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乌孙复求婚,汉朝“以楚王戊之孙解忧为公主,妻岑陬。”很快军须靡去世,又嫁其堂弟号称“肥王”的翁归靡。解忧公主与翁归靡应该很恩爱,生有几个子女。

解忧公主十七八岁到乌孙,先后嫁了三个乌孙王,生育的子女在西域颇有成就,长子元贵靡为乌孙大昆弥,次子万年做莎车王,三子大乐为乌孙左大将,长女第史嫁龟兹王降宾,小女素光嫁乌孙翮侯。

解忧公主在乌孙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个人魅力活跃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极力配合汉朝遏制匈奴,为汉室和乌孙关系巩固做出贡献,为西域各族与汉族融合、了解、团结做了不懈的努力,对丝绸之路的畅通起到重大作用。解忧公主时期对汉文化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乌孙和西域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解忧公主七十岁上书,尽言思乡之苦,愿落叶归根老死故乡,公主上书言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天子闵而迎之,公主与乌孙男女三人俱来至京师。是岁,甘露三年也。时年且七十,赐以公主田宅、奴婢,奉养甚厚,朝见仪比公主。后二岁卒,

看《后汉书》,解忧公主和她的侍女冯嫽在乌孙在西域的故事很是感人,弱弱的女子的苍茫辽阔荒漠亲人远距万里的异域,与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融汇在一起,在西域那些绿洲间奔波斡旋平息干戈,其胸怀胆量智慧心胸让人肃然起敬。

中国古代和亲公主有许多,而解忧公主在我国历史上应该是最成功的,也是贡献最大的一位和亲公主,其影响范围及历史作用是王昭君、文成公主们所无法相比的。




IMGP9137.jpg

TOP

IMGP9143.jpg

                                                 和  静

离开风光宜人的那拉提去和静县,一路的高山苦寒路段,最高海拔在3800米以上风大天晦暗,还遇到飘雪,公社把车里的暖气打开才不至于发冷。车子好像穿越无数个大山,在之字形的山体上、在没有尽头的高原上、在深深的峡谷爬行奔驰,坐车我们很疲乏,更不要说开车的公社和他的爱车的疲劳就更是无以复加。横跨天山山脉,能看到不同的地形地貌感受不同的季节冷暖寒暑,新疆之大不仅仅表现在地域的广袤,其气候的无常多样也让人应接不暇讶然失色。

天山是南疆北疆的天然分界。穿越天山山脉,我们进入南疆。

和静在汉朝时属西域三十六国的焉耆国。现在则是矿、水泥的大县,快到和静县城远远的就能看到灰蒙蒙被罩住的绿洲、看到进入南疆的第一个城市;一路经过的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都如此,污染笼罩了绿洲,开发无尽的宝藏,我们将付出惨痛的代价。生态原本就极其脆弱的绿洲能坚持多久呢?

TOP

                                           龟  兹

龟兹国,王治延城,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大都尉丞、辅国侯、安国侯、击胡侯、却胡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左右力辅君各一人,东西南北部千长各二人,却胡君三人,译长四人。南与精绝、东南与且末、西南与杅弥、北与乌孙、西与姑墨接。能铸冶,有铅。东至都护治所乌垒城三百五十里。

                                             《汉书•西域传》

出和静经焉耆、库尔勒、轮台至库车,我们步入天山以南广大疆域。

库车,古西域三十六国之龟兹国;汉时西域都护府设于此;唐时安西都护府驻地;五代至宋称龟兹回鹘;元明时期改称亦力巴力;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定名库车,设库车办事大臣。1884年设库车直隶抚民厅,辖现沙雅、新和县境;1902年改设库车直隶州,归属阿克苏道,辖沙雅县1913年改设库车县,1922年隶属新疆省第四区行政都察专员公署;1950年属阿克苏专区,设库车镇,1971年隶属阿克苏地区




IMGP9354.jpg

TOP

untitled.jpg

解忧公主的大女儿弟史,在龟兹王绛宾一再求婚后,结为夫妇。公元前65年(汉元康元年)夫妻同至长安朝贺。汉宣帝赐给龟兹王及夫人印缓。“夫人号称公主,赐以车骑、旗鼓,歌吹数十人,绮绣杂增琦珍凡数千万。留且一年,厚赠送之”。后来,龟兹王又多次来汉朝觐见。绛宾喜欢汉人的衣服和制度,回国后,仿汉式“治宫室,作徼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绛宾死,子丞德继位,自称汉外孙,直到西汉末年仍不断来觐见。汉皇室待之甚厚。

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班超击服受匈奴控制的龟兹,废龟兹王尤利多,立白霸为龟兹王,自此白姓在龟兹统治800年。

班超是一位功勋盖世的卓越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法国丝路史研究权威努尔夫人在其《丝绸之路》专著中特别指出:“在30年不知疲倦的征战中,班超在中亚的影响几乎无所不在,而他进行的征战几乎是常胜不败的。”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后汉书•班梁列传》

班超少年时有大志,“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班超在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从窦固击北匈奴,旋奉命率吏士36人赴西域,攻杀匈奴派驻鄯善、于阗之使,废亲附匈奴的疏勒王,巩固了汉在西域的统治。汉建初三年 ,班超率疏勒、于阗等国兵大败姑墨(新疆阿克苏)的侵犯,又上疏请兵,欲平定西域。从章和元年(公元87年)到永元六年(公元94年),班超陆续平定莎车、龟兹、姑墨、焉耆等国,西域遂平,以功任西域都护,封定远侯。班超凭借自己高超的外交手段和军事智慧,攻城伐国,一统西域。当年他投笔从戎万里封侯的梦想终于实现,在后汉书中有其一席之地。班超在西域31年,汉和帝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班超终于回到洛阳,一个月后与世长辞,七十一岁。

班超的父亲班彪是东汉史学家,写成《后传》60余篇,斟酌前史,纠正得失,为后世所重。

班超的哥哥班固修成《汉书》,史料多依其父,实际上是班彪修史工作的继续。

班超的妹妹班昭是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汉书》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长班固死后独立完成的。班昭晚年所作《女诫》为女四书之首。

班超的儿子班勇,汉时,西域三通三绝,至班勇以长史重平西域,自此遂不复绝。

TOP

                                      天山神秘大峡谷

往库车北行70公里,铜厂河两边的山体颜色渐渐泛红,到天山神秘大峡谷门口,山的红色灼人眼目。大峡谷由红褐色的巨大山体群组成,当地人们称之为克孜利亚(维吾尔语意“红色的山崖”),峡谷南北走向,末端稍向东弯曲,全长5000多米,经亿万年的风雨剥蚀,山洪冲刷而成,走进峡谷,巨大的山体两侧内拱形成高大的穹窿,人变得极其渺小,走在湿湿的沙地上悄无声息,有细细的山间水弯曲流过,远处有涔涔泉水声声入耳。在新疆这个缺雨少水的地域,身处如此湿润凉爽的峡谷中,浑身的汗毛孔张开无声地吸吮着空气中的水汽。谷内山体陡峻,悬崖绝壁,奇峰异石,千姿百态,凭自己的想象幻化出各种物象。峡谷随山势变化,忽而宽阔,忽而细狭,最宽处53米,最窄处0.4米,仅容一人侧身而过。




IMGP9152.jpg

TOP

谷内有盛唐时开凿的阿艾石窟,石窟距地面30米,有人工石阶可上,无奈写有告示不得入内。

阿艾石窟是唐代汉人所建,石窟内容所反映是中原大乘佛教的净土思想,与龟兹多为小乘佛教思想有差异。

龟兹是北传佛教中心之一,佛教十分发达,与于阗是西域南北两大佛教圣地。龟兹目前遗存的500多石窟和寺院遗址是最好的证明。

铜厂河谷是龟兹的铁、铜生产基地,也是通往天山以北的孔道,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十分重要。这一带有不少的采矿冶炼的工匠和守关驻防的官兵,他们仍尊奉着中原的大乘佛教信仰,他们联合开凿洞窟成就信仰。




IMGP9180.jpg

TOP

                                                             克孜尔千佛洞

库车向西70公里是拜城县的克孜尔千佛洞。去的路大部分是沙蹟和荒原,翻过天山山脉中段的雀尔塔格山,一片小小的绿洲呈现在眼前,木扎提河蜿蜒流过,刚刚经过荒芜的大地,突然进入山水依傍的绿洲,让人心情为之豁然开朗。洞窟建在木扎特河东岸的明屋塔格山峭壁上。山岩呈赤色,石窟因名克孜尔,取维语“红色”之意。

洞窟依山而建,开凿在断崖绝壁上,洞窟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想昔日僧侣云集香火鼎盛梵音缭绕的佛教圣地,后经历宗教更迭,风沙雨雪侵蚀,外国考古队的盗窃剥割,克孜尔千佛洞满目凋敝,惨不忍睹。现在保存壁画的洞窟有80多个,壁画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 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东汉末年(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壁画跨越了古龟兹国佛教信仰由小乘向大乘过渡的漫长时期。风格融会贯通了中亚健驮逻和我国中原的佛教艺术,并开创了影响中原石窟的“龟兹风”。其菱形格本生、因缘故事画堪称世界佛教石窟之最。

