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打击中国制造,美国究竟在怕什么?

打击中国制造,美国究竟在怕什么?

  宁南山

  怕你成为下一个我!

  特朗普掀起中美贸易摩擦,一是在为选举造势,二也是为了打击“中国制造2025”,计划对中国加征关税的清单,正是《中国制造2025》中十大重点领域。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为顺应世界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趋势和自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而提出的,也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本身并没有违背任何原则,只是美国为达到其遏制“中国制造”从大向强的转变寻求的借口而已。

  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主要来自于创新投入的增加和综合竞争优势,不是由技术转让带来的。

  与其说,美国误判了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决心,不如说忌惮中国制造业的崛起。

  这是为何?我们来看看中国制造的升级路线图。

  01真实水平

  2018年的中国制造,已经升级到了什么阶段?

  中国的人均制造业产值(注意是制造业,不是工业,制造业不包含采矿业,热水燃气等)已经显著超过发展中国家,呈现大幅领先的态势。

  和世界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比,我们的人均已经是他们的1.3-10倍。

  同时我国人均制造业产值已经达到了美日德发达国家工业三强的三分之一左右。

  中国制造业现在人均上已经和发展中国家拉开了差距,同时又离发达国家还有距离。我们已经处于往前一步就是发达国家的阶段。

  当2025年左右,中国人均GDP和人均制造业产值迈入发达国家最低门槛,中国模式一定会成为人类历史产业升级教科书。

  我们要自信地争夺中国制造的话语权,尽管总体不如美日德高端,但我们在很多方面是比他们先进的。也就是说既有他们超过我们的地方,也有我们超过他们的地方。

  贬低中国制造的人,已经形成了一套逻辑体系:“外国不是技术上造不出来,而是主动放弃”;“主动放弃的原因是因为利润低,附加值低,所以进行产业转移给中国做”;“中国制造在全球最低端,都是组装货”。

  听到这些信息的时候,第一反应往往会觉得好像真的是那么回事,但是这显然不是事实。中国制造在任何领域都不是全球最低端,如果中国制造是全球最低端,那么人均制造业产值远不如中国的工业大国墨西哥、印尼、土耳其、俄罗斯、印度、巴西处于制造业的什么端?地下室?

  真的“不是技术上造不出来,而是主动放弃”吗?

  比方说,智能手机里的处理器和基带芯片这种高附加值的产品,日本就造不出来,日本索尼、夏普、京瓷现在都还设计和生产智能手机,但是核心的处理器和基带芯片都要从美国进口。

  再比如说,支线民航客机我国的ARJ21于2002年立项,2015年底交付到现在已经商业飞行两年多了。

  而日本的支线民航科技MRJ于2003年立项,还要等到2020年才能交付。这导致2018年1月,失去耐心的美国东方航空公司决定取消2014年9月下的40架MRJ订单。

  实际上,根据媒体报道,在2011年的时候,由于当时负责进行MRJ研发的日本三菱集团进展缓慢,美国波音公司曾经向三菱研发中心前主管建议,直接使用波音737的座舱,被有骨气的日本人拒绝,坚持自主研发。

  到现在,MRJ的研发成本超过当初预估的接近2000亿日元(118亿人民币),膨胀至近5000亿日元(245亿人民币)。为了加快研发进度,三菱重工社长宫永俊一于2018年1月采取大量聘用外籍技术人员的方针。

  目前MRJ约2千名研发人员中,外籍研发人员超过600人,占比高达30%。

  日本研制一款支线民航客机,时间一再拖延,成本一再追加,现在不得不依靠外籍研发工程师,这是技术上落后中国的体现。

  再比如说,德国制造在我们眼中是高端的典型,但是,一个例子是大水深载人深潜作业设备,德国就造不出来。

  目前人类制造过的大水深载人深潜作业器,能够潜下去还能正常作业的就五个,美国的“阿尔文”号6000米,法国的“鹦鹉螺”号在1985年达到6000米,俄罗斯的和平号在1987年达到深度6000米,日本的深海6500在1989年达到深度6500米,还有就是中国的“蛟龙号”在2012年达到深度7062米。

  美国还造过下潜万米的深潜器,不过没有作业功能,只是探险用。

  上面只是个别例子,实际上中国能造,但是德国或者日本或者美国不能造的高端产品还非常多。

  所以正确的说法是,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横跨高中低端的超级工业大国。我们现在的短板是,高端产业上份额还不够高,我们目前还不能制造的东西还很多,还需要不断补强。

  02只会组装?!

