城 绿洲 石窟---河西走廊

景色最佳的石窟---麦积山
   下午从陇西返回天水,去了伏羲庙。
   有人说:2000年的历史看北京,3000年的历史看西安,8000年的历史看天水。就是指伏羲文化。
   伏羲是天水秦安县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发明的八卦是后来《周易》的思想基础。
   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前后历经九次重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第九次重修后,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现存面积6600多平方米。
   天水是丝绸之路甘肃段的第一站,天水是我这次行程的最后一站。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古称上邽、秦州。“天水”之名来自天河注水的传说。当地人讲: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是天水。天水的富饶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7月19日,早七点在火车站乘34路去麦积山,半个多小时可到。购票后需步行2.5公里上坡路,也有观光车坐。由于到的早,独自步行。这里已经不是河西走廊了,起伏的群山绿意盎然,山中静谧空气清新。有车戛然而止,愿意搭我上行。
   看见有山突兀于群山之中,如堆积的麦垛,这应该就是麦积山了。一千多年前的五代人撰写的《玉堂闲话》中,有如下记载:“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丈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虽自人力,疑是神功。”
   石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384--417年),以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西魏、北周和隋、唐、宋、元、明、清等十几个朝代,都在这里进行了营建。石窟大多在二十到八十米高的悬崖绝壁上开凿,层层相叠,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间有栈道相连。沿水泥与钢铁制作的栈道拾阶而上,可以感受到幽谷空灵和来自佛国的神秘。
   013窟是隋代(581-618年)作品,为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造像。主佛高15.7米,倚坐式;面如满月,法像庄严,是麦积山石窟最大的造像,两旁的菩萨侧身侍立,和蔼可亲。
   147龛,龛内坐佛高1.15米,作说法相,面形和身躯均甚修长,覆于座前的悬裳衣褶显示出丰富的层次和非凡的韵律感。
   石窟都被铁网罩住,各主要石窟前均有说明的文字。
   踏上回程,由于台风碧丽斯在广东的肆虐,火车晚点36小时。

   河西走廊因在黄河以西,且位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形似狭长走廊而得名;由于古时航海技术不发达,东西方的交流和贸易就通过陆路进行,丝绸之路就是欧亚大陆重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河西走廊又是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一段。
   由于祁连山的存在,由于祁连山冰峰融化的雪水,形成了石羊河、大西河、黑河、北大河、昌马河、党河,这些河流的形成养育了走廊中的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玉门等城市绿洲。正是因为这些一串串连缀的绿洲,使河西走廊有了生气和通过的能力,商旅和佛教的传播者得以在戈壁大漠的行程中有了前行的希望和可能。
   无论佛教还是伊斯兰教,都是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尤其是佛教,从石窟的分布,就可以看到佛教传播的轨迹。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武威的天梯山,越过黄河的麦积山,后来延伸到大同的云岗石窟和洛阳的龙门石窟。河西走廊佛教的遗存颇多,但是佛教的信众却没有那么多了。
   在河西走廊可以看到多处长城的遗址。古时,边患大多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北方无事,则中原安宁;北方失控,则国无宁日。为此历代中原王朝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筑横亘万里的坚固长城,以阻止游牧民族的袭扰。但是此举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南北双方在上下千年、纵横万里的时空内展开了旷日持久惨烈的拉锯战。只有到了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帝放言今后不再修筑长城,废弃以长城来作茧自缚、消极防御的传统做法。
   河西走廊使人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不仅因为一路都是延绵千里的戈壁,更由于这里积淀了几千年来太多的历史,有太多的故事与遗落的文明。所以才有了古代军旅诗人笔下的苍凉和悲壮,有了面对大漠、孤烟、落日、长河的雄奇瑰丽;面对惨白凄楚皓月的长啸,感慨人生的莫测和征人的无归。诗人的万丈豪情和冲天斗志应该与大漠戈壁的神秘、旷远、荒蛮,大概有着无法忽视的内在联系。
   “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
   




                                                                                                                                                      2006.8.15
作者: 天山雪    时间: 2006-8-20 01:42     标题: 戈壁 长城 绿洲 石窟---河西走廊

大漠,长河,落日,好
作者: 烧鸡    时间: 2006-8-20 03:37     标题: 戈壁 长城 绿洲 石窟---河西走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佩上几副图片就好了~~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6-8-21 00:55     标题: 戈壁 长城 绿洲 石窟---河西走廊

头晕啊
作者: 湘庄    时间: 2006-8-21 09:05     标题: 戈壁 长城 绿洲 石窟---河西走廊

我一直也想去这些地方。以后会去的。
作者: 小刀    时间: 2006-8-21 09:29     标题: 戈壁 长城 绿洲 石窟---河西走廊

木子叔你也发了图片在那边,要是文图配就爽了




欢迎光临 『风行户外论坛』 (http://www.szfx.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