在克孜尔石窟的菱形格中,除了因缘故事之外,最引人入胜的是本生故事,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本生故事题材丰富,数量众多,在我国现存的石窟壁画中居于首位。




IMGP9278.jpg

TOP

克孜尔第38号窟的这种菱形格图,在龟兹的石窟中典型且普遍。每一个菱形格都以单幅画面叙述了一个本生故事或因缘故事,有多少个菱形格,就有多少个故事。

所谓本生故事,是释迦牟尼成佛前,历经550次生死轮回中的善恶故事,宣扬“因果报应”、“苦善修行”。因缘故事则是表现释迦牟尼佛陀教化弟子及善男信女的故事。反映佛教经典的本生故事画,艺术水平高超,别具一帜,而且数量比敦煌、龙门、云岗三石窟的总和还要多出一倍。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日本和德国的探险队将洞窟内的壁画切割下来成箱运走,我们现在研究克孜尔千佛洞壁画是要去德国的博物馆才能看到实物。




1247191584.jpg

TOP

IMGP9276.jpg


鸠摩罗什

进入石窟大门,迎面有鸠摩罗什黑色雕像。历史上鸠摩罗什与克孜尔石窟并无联系,因其母是拜城人且是虔诚的佛教徒,鸠摩罗什是龟兹的高僧大徳,故立像标榜。

鸠摩罗什(344—413年)出生在古龟兹国。其父鸠摩罗炎,天竺人,家世显赫世代为相,本应嗣继相位,他不但推辞不就且毅然离家,东度葱岭到龟兹国,龟兹王白纯敬慕他的高德亲自在郊外迎接,并延请为国师。鸠摩罗什的母亲耆婆是龟兹王白纯的妹妹,聪敏才高,过目不忘且解悟其中妙义,虽年芳二十,有各国显贵竞相提亲,一概拒绝;待鸠摩罗炎出现却十分倾心,决意下嫁。

耆婆怀孕时,记忆力和理解力倍增于前,且无师自通天竺语;有阿罗汉达摩瞿沙说:“这必定是怀有智慧的孩子,舍利弗在母胎时,其母智慧倍常,正是前例。”罗什出生后,其母顿忘天竺语。


耆婆生下罗什不久即想出家,“夫未之许。遂更产一男名弗沙提婆。”(《高僧传》南梁慧皎和尚)

耆婆出城时看到荒冢间枯骨四处散落,思惟色身是苦本,立誓出家修行。并绝食六日,气衰力竭命若游丝,“夫乃惧而许焉。以未剃发故犹不尝进。即敕人除发。乃下饮食。次旦受戒仍乐禅法。”耆婆佛心坚定,绝食、剃发才饮食、受戒。

公元351年,7岁的鸠摩罗什随母出家,“从师受经日诵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万二千言。诵毘昙既过。师授其义。即自通达。无幽不畅。”一偈有32个字,千偈即32万字,日背32万字,罗什应是神童了,背诵完《阿毘昙经》老师为其释义,没想罗什已经通晓妙谛,不须逐句指点。

耆婆是龟兹王妹,生怕全国的特别供养影响修行道业,遂带9岁的罗什出去躲避。渡辛头河(即现在的印度河),到罽宾(汉时西域国名。在北印度。新称迦湿弥罗。即今克什米尔一带。),在名僧盘头达多(蘮宾王堂弟)处学习佛经。盘头达多每每称赞罗什的神慧俊才,蘮宾王听说,请罗什入宫,同时召许多论师一同问难于罗什,结果均被其折服,蘮宾王以上宾之礼待罗什,“所住寺僧乃差大僧五人沙弥十人营视扫洒。”

12岁时,又同母亲一起返回龟兹。回国途中,先后在沙勒国(现在新疆疏勒县)、温宿国(现在新疆乌什县)修学小乘与大乘,“声满葱左,誉宣河外”,龟兹国王亲至温宿将鸠摩罗母子迎归国内。并专门为他铸造了金狮子座,并请他升座说法。“西域诸国咸伏罗什神俊,每至讲说,诸王皆长跪坐侧,令罗什践而登焉。”(《晋书列传六十五艺术》)罗什每每说法,西域各国国王跪在座侧,让罗什踏着他们身体升座,并跪在他的座侧听讲。

罗什年二十于王宫受具足戒,后往龟兹王新寺,诵读于寺侧故宫中得到的《放光般若经》,又往雀离大寺(又称昭怙厘大寺、苏巴什寺)读大乘经论。罗什于359—385年间,在龟兹宣扬大乘佛教。据《高僧传》卷二《晋长安鸠摩罗什传》记:罗什“广诵大乘经论,洞其秘奥,龟兹王(白纯)为造金狮子座,以大秦锦褥铺之,令什升而说法。”

罗什在西域渐渐名声大振,而且中原统治者亦听说其人。

前秦苻坚建元十八年九月(公元382年),苻坚派遣骁骑将军吕光率七万大军龟兹,临行前苻坚在建章宫的饯别宴上对吕光说:“若获罗什,即驰驿送之。”

“光军未至,罗什谓龟兹王白纯曰:‘国运衰矣,当有勍敌从日下来,宜恭承之,勿抗其锋。’纯不从,出兵距战,光遂破之,乃获罗什。光见其年齿尚少,以凡人戏之,强妻以龟兹王女,罗什距而不受,辞甚苦至。光曰:“道士之操不逾先父,何所固辞?”乃饮以醇酒,同闭密室。罗什被逼,遂妻之。光还,中路置军于山下,将士已休,罗什曰:“在此必狼狈,宜徙军陇上。”光不纳。至夜,果大雨,洪潦暴起,水深数丈,死者数千人,光密异之。光欲留王西国,罗什谓光曰:‘此凶亡之地,不宜淹留,中路自有福地可居。’”(《晋书列传六十五艺术》)

吕光大军未至,罗什劝白纯:“龟兹的国运将衰,有敌从东方来,你应恭敬的迎接,不要反抗”,白纯不听,派兵抵抗,被吕光击败,杀白纯,立起弟白震为龟兹王。吕光看罗什年纪不大,当作凡人戏耍,强逼罗什与其表妹龟兹公主成亲。罗什怎么也不肯答应,吕光就设计,给他灌酒,灌完后将其与表妹关在一间密室里,可怜鸠摩罗什酒后破戒。

公元385年吕光率军返国,中途在山下扎营,罗什对吕光说:“不可在此地停留,否则全军将狼狈不堪,应把军队迁往高处。”吕光不予理睬,是夜大雨,洪水而至水深数丈,兵士数千人死。吕光暗自感到罗什的神异。

吕光打算留在西域,罗什告诉吕光:“这里是凶险死亡之地不宜久留,中途一定有福地可以居住。”吕光听从了罗什的建议,大军到达凉州(现在的甘肃武威)时,听说苻坚已被后秦的姚苌杀害,吕光下令三军缟素服丧,并自立为帝,国号“凉”,史称后凉。

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鸠摩罗什到了长安,后秦王姚兴封他为国师。“什为人神情朗彻傲岸出群。应机领会鲜有伦匹者笃。性仁厚泛爱为心。虚己善诱终日无倦。姚主常谓什曰。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若一旦后世。何可使法种无嗣。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自尔以来不住僧坊。别立廨舍供给丰盈。每至讲说常先自说。譬喻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姚兴常常对罗什说:“大师聪明超群,悟性绝伦天下第一,你一旦过世,法种不能断绝。”遂派十女逼迫罗什接受,并另立屋舍它住。每逢升座布经讲义罗什常语重心长地说:“莲生在烂泥之中,只需采摘莲花,不取烂泥。”但还是有人对罗什有轻慢之心欲效仿,罗什集合众人在盛满针的钵前,说:“如果各位能像我一样吞下这钵针,就可以学我的行为,否则希望大家谨守戒律莫生妄想”,话毕将满钵铁针吞下,与平时吃饭一样,诸僧羞愧又服气。

鸠摩罗什在长安逍遥园立译场,组织了800多人的庞大翻译机构,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翻译出各种佛经,翻译佛经的总数,依《出三藏记集》载,共三十五部,二九七卷;据《开元录》载,共七十四部,三八四卷。他在介绍佛教哲学思想、文字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在我国佛教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与真谛、玄奘、不空并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翻译家。

TOP

IMGP0253.jpg


“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高僧传》)

公元413年,感知大限即近的鸠摩罗什,对众人起誓:“假如我所传的经典没有错误,在我焚身之后,就让这个舌头不要烧坏,不要烂掉!”不久,鸠摩罗什圆寂,在逍遥宫依佛制焚身,火灭身碎后,惟有舌头完好无损。