  我们来看看中国制造的升级路线图。

  在过去的20年,中国制造在两个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一流。一个是家电产业,一个是消费电子产业。从这两个产业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中国制造的升级路线。

  虽然我们在家电和消费电子领域,打造出了美的、海尔、格力、华为、小米、联想、OPPO、VIVO等一批世界级的电子品牌公司,但是在中国网络上,这些公司一直处于被认为是只会组装。

  另外就是对于日本在家电和消费电子品牌领域的衰退,有很多人说“日本放弃了低端的家电和电子终端产品,转向了具备更高价值的核心零部件领域,掌握了价值链的更上游”,这种说法反而是得到了很多人赞同。

  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这是完全忽略了品牌和系统集成的高价值,低估了系统集成和工程的复杂性,完全忽视了掌握系统集成技术和能力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

  在商业竞争中,完成一个复杂精密的系统,同时还要做的比竞争对手更有竞争力,最终在市场上打响品牌,其实是一件高度复杂而困难的事情,是供应链、渠道、研发、管理、市场、物流、营销、仓储等综合能力的集合。越是复杂的系统,对综合能力的要求越高,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商业竞争力。

  一个国家掌握了设计、制造到品牌的系统工程能力,并且具备强大竞争力,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我们说的组装制造,只是打造品牌过程中一个环节而已。

  以家电为例,做有商业竞争力的家电品牌绝对不是什么低端。下图是欧睿国际发布的2017年全球白色家电份额,世界前五位是海尔、三星、LG、惠尔浦、美的。中国,韩国和欧洲品牌主导。

  实际上如果我们扩展到家电品牌世界前二十位,会发现都是中美欧日韩品牌,除了中国全部是发达国家。

  和充分说明,家电这样的消费品牌,要做好并不容易。

  以格力为例,做系统集成和品牌,能给一个国家带来巨大的价值。如果单看制造业企业,格力2017年净利润可排在日本第四位,仅次于丰田、日产和本田。还可以排在德国工业企业第8位,仅次于戴姆勒、宝马、西门子、大众、拜耳、巴斯夫和大陆集团。

  当然,多说一句,我们把格力放到美国比较一下,就能感受到美国的强大了。格力的净利润在美国能排在制造业的第26位。

如果我们看格力的毛利率,更是高达30.43%,这是全球同行业最高水平之一,这些钱都流入了中国人的腰包。

  剩下69.57%的营业成本还包括一部分研发支出、格力五万多工人工资、投资工厂、办公楼、设备带来的资产折旧,购买原材料的运输费用等等,这些钱也是花在中国国内了。

  因此虽然格力没有公布零部件采购费用,但是这个值肯定是低于69.57%的。也就是说,格力掌握了系统集成和品牌,即使所有的部件,包括空调外壳全部100%进口,中国仍然可以从一部空调获取40%的产值,这是做任何一个空调零部件都达不到的收益。

  另外,中国家电品牌向上走的空间还很大,虽然我们在本土市场反攻成功了,但是在海外市场品牌知名度还不高。

  来自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累计出口空调4267.1万台,同比增长9.8%,规模创历史新高,但是其中大部分是贴牌代工,品牌出口仍然不多。

  我国家电领域在打响海外品牌方面,是做的不如我国智能手机品牌的。

  2017年智能手机前十位只有中美韩三家了。以2017年9月IHSMarkit出具的详细物料成本报告,一部64Gb版本的Iphone8手机,物料成本为247.51美元,大约1671元人民币。而iPhone8的售价高达5000多人民币。

  做系统设计和品牌的增加值占到了手机的70%。对于华为、OPPO、VIVO、小米等也是一样。

  所以对一个国家而言,只要是会做系统设计、制造和品牌,做出了能够有市场竞争力的智能手机,哪怕物料100%进口,也能产生巨大价值,养活从工程师、物流人员、工厂工人到手机专卖店销售员等大批国民。

  而且获取的价值,能够随着品牌的中端化和高端化而不断提高。

  一个在OPPO手机专卖店卖手机的小弟或者小妹,每卖出一台手机提成可能高达200元人民币,实际上他或者她也是我国企业掌握了系统集成能力和品牌提升的受益者,以前卖山寨机,他可能卖一部得200元提成吗?显然不可能。

  事实上,不只是OPPO,国内其他手机大厂,VIVO、小米、华为等,工资都不低。中国如果要找一个大学生工作几年后,工资普遍在20万人民币以上的行业,智能手机肯定是其中一个,这是系统集成和品牌带来的价值。

  系统设计、制造和品牌是如此重要,富士康仅仅是做系统集成中的一个环节:代工制造。

  就给中国创造了上百万个工作岗位,工人工资普遍可以达到4000元以上。

  这也是很多人对中国制造的误解,以为中国制造只有组装代工这一个环节,完全意识不到系统设计、供应链管理、营销、品牌等带来的巨大价值。

  我们再从一张图可以看出来,退出产值空间巨大的系统设计和集成领域有什么影响。下图是世界银行的日本制造业增加值,1995年巅峰时期的制造业产值是1.279万亿美元,到了2015年制造业增加值是8924.76亿美元,下滑了30%。

  实际上,日本还在一个大型系统集成领域占据优势,那就是汽车。为什么说汽车产业对于日本是命脉,看《财富》2017世界五百强里面的日本企业就知道,制造业净利润前四强是丰田、日产、本田、斯巴鲁。

  如果日本从汽车系统设计和品牌败退,放弃了高价值的汽车设计和品牌业务,转向只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产值不会是现在的八千多亿美元,人均也绝对不会是现在的三万多美元,而是会进一步下滑。

  03下一个阶段

  掌握了系统和品牌,中国的下一步必然是逐渐攻克零部件市场份额,对于地球上90%的国家,他们是永远没有能力做出一个全球前三的品牌的。

  一些发达国家,有的能在部分领域打造出品牌,他们也并没有野心去把所有零部件攻克自己设计制造。

  对于规模不是很大的国家而言,做系统设计和品牌带来的产值已经非常丰厚,他们完全没有必要,本身也没有能力去做垂直整合掌控所有上游的零部件设计制造。

  但是中国不一样,中国产业升级第一步是横向在所有领域都在进军系统设计,掌握系统能力除了我们已经有所成就的消费电子、家电、高铁、航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电网、通讯网络以外,还有两个攻坚战:

  一个是包括大飞机和支线客机在内的民航飞机产业;

  另一个是人类最大产业:汽车产业。

  尤其是汽车产业,工业命脉,德国和日本最大的工业公司都是汽车公司。

  其他在工程机械、医疗设备、化工装置、船舶、精密机床、机器人等领域我国进展较慢,还在系统领域艰难攻关。

  先不要纠结于某某发动机、某某设备、某某零部件是进口的,掌握了系统设计,打响了品牌,做出性能在中高端水平的系统,实际上就已经可以掌握该产品产业链约一半的产值了。

  当然对于有十四亿人口的中国而言,仅仅做系统是不够的。掌握了系统设计能力之后,第二步一定是纵向进军上游,实现对全产业链的掌控。

  这里面最为艰难的,就是我国每年要花费2000多亿美元的第一大进口工业品集成电路,其他还有发动机、轴承、OLED面板、玻璃基板、汽车零部件等等。

  我们也要有信心:掌握了品牌和系统设计,手里有了份额和市场,必然会带动零部件产业发展。

  中国所有的产业,呈现出一个非常清晰的客观规律,中国公司越是在系统和品牌占据优势的,上游的国产零部件产业就越强大。

  把国产汽车零部件产业和国产消费电子零部件产业做个比较。《美国汽车新闻》(AutomotiveNews)发布的2017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中国只有五家入围,只占5%。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全球每年卖出9000多万辆汽车,而其中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只有1000多万辆,份额只有全球大约12%。

  而消费电子领域,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中国品牌全球份额都在20%以上,智能手机品牌全球份额更是超过了50%。

  因此即使是对供应商要求最高最苛刻的苹果,其2017年200大全球供应商,中国也有超过20家,占比超过了10%。

  而在我国拥有巨大优势的家用电器产业,零部件领域我国就几乎已经全部国产化。以家用空调为例,甚至可以说除了价值占成本1%的MCU以外,零部件几乎实现完全国产化了。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比较。把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和电子零部件产业比较,汽车工业是人类最大的产业,远比电子工业规模要大,大到什么地步呢?