我们后来在回程时,专门去武威北大街鸠摩罗什寺看了大雄宝殿后面舌舍利塔(又称罗什舌塔),这正验证他的誓愿,也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思。舌舍利塔为空心,八角十二层,高32米,塔座八角,周长25米,高2米,全部条砖叠砌。塔基四周有砖砌花栏宇墙。塔底层比其他各层较高,门朝东开。塔最上层东设小龛,龛供佛像。塔顶形似葫芦宝瓶,每层都有平砖砌叠的腰檐,塔始建于公元488年,塔内藏有鸠摩罗什舌舍利一粒,碎身舍利五粒,释迦摩尼佛铜像一尊,大藏经一部,鸠摩罗什塑像一尊等。

鸠摩罗什寺四周是极热闹繁华的街道、店铺,武威藏学研究会吴生华先生的一句偈语说的好:“胸中若有山林气,何妨门前车马喧”。

鸠摩罗什天赋异禀、愿力深广、一生坎坷忍辱负重,经历传奇,是伟大佛教思想传播者,真正是学贯中西,梵文中文均可以流畅应用,他译的经文一改以往翻译过于拙朴艰深的文风,不但充分传达原文的旨意,而且文笔流畅洗练,文辞婉约清丽。

鸠摩罗什在龟兹和凉州的两次破戒,并没有消弱他在佛学翻译领域的地位和权威。关于鸠摩罗什的破戒由于史籍记载的混乱差异,后人争论颇多。

TOP

IMGP9285.jpg


10月1日,午饭后去库车原世袭回部亲王府。王府在库车老城中心位置,坐北朝南,建筑既有汉族风格,也有维吾尔族风格。

14岁承袭王位的达吾提·麦合苏提是第十二代新疆“库车王”,现在应该有90岁,王府旁边有一小院,枝繁叶茂,供其颐养天年。他的祖先阿奇木伯克(头领)米扎尔鄂对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中有功,受到清乾隆皇帝表彰,并授予亲王衔,世袭王位。到达吾提麦合苏提已历经250多年。

清乾隆年乾隆二十三年正月(1758年),在确认阿睦尔撒纳在俄罗斯出痘身死后,乾隆皇帝下谕征讨霍集占。

命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阿克苏、拜城和库车三城的阿奇木伯克米尔扎鄂对“为前导帅师讨霍集占。五月,师至库车,霍集占所属头人阿卜都克勒木城守。雅尔哈善督师合围,断其水草,城贼出战,屡败之。”霍集占入城后,便杀戮鄂对在城中的亲属。霍集占欲纳鄂对之妻热依姆为妾。热依姆不从,被囚于高楼,日加凌辱,其二子一女被叛军从城墙上抛下而死。“六月,败援贼于托木罗克。霍集占自将八千人,具最精巴拉鸟枪,行阿克苏戈壁来援。雅尔哈善督兵战库车南,斩千余级。霍集占负伤入库车,获其纛。库车依冈为城,以柳枝、沙土密筑甚坚,炮攻不能入。提督马得胜策穴地入城,距城北一里为隧,已及城。雅尔哈善督之急,我兵夜秉燧入穴。城贼见火光,于城内为横沟,水入隧,我兵皆没。头人鄂对告雅尔哈善曰:“库车食且尽,霍集占必出走。城西鄂根河水浅可涉,北山通戈壁走阿克苏。宜分兵屯此二隘,霍集占可擒也。”雅尔哈善以鄂对新降,不可信。越八日,霍集占乘夜引四百骑启西门,涉鄂根河遁。又数日,阿卜都克勒木复夜遁。余头人阿拉难尔等率老弱出城降。雅尔哈善杂讯城人,谓沙呢雅斯等五人为阿卜都克勒木死党,因杀之。”
(《清史稿》列传一百一)

米尔扎鄂对入城后,手刃霍集占党羽三十余人。

雅尔哈善围攻三月,仅得一空城,乾隆帝得讯,十分震怒,命将雅尔哈善逮京议斩;以工部尚书纳穆札尔代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户部侍郎石三泰为参赞大臣,受兆惠节制。

库车阿奇木伯克米尔扎·鄂对协助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米尔扎·鄂对之孙米尔扎·伊萨克协助清军平定张格尔叛乱,并亲手活捉张格尔押解京城。

TOP

IMGP9287.jpg


乾隆皇帝为表彰米尔扎·鄂对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中做出的功绩,在北京紫光阁画像并亲手用满、汉两种文字题写其功勋要点,乾隆皇帝册封他为“一品扎萨克达尔汗”。紫光阁挂像是当时的清政府对个人的最高肯定,是一种莫大荣誉。


紫光阁在明时是皇家演武的场所,明朝的皇帝在这里观看射箭比武,到了清朝,这里又成为皇帝殿试武进士和检阅侍卫大臣的地方,名曰平台,后来废台建阁,取名“紫光阁”。

功臣像总计二百八十幅。目前存世仅二十幅。除少数几幅私人收藏外,大多数为世界各地公私博物馆收藏。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将紫光阁占为侵略军的司令部,画像烧的烧,抢的抢,剩下多流落欧美。

TOP

木子的强帖-----一贯的娓娓道来,细腻的笔锋,捕捉要点的摄影。

慕名的公社的大活动始终没机会参加成。。。。

新西兰南岛北岛自驾游自由行专业领队。

微信: james-nz

TOP

到苏巴什佛寺遗址是下午五点了,太阳被空气中的污染物阻隔着浑身不适。遗址门口空无一人冷冷清清,佛寺在库车东北方向20公里处,又称昭怙悝寺,亦称苏巴什大寺。在库车县城以北偏东大约20公里的地方。



IMGP9332.jpg

TOP

《大唐西域记》记载:“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隔一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釐寺,而东西随称。佛像装饰,殆越人工。僧徒清肃,诚为勤励”。

遗址介绍里说:“佛寺始建于魏晋(公元三世纪),隋唐(6—8世纪)盛极一时:唐贞观二年(628年),中原高僧玄奘印度取经至此,滞留两月有余。七世纪中叶,唐安西都护府移设龟兹后,内地高僧云集,佛事兴隆,晨钟暮鼓,燔火不绝,九世纪曾遭战火所焚,渐趋衰微,13至14世纪被废弃。

佛寺东寺主要由佛堂、僧房、北中南三塔组成;西寺建筑较多,以北中南三塔和南部寺院为主,北塔分布有佛洞,内残存壁画和龟兹文题记。

该佛寺遗址考古成果颇丰,二十世纪初,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曾在西寺挖掘一舍利盒,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1907年法国伯希和也曾发现七个;1958年北京大学黄文弼先生在西寺殿堂内曾发现大量陶器、铜钱、铁器、木简、经卷等。1978年县文物部门在西寺中塔基底发掘一具女尸骨架,婴儿骨殖及其它随葬品,现藏于库车龟兹博物馆。”



IMGP9313.jpg

TOP

玄奘到达龟兹国后,“时为凌山雪路未开,不得进发,淹停六十余日”(《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苏巴什佛寺在鼎盛时期,这里的僧众多达万人,许多内地高僧云集于此讲经学法。玄奘每每出行讲经,龟兹国王都会亲自送行,并且让玄奘踩着他的肩膀上马。

《大唐西域记》记叙:“东昭怙厘佛堂中有玉石,面广二尺余,色带黄白,状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之迹,长只有几寸,千余六寸矣,或有斋日,照烛光明。”

如今,夯土筑就的、历经千余年的苏巴什佛寺的残垣断墙依旧屹立在荒凉的戈壁滩上,无声地见证着西域的沧桑变迁、辉煌兴衰以及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

西寺最壮观的佛塔。佛塔塔基呈方形,塔基南有斜坡通道可直达佛塔的二层平台。佛塔由四个部分构成,在佛塔二层平台上有经过修复的原建于佛塔上方的中心柱支提佛殿,现残存后甬道,宽约1米,仅容一人通过。后甬道后壁上见有残存的壁画痕迹。这种中心柱型支提佛殿形制在整个阿克苏地区石窟佛寺建筑方式上为仅存的一处,是龟兹地区佛教石窟与佛教寺院在地域化过程中的独创。佛塔现残高约13.2米,巍为壮观,是西区寺院建筑群中目前保存最好。

佛寺建筑布局错落有致,气势雄伟。从现存的佛寺群落中可以想见当年佛教昌隆时这座寺院的雄伟与繁华。

遗址在露天已经风蚀坍塌,透过雾霾能看到远处库车河的河床和散落在广袤荒凉土地上曾经的宫苑楼阁的残迹,心里空空荡荡不着边际,往昔的辉煌热闹只能凭空想象;每日黎明黄昏成千上万的僧侣同时唱出的梵音,曾经缭绕在殿堂空气中的烛烟,统统湮灭到历史的长河中;昔日西域小乘佛教的中心,龟兹国第一大寺,耆婆出家前聆听经文的地方,鸠摩罗什的修行地,玄奘的讲经处,在风吹日晒雨淋中改变了模样,西坠的阳光懒懒照射在废墟断墙,无声的发出长长叹息。




IMGP9311.jpg

TOP

本帖最后由 木子 于 2012-1-13 09:17 编辑

4d40cc3dh9f1ed69f18de&690.jpg

一个不寻常的舍利盒,盒的时代当在公元七世纪。舍利盒呈圆柱形,盒盖呈尖顶,像蒙古包。盒身直径37.7厘米,高31厘米。1903年被探险队带往日本,先由私人收藏,现存东京国立博物馆。这只合利盒为木制,盒身被红、灰白、深蓝三种颜色覆盖,还镶有一些方形金箔装饰,盒内仅存骨灰,外形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故一直蒙尘半个多世纪,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到了1957年,有人突然发现这只合利盒颜色层内有绘画痕迹,经剥去表面颜料,终于显露出盒上绘制的图像,使精美的乐舞图画重见天日,大放异彩。

舍利盒的体外贴敷一层粗麻布,再用白色打底,然后绘画。画的上面还涂了一层透明材料,制作十分精巧。盒盖上绘画四个演奏乐器的裸体童子,均为跪式。其中两个童子背上长着翅膀,一人吹筚篥,一人抱着类似五弦琵琶的弹拨乐器。这四个绘于盒盖四周的奏乐童子,分别跪于用联珠纹组成的四个圆圈内。他们手执乐器,神态天真祥和,造型丰满优美。全图虽然充满宗教色彩,但他们手中所持的龟兹乐器和外来乐器却反映出龟兹盛行乐舞艺术的实况,表现出社会世俗生活画面。

TOP

4d40cc3dh9f1edb5fd695&690.jpg


最令人惊叹的是,盒身周围彩绘着一队形象极为生动的乐舞图画,其排列编制似有大型歌舞戏的规模,这是一件十分罕见的反映龟兹音乐舞蹈(歌舞戏)艺术的珍贵形象资料。就其绘画本身,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TOP

4d40cc3dh9f1edd04c9c6&690.jpg


这幅乐舞图形成,队列,最前面有一男一女手持舞旄(或为幡幢)为先导,依次是六个手牵手的舞蹈者和一位舞棍的独舞者,接着是一组由八人组成的乐队,最后是一持棍独舞者在做旋转动作,其左右有三个儿童拍手助兴,整个画面由二十一个人物组成。

TOP

4d40cc3dh9f1ef826018e&690.jpg


关于舍利盒详细介绍有杨之水《龟兹舍利盒乐舞图新议》一书。

库车是这次新疆行看到最多维族人的城市,无论在吃烤全羊的餐馆,还是在人头攒动货品琳琅的乌恰农贸市场,真切感受到一些西域的气氛。库车再向西一步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南疆,但我们的行程计划到此为止,出发前我们已经给巴丹吉林的何师傅打了预付款。掉头去西域三十六国的渠梨国,如今的库尔勒。

TOP

本帖最后由 木子 于 2012-1-13 10:04 编辑

出差错了。

TOP

本帖最后由 木子 于 2012-1-13 10:09 编辑

怎么文字发表,有字母和数字在间杂期间?

TOP

木子的强帖-----一贯的娓娓道来,细腻的笔锋,捕捉要点的摄影。

慕名的公社的大活动始终没机会参加成。。 ...
深圳徕卡 发表于 2012-1-7 12:37



   谢谢徕卡来自新西兰的美誉。我此刻在与你距离较近的西澳大利亚的珀斯(PERTH).

TOP

大家互相间的距离就是几秒钟啊---强大的风行凝聚力!

新西兰南岛北岛自驾游自由行专业领队。

微信: james-nz

TOP

本帖最后由 木子 于 2012-1-31 10:21 编辑

                                         渠 梨 国

   “渠梨,城都尉一人,户百三十,口千四百八十,胜兵百五十人。东北与尉犁、东南与且末、南与精绝接。西有河,至龟兹五百八十里。”                                                     《汉书缠域传》
   库尔勒历史悠久,西汉时,库尔勒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称“渠梨国”。东汉后被焉耆国兼并,隋时设三品伯克管辖,民国六年(1917年)设库尔县佐,属焉耆管辖。民国二十八年设县。1954年设库尔勒专署。1960年库尔勒专署并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79年10月,改准设库尔勒市。
   西域屯田始自汉武帝太初末、天汉初,屯田的地区最早为轮台和渠梨。征和中,桑弘羊建议扩大轮台屯田,使与渠犁的屯田连成一片,但未被武帝采纳。昭帝用桑氏前议,命赖丹屯田轮台以东,因赖丹被杀,亦未解实现。宣帝时,郑吉屯田渠梨,以渠梨为基地,与匈奴反复争夺车师。
   “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置使者校尉,屯田轮台、渠犁,以巩固伐宛取得的胜利。

   汉武帝搜粟都尉(军职专管征集军粮事)桑弘羊上言:“:“故轮台东捷枝、渠犁皆故国,地广,饶水草,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与中国同时孰。其旁国少锥刀,贵黄金采缯,可以易谷食,宜给足不乏。臣愚以为可遣屯田卒诣故轮台以东,置校尉三人分护,各举图地形,通利沟渠,务使以时益种五谷,”在渠梨通沟挖渠屯田植农桑。以后历朝历代均有屯田事。
   即使汉武帝时后期,由于对西域征伐有经年,靡费巨大,特别贰师将军李广利两征大宛后,国力不逮,“海内虚耗”,加之汉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李广利在征讨匈奴行动中失利而降,汉武帝心力交瘁,“悲痛常在朕心”。汉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发《轮台罪己诏》下决心不再东征西讨,“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但是西域屯田的格局已经形成,包括渠梨在内的屯田地没有消失。

   库尔勒有香梨,不仅供应内地甚至出口海外。晋代葛洪撰《西京杂记》载:“瀚海梨,出瀚海北,耐寒不枯”。葛洪指得就是库尔勒香梨。历代被作为贡品由帝王诸侯所享用。库尔勒香梨香气浓郁、皮薄肉细、酥脆爽口、汁多渣少、色泽鲜艳的特点,不但具有营养价值,且可药用。库尔勒香梨性寒味甘,具有“润肺、凉心、消疾、解毒疮、驱毒、切片贴烫火伤止痛不烂的功效。                       



IMGP9267.jpg

TOP

IMGP9359.jpg



                                                                 铁门关

“大山屹立,中有石峡,两崖如斧劈。行二三里出峡口,有石门,色似铁,路通东西,番人号为铁门关,设兵守之。”《明史缠域四》

铁门关是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是丝绸之路北路与中路的咽喉要道,清代谢彬在其《新疆游记》中描述:“两山夹峙,一线中通,路倚危石,侧临深沟,水流澎湃。日夜有声,湾环曲折,幽深险阻,时有大风,行者心戒。”水是孔雀河,路是丝绸之路的通道,古道和孔雀河相伴穿越峡谷西去。           

孔雀河发源于博斯腾湖,孔雀河自东向西终东入罗布泊。我们看到的孔雀河静静地悄无声息,在原址上新建的关楼有王震题写的“铁门关”匾,拱形门有一块块木牌写了岑参《题铁关楼》:“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 拓宽的古道两旁杨树笔直,满眼望去的山,土石裸露极少植被,不少人在休息日登高望远。

岑参《银山碛西馆》“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唐朝边塞诗人岑参数次出塞,在河西、西域六年生活,写了七十多首反映西域军旅生活的边塞诗,如“轮台九月风怒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唐军顶风冒雪前行,“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将西域天气的剧烈变化与行军浩大的场面融合在一起,即便是我们这些不曾经历这样生活的人,读后亦有感同身受印象极深的画面掠过。

岑参的诗悲壮豪迈、雄奇瑰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即表现了诗人弃笔从戎雄居塞外,不畏艰辛驱敌立功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又在诗中讴歌边塞将士历经艰险,居功伟业的艰难历程。

铁门关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屡次上演胜败得失的大剧。

东汉永建二年(公元127年),西域长史班勇上表请攻焉耆国,派遣“敦煌太守张朗将河西四郡兵三千人配勇。因发诸国兵四万余人,分骑为两道击之。勇从南道,朗从北道,约期俱至焉耆。”张朗原先有罪,打算立功赎罪,“遂先期至爵离关(即铁门关),遣司马将兵前战,首虏二千余人。元孟惧诛,逆遣使乞降,张朗径入焉耆受降而还。元孟竟不肯面缚,惟遣子诣阙贡献。朗遂得免诛。勇以后期,征下狱,免。后卒于家。”由于张朗的自私没有协同作战,而班勇击敌后至论罪下狱,后免,卒于家中

班勇是班超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疏勒公主,班勇是在西域长大成人的,因随父亲度过平定绿洲诸国动乱,对西域十分了解。东汉时,西域三通三绝,至班勇以长史重平西域,自此遂不复绝。班勇撰述的《西域记》记事甚详,《后汉书·西域传》凡汉延光四年以前事皆勇所记。