  全球电子产业只有两家公司营收过千亿美元,苹果和三星,而汽车产业营收过千亿美元的公司有十家。

  按照2017年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榜,中国营收过100亿人民币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只有18家,而对比下,我们电子产业上游营收过百亿的公司有多少家呢?

  京东方、华星光电、深天马、信利国际、比亚迪电子、合力泰、欧菲光、蓝思玻璃、伯恩光学、欧菲光、舜宇光学、海思、紫光展锐、立讯精密、瑞声科技、歌尔股份、东山精密、深圳欣旺达、惠州德赛、东莞ATL….这就已经有20家了,事实上,如果把光缆供应商亨通光电什么的算进来会更多。

  相对空间更小的电子零部件产业居然诞生了更多的国产巨头。

  所以中国的制造业产业升级路线图其实是非常清晰的:先掌握系统设计和品牌,再逐步向上游扩展。

  而这个是需要时间的,所以你总是能在各种网络留言上看到,某某子部件,某某核心零部件是进口的。但是要相信,只要掌握了系统设计能力,以我国的垂直整合能力,上游的逐渐攻克只是时间问题。

  以核电为例。2017年,我国三代核电技术国产化率总体达到85%左右。

  而在2008年,三代核电系统综合国产化率只有30%。也就是说,2008年的时候我们会做系统设计了,但是零部件70%还是需要进口。经过9年的努力,到2017年终于突破85%了,而且在远期全部具备量产能力后,将能够达到90%,剩下10%都是国际通用,价格透明的设备。

  从2008年到2017年大约10年的时间,三代核电零部件国产化率从30%提高到90%,其实速度是很快的。

  实际上,中国所有的产业,只要系统设计和品牌做好了,上游的零部件一定会快速国产化,而一旦国产化了,由于中国零部件供应商在规模方面的绝对优势,国外企业大多会份额下降甚至逐渐退出市场,这是客观的发展规律。

  因为吃透了系统的工作原理,真正掌握了系统的设计和制造,就能很清楚的知道“我需要什么样的零部件”,会迅速的带动国产零部件发展。

  除此之外,掌握了品牌和系统市场份额的公司,还可以形成内部循环的态势。以格力空调为例,他们占了全球空调30%的份额,而格力现在在自己搞机器人和智能装备,很显然,全球空调30%的生产线会自动成为格力机器人的市场,而其他公司机器人会被逐渐排除在外。

  同样的还有美的公司旗下的库卡机器人,也是一个道理。

  这也是为什么发达国家非常警惕和恐惧中国开始做系统设计和研发的原因。2017年,我国C919大飞机首飞成功,实际上我们仔细的看C919的供应商,尤其是核心零部件、发动机、航电系统、飞控系统,几乎都是来自国外合作,也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和嘲笑,“就是个组装货”。

  实际上,C919作为第一架自主设计制造的大型客机,只要中国掌握了系统设计集成技术,就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步。只要系统设计能力一掌握,打响了商飞的品牌,大飞机产业链差不多一半的价值就到手了。更何况C919的初始国产化率并不低,可以达到50%,随后5-10年各种子部件就会迅速全国产化。

  最后,查询世界银行官网,2015年全球制造业产值是12.157万亿美元,而中国是3.25万亿美元,占全球26.73%,保持6%的增速。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产值占到全球40%-45%是可能的。

  从系统集成到上游的漫延,是中国制造正在走的路。
漂泊不是一种不幸,而是一种资格;

漂泊的不一定是身体,也许只是幻想和梦境;

渴望漂泊的人,唯一不飘的是那颗鲜活的心。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