清光绪元年(1875年)5月,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开始收复新疆的行动,1876年4月左宗棠从兰州出发,率军六七万人入疆。先锋刘锦棠先行收复乌鲁木齐,从乌鲁木齐南下收复吐鲁番、托克逊、鄯善,再南下收复喀喇沙尔(焉耆)、库尔勒、叶尔羌、英吉沙尔、和阗、喀叶噶尔,阿古柏自杀。至此,新疆全境除伊犁地区外,全部收复。

“已而彦虎据开都河西岸,觊入俄。师抵曲惠,与余虎恩分击,彦虎亦决水以阻。锦棠入喀喇沙尔城,庐舍漂没,乃徙和硕特帐房河东数百户,实后路,复库尔勒。”《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一》刘锦棠收复铁门关后,为纪念题写“襟山带河”四字。以山为衣襟、以河为腰带,其胸怀之广阔抱负之远大,在此可窥一斑。

TOP

本帖最后由 木子 于 2012-1-31 10:53 编辑

马兰
铁门关出来经焉耆,在和硕乌什塔拉下高速。我们一起同行朋友的友人在马兰基地工作,我们打算在这里休整两天。
马兰是中国核武器试验的摇篮,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就是在马兰基地完成。 核爆炸的成功让无数中国人欢欣鼓舞,中国也从此甩掉“弱国无外交”的帽子。
身处马兰没有在沙漠戈壁的感觉,花、树、草繁茂如荫。各种类菜蔬瓜果压棚挂架。
马兰基地距博斯腾湖很近,我们由北至南进入博斯腾湖,一路的荒芜、盐碱地,芦苇滩、近湖沙丘起伏连绵,看到博湖湛蓝的水面时,湖与沙交汇的壮美在黄昏落日辉映下愈发不可言喻。
《汉书。西域传》:“焉耆国,。。。近海水多鱼。”即现在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开都河注入博湖,博湖又是孔雀河的源头。在湖边吃到的“五道黑”肉质极嫩。

TOP

104日我们离开马兰,经吐鲁番到乌鲁木齐,安顿后兵分两路;一路去大巴扎,我则去新疆博物馆。进馆不久就清场,二楼的展厅未能踏足。遗憾!

迪化府:冲,繁,难。巡抚、布政使、提学使、镇迪道兼提法司衔、副将同驻。汉,卑陆等十三国地,兼有匈奴属地及乌孙东境。后汉初,郁立师、单桓、乌贪訾离为车师所灭,后复立,时称车师六国。三国时,东西且弥、单桓、卑陆、蒲类、乌贪,并属车师后部。晋属铁勒,亦曰高车。初属蠕蠕。北魏时,大破蠕蠕。后周属突厥。隋大业中,西突厥始大,铁勒诸部皆臣之。唐贞观时内属。及灭高昌,置庭州。又置瑶池都督府及冯洛州各都督府,统于安西大都护府。武后时,改隶北庭大都护府。开元初,置北庭节度使。贞元后,其地属吐蕃,又属西州回鹘。宋为高昌北庭,臣服于辽。南宋属西辽。元太祖时,称回鹘别失八里。元末,猛可铁木兒据之,为瓦剌国。至明正统中为乜先。嘉靖间,分为四卫拉特,为瓦剌之转音。居乌鲁木齐者为和硕特部。后为准噶尔台吉游牧地。”《清史稿志五十一 地理二十三》

乌鲁木齐,准噶尔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乌鲁木齐这座城市未建之前,是一片优美的牧场,最早进入此地的为古姑师(车师)人。战国时,属古车师人活动范围。西汉时期,乌鲁木齐及其周围地区居住着十几个部落的游牧民,史称“十三国之地”。

汉代西域都护府开始派兵在此屯田;

隋代始有“互市”活动。公元640年;

西汉初年,汉朝政府即置戊己校尉在乌鲁木齐近处的金满城(吉木萨尔)设营屯田,维护丝路北道安全。东汉时期,这里是车师六国的一部分。

晋朝时,属铁勒,也称高车;此前属蠕蠕,即历史上的柔然;

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设置庭州(吉木萨尔),辖4县,这一带被称为轮台县。现乌鲁木齐市东南郊乌拉泊水库南侧的古城遗址,就是当时的军事重镇轮台县城。边塞诗人岑参曾在轮台生活过三年,写下了“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的诗句。从663年开始,唐朝政府派军至乌鲁木齐河畔屯垦。702年,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轮台驻军增加。

“乾隆二十年,平准噶尔,始内属,改名乌鲁木齐,筑土城。二十五年,设同知。二十八年,筑新城于其北,名迪化。三十六年,设参赞大臣、理事、通判。明年,于迪化西八里筑满城,名曰巩宁。三十八年,改参赞为都统,设领队大臣,驻巩宁。三十八年,升直隶州,隶甘肃布政司。光绪九年,建行省,十二年,升府来隶。广一千四百里,袤五百二十里。北极高四十三度二十七分。京师偏西二十七度五十六分。领县六。”。《清史稿志五十一
地理二十三》

清朝初年,旧城毁于战火。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在现乌鲁木齐九家湾明故城筑垒驻兵,并将此地正式定名乌鲁木齐。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廷筑建新城,命名“迪化”。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决定设立新疆省,定迪化为省会。从此迪化成为新疆的政治中心。

乌鲁木齐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鼓励屯垦,减轻粮赋,乌鲁木齐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清军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今南门外修筑一座土城,城“周一里五分,高一丈二尺”,就是乌鲁木齐城池的雏形。

后来到了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把旧土城向北扩展,达到周长五里四分,竣工时,乾隆赐名“迪化”。迪化是清乾隆征服回疆的准噶尔汗国叛乱后,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定名的,迪化的意思是“启迪教化”。乾隆希望用这个名字来维护国家的统治,寓意是要“给维吾尔族人开导文明的风尚”,借此期望此地的人们从此有尊王服从之心,不再“反叛”。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在迪化城西另筑新城巩宁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乌鲁木齐同知改为迪化州知州,改乌鲁木齐参赞大臣为乌鲁木齐都统,陕甘总督奏准将马里坤道移驻迪化州巩宁城。于是巩宁城也就成为当时清王朝在乌鲁木齐的军政统治中心。

清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清政府设在新疆的军政管理中心由伊犁转到迪化,迪化成为省会。

民国29年(1940年)成立迪化市政府委员会。民国34年(1945年)11月1日,迪化正式设市并成立市政府。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2月17日,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

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复使用原名乌鲁木齐。

走在乌鲁木齐的大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除了一些建筑有些民族特色外,应该是个有很多汉人的城市,喧嚣热闹比想象中的人要多得多,与清朝时的纪晓岚书中的情景有得一拼。

在新疆两年期间纪晓岚写作的《乌鲁木齐杂诗》160首,反映了当地的人物风情。乌鲁木齐的那时的繁盛不亚于京城“玉笛银筝夜不休,城南城北酒家楼。春明门外梨园部,风景依稀忆旧游。”杂诗同时也记载了纪昀与新疆官员之间的祭祀、进山打猎、考古、元宵灯谜会、观看舞狮比赛和马戏、参加宴饮、品茶、赏花等活动。杂诗中也记述了乌鲁木齐少数民族的风貌、习俗。

纪晓岚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亲家卢见曾盐务案通风报信,谪乌鲁木齐佐助军务。

“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人。乾隆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再迁左春坊左庶子。京察,授贵州都匀府知府。高宗以昀学问优,加四品衔,留庶子。寻擢翰林院侍读学士。前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得罪,昀为姻家,漏言夺职,戍乌鲁木齐。”《清史稿列传一百七》

“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大学士刘统勋举昀及郎中陆锡熊为总纂。从永乐大典中搜辑散逸,尽读诸行省所进书,论次为提要上之,擢侍读。上复命辑简明书目。坐子汝传积逋被讼,下吏议,上宽之。旋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建文渊阁藏书,命充直阁事。累迁兵部侍郎。四库全书成,表上。上曰:“表必出昀手!”命加赉。迁左都御史。再迁礼部尚书。复为左都御史。”《清史稿列传一百七》

纪晓岚毕竟学问深厚,为乾隆所欣赏,“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御赐碑文),是编纂《四库全书》不可或缺的人物,在刘统勋的举荐下,1773年离疆回京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四库全书》编写完成对于搜集整理古籍,保存和发扬历史文化遗产,无疑是一重大贡献。纪昀一生精力,悉注于此,故其他著作较少,总汇集成仅《阅微草堂笔记》。


主编《四库全书》期间,纪昀由侍读学士升为内阁学士,并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阁事,甚得皇上宠遇。接着升为左都御史。《四库全书》修成当年,迁礼部尚书,充经筵讲官。乾隆帝格外开恩,特赐其紫禁城内骑马。嘉庆八年(1803),纪昀八十大寿,皇帝派员祝贺,并赐上方珍物。不久,拜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兼国子监事。他六十岁以后,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礼部尚书。纪昀卒后,筑墓崔尔庄南五里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员,到北村临穴致祭,嘉庆皇帝还亲自为他作了碑文,极尽一时之荣哀。

“昀学问渊通。撰四库全书提要,进退百家,钩深摘隐,各得其要指,始终条理,蔚为巨观。”纪晓岚学识渊博通古今,编撰全书是提纲擎要。

卒,赐白金五百治丧,谥文达。”纪晓岚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病卒(82岁),谥号文达,身后荣誉不可谓不高。生前自撰挽联:“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TOP

IMGP9472.jpg



                                                      交河故城

“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去长安八千一百五十里。户七百,口六千五十,胜兵千八百六十五人。”《汉书缠域传》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10公里、雅尔乃孜沟高约30米的峭壁土台地上, 是古代车师(姑师)人所建立的故地。我们驱车经过一些维族人的村庄,中午时分到达交河故城。

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派赵破奴将军和中郎将王恢率兵击破姑师,改其国名为车师。

汉朝在此设过戊己校尉, 并在此屯田。


东汉初年, 西域诸国包括车师前部先后依附匈奴。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 车师前部归附。公元107年, 北匈奴势力重新进人西域。汉屯田吏士撤回敦煌, 车师前部依附匈奴。

公元123年, 班勇为西域长史, 攻破交河城, 匈奴势力退出。

公元2一6世纪, 即中原地区的十六国至北朝时期, 交河由车师前国国都转变为以高昌为都城的阐氏高昌王国、张氏高昌王国、马氏高昌王国和鞠氏高昌王国所管辖的交河郡。

公元640年,唐朝设交河县;唐时在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也设在这里。

随着东西方交流的开展, 先后有车师人、汉人、匈奴人、鲜卑人、粟特人、突厥人、吐蕃人、回鹊人、蒙古人及其他民族在这里生活和居住。自公元5世纪末, 创建这一城市的车师人, 逐渐融入其他民族。在交河故城一带, 先后发现,有汉文、梵文、吐火罗文、突厥文、回鹊文、西夏文、藏文等文书和题记。在这一地区盛行过袄教、佛教、摩尼教、景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车师人的语言成了现在尚不清楚的死语言。

TOP

IMGP9434.jpg



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商旅和军队由南疆跨越东部天山进入北疆, 虽有多条可以通行的山路, 但最方便的还是车师古道。据《西州图经》记载“古道出交河县界,至西北, 向柳谷, 通庭州四百五十里, 足水草, 唯通人马。”这条南北向山道比绕道乌鲁木齐缩短里程将近一半, 沿途驿站甚多, 交通相当繁忙。交河故城成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交流及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 见证了多年来东西方古代文化交流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并在互相交融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的、独具魅力的文化。作为“ 丝绸之路” 上人口众多的重镇, 在繁华的贸易市场上, 货物四至, 客商云集, 中亚胡商尤为活跃, “ 伊吾之右, 波斯以东, 职贡不绝, 商旅相继”。唐代,这里市场上所交易的货物在千种以上。中原的丝绸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向天山南北, 以至中亚、西亚, 并远达欧洲等地。从波斯、印度、东罗马运销来的毛织品、香料、奇禽异兽以及各种“宝物” , 琳琅满目地陈列在市场上, 然后销往中原各地。此时的交河城发挥着国际市场的作用。

TOP

IMGP9466.jpg

公元840年以后, 回鹘西迁,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 这里成为交河州。1132年以后, 成为西辽的属国。十三世纪以后, 臣服于蒙古。十四世纪, 交河城废弃。

交河故城废弃以后, 600年来无人居住。该城遗存整体格局未被破坏。毕竟风吹日晒雨淋土坍,我们可以看到规模极大的故城轮廓,感叹姑师人在建筑构思上的智慧,也十分惋惜故城的衰败抑或今后的消失。


IMGP9454.jpg

TOP

IMGP9485.jpg


出交河故城行十几公里到吐鲁番郡王府和苏公塔。

郡王府前有简介,抄录如下:

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是吐鲁番历史上的统治者和精神领袖,也是一个民族英雄。生于公元1694年,卒于乾隆42年(公元1777年),享年83岁。吐鲁番阿斯塔那人。

公元1718—1719年,额敏和卓当时是皮禅城(即辟展,今鄯善县)的伯克。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七月清军到吐鲁番时,额敏和卓率300余部下归顺清王朝。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十月,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奏报:“吐鲁番回目额敏和卓,屯田种地,恭顺效力,甚属可嘉”。为此清朝政府特赏给额敏和卓缎二十匹,赏给种地的维吾尔农民银二千两。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在一次抗击准噶尔军队的进攻时,额敏和卓率领鲁克沁城的维吾尔族群众配合驻守的清军,坚守该城40余天,不但击退2000余名敌军的多次进攻,而且还“杀死贼人二百余名,带伤者甚多”。不久,增援清军到达,额敏和卓及维吾尔群众老幼男妇,倾城出动迎接,敲锣打鼓,唢呐声声,欢声震地,欢庆取得抗击准噶尔军队的重大胜利。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清政府为了保边安民,避免准噶尔的侵扰,决定由额敏和卓率部8000余人迁居安西瓜州(今甘肃瓜州)垦荒种田。为奖励吐鲁番维吾尔群众的这次迁徙行动,清政府特封其首领额敏和卓为“扎萨克辅国公”。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额敏和卓率众返回鲁克沁(现鄯善鲁克沁镇)。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认为额敏和卓熟悉敌情,勇敢能战,便命其统带瓜州等地的维吾尔壮丁约300余名,远征伊犁,加入讨伐达瓦齐的行动。对于额敏和卓在征讨中的突出表现,清政府十分满意,特发上谕“加封扎萨克辅国公额敏和卓为镇国公”。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底,额敏和卓在平定莽噶里克发动的叛乱中表现突出,被册封为“贝子”,更重要的是平定莽噶里克叛乱后,清朝政府把原归莽噶里克管属的部分土地和部众划归额敏和卓管属。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额敏和卓派人到喀喇沙尔等处侦察情况,为平定天山南部大小和卓的叛乱作准备。当年十月,乾隆皇帝专门下达谕旨,对额敏和卓的上述行动进行表扬,赏给“大缎四匹”,说:“明岁办理叶尔羌、喀什葛尔时,虽有将军大臣,而回部情形,尔所熟悉,将命尔参赞军务,在前队行走”。后来,乾隆皇帝在有关谕旨中一再说“额敏和卓因其熟悉回部情况,人亦果毅,已命为参赞大臣,在前队行走,兆惠等务宜优待”;“此次办理回部,朕专交雅尔哈善、额敏和卓二人,应进兵时,即一面具奏,一面起程”。

1758年,清军出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额敏和卓被命为参赞大臣。这年4月清朝政府对额敏和卓又进行封赏说:“吐鲁番贝勒品级额敏和卓,效力军前,备抒诚悃,朕心喜悦,著加恩实封贝勒,仍以参赞大臣同将军等办理军务。”在攻打叛军据守的库车城时,64岁的额敏和卓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为此颧骨负伤,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赐奖励。1758年底额敏和卓随兆惠进攻小和卓据守的叶尔羌,由于兵力单薄被围困10天,额敏和卓与兆惠一起英勇杀敌,以少胜多,一直坚持到清军来接应,表现极为突出。为此清朝政府奖赏额敏和卓为“郡王品级”。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军向大小和卓盘踞的喀什噶尔,叶尔羌发动最后进攻,额敏和卓仍参赞大臣名义随兆惠一起行动。清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占领喀什噶尔、叶尔羌两地,并在帕米尔地区消灭叛军主力,大小和卓在境外巴达克山被杀。至此,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战结束。额敏和卓因战功显著,随后被清朝政府“加恩晋封郡王”,正式由贝勒晋升为郡王,。从此,以额敏和卓为始祖的吐鲁番郡王家族正式产生了。

清朝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命额敏和卓留住叶尔羌,管理当地维吾尔人的事务。当时的叶尔羌地区有“二十七城村,计三万户,十余万口”,不仅是天山南部人口最多的地区而且也是南疆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额敏和卓在叶尔羌期间,安置流民,兴办水利,开垦荒地,征收赋税,为当地社会的安定和生产的恢复作了大量工作。

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额敏和卓到北京朝觐,受到乾隆皇帝的接见,“命乾清门行走”。翌年春,乌什发生武装暴动。额敏和卓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刻上奏,赴乌什作战。额敏和卓与两个儿子苏来满、茂萨在各地奔走,为平定乌什暴动作了很多工作,得到清朝政府赏赐奖励,是年70岁。

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额敏和卓再次奉召到北京朝觐。随后,乾隆皇帝便把额敏和卓留在北京“御前行走”。这一次额敏和卓在北京一住就是五年,经常出席有关国事活动,尽力为清政府办事,作了不少有益于新疆稳定发展的事。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为清朝“宣力多年”的额敏和卓被批准返回家乡休养。行至辟展时身患重病。乾隆皇帝闻知后派人慰问,并赏寄物品,劝其“加意调养,速就痊愈”。

乾隆四十二年秋(公元1777年),年老多病的额敏和卓不幸病故,享年83岁。清朝政府得知额敏和卓去世的消息后,派人前往祭奠,并“加恩赏银五百两治丧”,其郡王爵位由儿子苏来满承袭。为表彰额敏和卓一生功绩,乾隆皇帝曾在中南海紫光阁为其挂像,并亲自为之题词:“吐鲁番族,早年归正,命赞军务,以识回性;知无不言,言无不宜,
其心匪石,不可转移”。

额敏和卓在晚年与次子苏来满修塔立碑(额敏塔)。“以垂永远,可为名教”。其目的如碑文所说:是为了感谢清王朝的恩遇,表达自己对于真主的虔诚,并使自己一生的业绩流芳后世。从额敏和卓受封郡王到清末,共传位六代九人,时间长达一百五十二年。额敏和卓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推动边疆地区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IMGP9487.jpg

TOP

IMGP9493.jpg


经火焰山下午5点多到鄯善。

 光绪二十八年设鄯善县。以汉古国名命名。又称“皮羌”,维吾尔语意为“马兰草”。也有认为与唐代“蒲昌”一名有关。“必残”、“辟展”都是维吾尔语名“皮羌”的同名异译。

  西汉时为狐胡国地,东汉时并入车师前国,唐置柳中、蒲昌两县,隶属西州,宋属高昌回鹘王国。元代称作鲁克察克,元末改称柳城,到明代又称作柳陈、鲁陈等,即今鲁克沁。明正统年间并入吐鲁番,称作“必残”。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设辟展办事大臣,并建吐鲁番六城,辟展为六城之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鄯善县,隶吐鲁番直隶厅。现属吐鲁番地区。

TOP

IMGP9555.jpg



我们到的这个鄯善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鄯善。历史上的鄯善原名楼兰国,《汉书缠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扞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辅国侯、却胡侯、鄯善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且渠、击车师君各一人,译长二人。西北去都护治所千七百八十五里,至墨山国千三百六十五里,西北至车师千八百九十里。”现在的鄯善原属柳中城(即现在的鲁克沁镇)。从现在的鄯善县到楼兰遗址距离900多公里。楼兰也就是曾经的鄯善国早已经消失。

楼兰更名为鄯善在《汉书 西域传》里有记载:“元凤四年,大将军霍光白遣平乐监傅介子往刺其王。介子轻将勇敢士,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既至楼兰,诈其王欲赐之,王喜,与介子饮,醉,将其王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杀之,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诛王,当更立王弟尉屠耆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自令灭国矣!’介子遂斩王尝归首,驰传诣阙,悬首北阙下。封介子为义阳侯。乃立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鄯善,为刻印章,赐以宫女为夫人,备车骑辎重,丞相将军率百官送至横门外,祖而遣之。王自请天子曰:‘身在汉久,今归,单弱,而前王有子在,恐为所杀。国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愿汉遣一将屯田积谷,令臣得依其威重。’于是汉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填抚之。其后更置都尉。伊循官置始此矣。

当时的西域,形势异常混乱。匈奴重整旗鼓后,又卷土重来,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而龟兹、楼兰等西域国迫于匈奴武力纷纷亲附到匈奴方面,在古驿道上经常劫杀汉朝的使节和过往商人。楼兰由于地处咽喉之地,其劫掠行为的危害程度更加严重。公元前92年,楼兰王死,匈奴急忙送侍子(充当人质的王子)安归回楼兰继承王位。安归由于长期在匈奴生活,加之匈奴帮其继位,因而倾向匈奴,与汉朝为敌。他先后攻杀汉朝派往西域的多批使者,又杀害了大宛、安息等国派往汉朝的使者,使汉朝与西域的交往因此断绝。

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傅介子上书朝廷,自愿出使大宛。汉昭帝和霍光令他途中经过楼兰和龟兹时,责备两国国王背叛汉朝、杀害汉朝官员和使者的行径。

《汉书眠七十》记载:傅介子,北地人也,以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语在《西域传》。至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

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其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

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复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

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业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上乃下诏曰:“楼兰王安归尝为匈奴间,候遮汉使者,发兵杀略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三辈,及安息、大宛使,盗取节印、献物,甚逆天理。平乐监傅介子持节使诛斩楼兰王安归首,县之北阙,以直报怨,不烦师从。其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傅介子率部至楼兰,楼兰王表现出与汉朝不亲和的态度。傅介子一行假装离去,至楼兰西部边界,傅介子对送行的楼兰国翻译说:“我们带着黄金、锦绣准备赐予西域各国,你们的国王既然不愿意接受,我们就去其他国了。”傅介子的随行人员随即向楼兰国的翻译展示了准备好的大量金币。

  楼兰国的翻译返回后,将所看到的情况报告楼兰王,楼兰王贪念汉朝使者所带的财物,于是来见汉朝使者。傅介子与楼兰王对饮,又一次将金币等物展示给楼兰王。待双方都有些醉意时,傅介子对楼兰王说:“我们的天子让我私下向大王报告一些重要情况。”楼兰王起身跟随傅介子一起进入帐中,傅介子装作对楼兰王耳语,这时傅介子安排好的两名壮士从背后刺死了楼兰王。看到这一情景,楼兰王的左右四下逃散。傅介子对他们说:“你们的国王有负汉朝,是带罪之人,我们的天子派我们诛杀他,现在应当立汉朝的侍子、安归之弟尉屠耆为王。我们汉朝的大军马上就到了,你们谁也不许乱动,如果乱动,我们就灭亡你们的国家!”楼兰上下被傅介子的威严所吓倒。于是傅介子立汉朝的侍子、安归之弟尉屠耆为王,安抚楼兰居民,并改楼兰国名为“鄯善”。

  傅介子行刺楼兰王后,新的楼兰王尉屠耆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以前数代楼兰王都是因为身处汉、匈两强之间无法平衡,从而身遭横死的。思前想后,他觉得自己摆脱厄运的方法就是不能再左右摇摆,而是应该完全依附于强大的汉朝。于是他请求汉昭帝派兵到楼兰的伊循城屯田驻扎,汉昭帝应允,立即派司马1人,率吏士40名,前往伊循(今中国新疆若羌附近)屯田,并借此镇抚楼兰,后来汉朝又在此设置都尉。自此,伊循城成为汉朝控制西域的重要支撑点,同时也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其后,傅介子因功被朝廷封为义阳侯,赏赐食邑七百户。后来鄯善国消失,

辟展城,清雍正五年所建,其地在今鄯善县的城东附近,位于新疆东部吐鲁番盆地的东端。清光绪二十八年以古国名命名辟展城为鄯善。

鄯善是我们新疆行的最后一个住宿地。即将离开新疆,晚上大快朵颐了一通羊肉串、烤羊腰、烤羊肝。

TOP

10月6日早上7点天还没亮我们就出发。中午到哈密。

汉以前哈密被称作昆莫。西汉时哈密称伊吾卢,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伊吾卢和蒲类国归西域都护府管辖。东汉开始哈密称伊吾。东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在伊吾设置宜禾都尉,公元131年顺帝又设伊吾司马,驻伊吾主持军事和屯垦。
三国、魏晋时代,魏在哈密仍置宜禾都尉,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位于河西的前凉国张骏攻取伊吾后,把伊吾划属敦煌郡治理,伊吾建置相当于县。北魏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置伊吾郡。这是哈密最早的行政建置。

隋初,文帝派元晖出伊吾,联络西突厥达头可汗。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炀帝派裴炬和将军薛世雄率军屯驻伊吾。大业六年(公元610年),设立伊吾郡,并在伊吾城之东北设立柔远镇(今沁城乡)。隋末,伊吾属西突厥。

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伊吾城主以7城降附,太宗以其地置西伊州。两年后去西字称伊州。辖伊吾(今哈密)、柔远(今沁城)、纳职(今四堡)三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伊州改称伊吾郡、属陇右道辖治。乾元元年(公元758)伊吾郡又改称伊州。广德二年(公元764)后,伊吾被吐蕃人占领,一直沿继了90年左右。
五代时期,伊州守将为汉人陈氏。

北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伊州、蒲类归属西辽。南宋淳祜十一年(1251),蒙古宪宗在西州回鹘建别失八里行省州改称哈密力。

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甘肃行省,哈密力属甘肃行省管辖。元末,察合台后裔兀纳失里据哈密,为威武王。元覆亡后,兀纳失里割据自立,称哈密国。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诏封兀纳失里之弟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吐鲁番阿力汗率兵攻入哈密城。明末为叶尔羌汗国地。

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清廷派员到哈密按蒙古王公例编制旗队,划为蒙古镶红回旗,委任官佐。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修哈密回城,号镇远城。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修哈密汉城(今老城)。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至九年(公元1731年),修巴尔库尔汉城。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修巴尔库尔满城,号会宁城。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修哈密新城。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8月16日,哈密厅由安西道划归镇迪道。光绪十年(公元1884)11月17日,新疆设立行省。      


中华民国二年(公元1913),改哈密直隶厅为哈密县,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5月,成立哈密行政区。

1949年10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疆先头部队抵哈密。11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六师进驻哈密。1977年1月6日,国务院决定成立哈密市。




IMGP9499.jpg

TOP

IMGP9497.jpg



在哈密去了哈密回王墓。

哈密札萨克和硕亲王,俗称哈密回王,是清代新疆哈密的維吾尔世袭貴族。

约1605年,伊斯兰教派出第三个传教士木罕买提夏和加到哈密传教,他总结前人失败的原因,用智取的办法将信奉喇嘛教的蒙古族改信伊斯兰教,之后他又被推举为哈密的阿奇木伯克,成为哈密的领导人。据《哈密回王家谱》记载:木罕买提夏和加来自伊犁,为秃黑鲁帖木儿的七世孙。


一世哈密回王:1668年,木罕买提夏和加病逝,其子额贝都拉继任为首领,时哈密尚属叶尔羌汗国统治,1678年叶尔羌汗国被准噶尔所灭,哈密又隶属于准噶尔汗国的统治,准噶尔汗国的统治横征暴敛,额贝都拉审时度势,投靠了淸王朝,为效忠淸廷,他对准噶尔部密切注视,后在巴库巴尔(今巴里坤)生擒了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儿子塞卜腾巴尔珠尔,并献给康煕皇帝。额贝都拉恐惧噶尔丹复仇,上奏康煕恳请保护,于是康煕皇帝赐他印绶,正式册封他为扎萨克一等达尔汗,额贝都拉家族在哈密地方的世袭统治正式确立,他的领地扩展到东起星星峡,北至伊吾,西到了墩,康煕四十八年(公元1709),额贝都拉卒,子郭帕袭爵。郭帕一生无大建树。


三世哈密回王:额敏,康煕五十年(公元1711)袭爵,翌年进京朝觐。从一世回王到三世回王期间,淸王朝与准噶尔基本相安无事,康煕五十四年(公元1715)淸王朝变守为攻,三世回王率人屯田积粮,为淸廷筹备军需,为表彰他的功勋,在雍正五年,被封为镇国公,雍正七年又晋封为固山贝子。雍正十年(公元1732)准噶尔部色部腾策陵那木扎尔派6000人入侵哈密,额敏贝子积极配合淸军作战,屡立战功。乾五5年(公元1740)额敏贝子卒,子玉素甫袭镇国公。


四世哈密回王:玉素甫,乾隆十年(1745)被封为贝勒,乾隆二十二年,大小和卓叛,淸进军南疆,玉素甫发挥熟悉地理、民风等有利条件,一路为清朝建功立业,并驻守阿克苏乌什县处理军务,深受乾隆嘉奖,乾隆二十四年,下谕旨加封为贝勒,时过一月后,又恩赏郡王品级。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玉素甫进京朝觐,更得到乹隆的优待,就连他的弟弟阿不都拉也被封为乌什阿奇木伯克,乾隆三十年,阿不都拉在乌什欺压百姓,激起百姓起义,乾隆帝大为恼火,遂训斥玉素甫,从此以后,玉素甫忧郁寡欢。乾隆三十一年进京朝觐,卒于山西灵石县,帝赏银500两治丧。玉素甫死后不久,其子伊勒巴喇伊木也因出痘身亡,淸廷又拨银500两治丧。总之,淸王朝给予玉素甫很髙的评价:“领队大臣哈密郡王品级贝勒玉素甫:筠中望族,作藩伊昔,以通回情,军咨是择。六城既纳,二竖焉逃。共镇乌什,犬不夜嗥。”并将其画像悬挂于紫光阁中。


五世哈密回王:伊萨克(玉素甫次子)袭郡王品级扎萨克多罗贝勒。伊萨克正值壮年,乾隆欲加培养,特派伊萨克去伊犁学习,并授为领队大臣。这位回王还未来得及报效朝廷,不幸染天花病故了。


六世哈密回王:伊萨克病故后长子额尔德锡尔袭爵。乾隆下诏为体恤世代为国尽忠,其爵位世袭罔替,从此回王家族进入黄金时代。

七世哈密回王:额尔德锡尔长子伯锡尔于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袭爵,在位时,身逢乱世,和卓叛乱、张格尔之乱(公元1827年)、浩罕入侵(公元1830年),他效忠淸廷,深受道光帝信任,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晋封为多罗郡王,并赏赐他紫禁城骑马,为此他独霸一方。道光廿五年(公元1845年)林则徐在哈密勘田,上万人拦路告状,伯锡尔情知不妙,急将一万亩地拿来充公,淸室虽不满,但念在世代有功,未予深究。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赏他紫缰。同治三年(1864年)赐亲王衔,赏赐黄缰。在得到亲王衔后三年,也就是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被农民起义军处死了,第二年后,慈禧太后追赠他和硕亲王。

八世哈密回王(白汗亲王):迈哈默特,这位亲王患有下肢软瘫,王权掌握在伯锡尔福晋(满语夫人)迈里巴钮手中,迈里巴钮始终与满淸同甘苦共患难,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哈密城被起义军攻破,福晋和白汗亲王都被缚送到南湖,淸军一路追赶,至了墩,将白汗亲王救出,福晋被白彦虎等裹胁到吐鲁番,后来白彦虎投靠了阿古柏,福晋又随流落到轮台、阿克苏一带,淸政府时常惦念着她,多次与阿古柏交涉,未果。光绪4年(公元1878年),淸收复阿克苏一带,才将福晋救出,迈里巴钮回到哈密,由于亲王乏嗣,寻找继承人成了最大的难题,最后决定招夫婿做王位的继承人,选中了流落到天山牧羊的王族后裔塔吉丁台吉之子沙莫胡索特继承王位。


九世哈密回王:沙莫胡索特,人称为沙王,在位四十八年,在经济上颇有能耐与建树,著名的坎儿井就是在他的执掌下广为普及的,沙王的贪婪无度也同样出名,他利用封建特权在人民身上榨取财富,他让人们无偿为他服差役,从每月的二天增加到七天,并放高利贷……终于激起民愤,有五百余人聚集起来,将王府大门封堵,这时奉调前来新疆的甘肃候补道尹杨增新恰在哈密,奉命查办此事,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沙王与杨增新相识,杨增新平息起义,沙王对杨增新心存感激与敬佩,并结拜为兄弟,

哈密回王统治到此结束,从康煕三十六年(1697)第一代回王受封始至民国十九年(1930)九世回王逝世止,历九世233年。

TOP

1201847167973.jpg



哈密以哈密瓜著称,在新疆一路我们也曾吃过,水大汁蜜让人难忘。哈密瓜的名气在我小时候就如雷贯耳,毕竟原来在中原在深圳吃到口里的哈密瓜是没有成熟就摘下途经几千里运过来的,不如这次站在瓜地边吃那么香甜。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成书的中国地方志丛书《回疆志》这样记载:“自康熙年间,哈密投诚,此瓜始入中国,谓之哈密瓜。” 额贝都拉奉诏入京陛见,从哈密将甜瓜带到京城,由于不得其名康熙帝起名“哈密瓜”。从此贡瓜年年渡卢沟”成为惯例。

光绪年间进士、翰林院编修宋伯鲁的一首诗《食哈密瓜》重述了哈密瓜入贡得名的这段史实:

龙碛漠漠风抟沙,胡驼万里朝京华,

金箱丝绳慎包匦,使臣入献伊州瓜,

上林珍果靡不有,得之绝域何其遐,

金盘进御天颜喜,龙章凤藻为褒嘉。

TOP

IMGP9997.jpg



离开哈密,离开星星峡,离开新疆的沙碛荒岭大漠戈壁,离开充溢着浓浓历史气息的西域,心中的不舍不言而喻。

风尘弥漫掩蔽数千年的铁马金戈,狼烟报警猎猎战旗,悄然潜入智擒酋首,西域历史风云多变充满诡计欺骗、阴谋杀戮,西域各国间的尔虞我诈相互吞并;与中原王朝、与匈奴、与其他相邻大国间利益的争夺与平衡,大国势力的此消彼长都充斥在西域那幅巨大的历史画卷中,历史的文字记述了往昔那许许多多的故事。

行走在曾经的西域,体会着西域曾经的历史,感受那些历史事件带给我们的那份激动人心波澜壮阔的真实,让我们的旅程与历史同行,让我们了解逝去的历史,让我们体会历史中的人物如何在艰难险阻中完成似乎不可完成的任务,创造着历史抑或改变着历史的进程。

携着或多或少的历史行走西域,原本荒芜寂寥的大漠戈壁变得丰富多彩;清冷无垠的旅程有滋有味;矗立荒野中坍塌即毁的佛寺、古堡、烽燧也会生机勃勃灿烂如昔。

                                                                               2012年1月24日完稿于澳大利亚珀斯(PERTH)

TOP

大片,震撼!
真诚、珍惜、感恩!

TOP

很有收获!!
老丹个人空间:lao_dan.bolg.tianya.cn

TOP

不 错

TOP

返回列表